社會學家鮑德裡亞曾說,在當今社會的消費關係中,消費者瞄準的不是「物」,而是「價值」。
換句話說, 我們在消費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商品所代表的符號意義所吸引,而不是商品本身的功能。
這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更願意為能夠滿足「虛榮心」的商品埋單。
近日,「上海名媛群」拼團事件引發熱議。
為了在社交網絡曬出一組能夠彰顯身份的奢華照片,「假名媛」們拼團購買五星酒店的豪華套房進行輪流拍照;為了在約會時候擁有足夠「體面」的外表,「假名媛」們從背包到絲襪都不放過,拼團租用。
「Gucci絲襪有人拼單嗎?我只有23號去深圳穿,其他時間都是你的。」
「有姐妹拼單租車拍照嗎?法拉利,6000一天,60個人團,我這已經有42個姐妹了。」
網友截圖
儘管網傳的「名媛群」聊天截圖真實性尚未被證實,但該新聞所折射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罕見。
當代人在生活中過度青睞名牌,常做出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高消費行為,該現象飽受爭議已久。
對消費理論有長期研究經驗的上海電機學院副教授邵長鵬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類似『打腫臉充胖子』的消費觀很常見,這是中國面子文化語境下的一種『兩棲消費』,即以犧牲當下享樂性消費來實現長遠消費目標的消費方式,在隱性消費領域採取節儉策略而在顯性消費領域採取慷慨大方策略,比如父母對自己消費降級而對兒女消費升級就算是一種『兩棲消費』,這也是市井生活的常態。」
「裝富」產業鏈緣何出現?
消費方式本是個人選擇,即便如網友所言,「名媛群」裡的姑娘是「打腫臉充胖子」,似乎也不必遭到「全網群嘲」。
那麼,該事件究竟因何讓大家不滿?
邵長鵬認為,此次的拼團炫富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反感和不適,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採取「欺騙」手段來博取上位,目前來看,聊天記錄中涉及的內容雖未觸犯法律規範,但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規範,尤其是違反了普羅大眾特別是中產階層的消費規則,即沒有支付相應「對價」。
該事件中涉嫌弄虛作假的行為將消費主義的弊端以特寫鏡頭的方式呈現在群眾面前。
而另一邊,近年來社交軟體的風靡,又使得現實中的「兩棲消費」行為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社交網絡是新型的顯性消費領域。
正是因為人們習慣於在網上「曬」生活,投機分子對部分人群希望通過網絡打造人設的心理加之利用,一條「裝富」灰色產業鏈應運而生。
在購物軟體搜索欄內輸入「朋友圈」,立刻彈出的相關搜索中離不開「高端」兩個字。從環遊世界的旅行達人,到開豪車的商務人士,只要消費者有需求,花最少的錢,就可以打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人設。
對此,邵長鵬表示,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在移動網際網路社交與自媒體時代,以消費為媒介的「社會地位識別系統」出現了漏洞,也可以理解為商品符號功能異化的降維變異。
購物軟體截圖
畸形消費不利於經濟健康發展
依賴物質彰顯身份地位的現象並非只發生在社交網絡時代。
在十幾年前的「藏獒熱」時期,有人為了養上這種新奇的猛犬花費人民幣七位數以上,將不適合在低海拔地區生活的猛犬豢養在家中,顯然不是因為「愛犬如命」;雖然冒著隨時被咬傷的風險,但高價買藏獒的「有錢人」趨之若鶩,更多是因為當時物以稀為貴的藏獒與人們對富裕、尊貴身份之理解相匹配。
正如鮑德裡亞所言,我們消費的不是物質本身,而是物質所承載的意義。
有觀點認為,這種在炫富欲望驅使下進行的不理智消費行為,也能促進經濟發展,畢竟無論如何,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
邵長鵬則強調,區分合理消費與不合理的畸形消費非常重要。
炫富欲望驅使下的消費是畸形的消費主義行為,雖然短期內會促進經濟增長,但這種消費行為並沒有把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外部負相關因素考慮進去。
「我們提倡 『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但絕不是鼓勵 『消費至上』,我國一直倡導的是綠色消費。」邵長鵬說。
與此同時,高水平消費並非一定屬於畸形消費。「那些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的高收入階層進行的符合自己經濟狀況的高水平消費,不應該被劃入抨擊範圍。」 邵長鵬說。
消費主義在大都市更有市場?
在此次「上海名媛群」拼團事件中,地域問題也是難以迴避的部分。
有觀點認為,除了經濟繁榮、城市管理日益規範等優勢,迷戀奢侈品、拜物主義等讓人擔憂的現象在大都市更常見。
邵長鵬表示,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全球消費主義的中心一般都居於大都市,因為經濟繁榮的地區具備消費主義滋生蔓延所必備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環境。「上海自開埠以來,一直具有這方面的外向型經濟結構、市民階層基礎和海派文化基因,消費主義在上海各區位的時空充盈和各階層間的流轉變幻,正說明上海現代性轉型的成熟」。
「同時,在新時代,如何探索經濟發展與綠色消費的共贏路徑,打造人類綠色消費共同體,上海或可以做出它的引領與示範。」 邵長鵬說。
來源:國際金融報(ID:gjjrb777)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