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拼裝上海名媛」刷了屏,從朋友圈到微博、知乎,平臺上各種段子、腦補情節,把這個梗玩到飛起。這些「花最少的錢,假裝最高端生活」的「名媛」喜提熱搜,也承包了大家一整天的笑點。
「名媛」是怎麼拼成的呢?
據臥底某上海「名媛」群的寫作者說,交500元入群費,就可以加入高端人設的拼團活動:40個人拼單一間寶格麗酒店,6個人拼單麗思卡爾頓的雙人下午茶……車、包、甚至是絲襪都可以拼團使用,目的不是真正享受,而是打卡拍照。
看到這篇文章,好多人恍然大悟——為什麼社交平臺上有那麼多白富美、那麼多年紀輕輕就財富自由的人,為什麼坐在前面工位的小張怎麼一下班就坐著遊輪滿世界海島打卡——敢情是活學活用共享經濟理念,看起來那麼奢華的生活,不過是寒酸地拼裝出來的。
不知為何,明白了真相的龔先生既有幾分「世界真奇妙」的驚詫,也有幾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嘆。
今天,麗思卡爾頓等多家被提及的商家,慌不迭地出來澄清,說自己那裡並不存在「拼單」現象,以力證自己的高端定位沒有被「拼裝名媛」玷汙。刷屏的臥底文章是否存在營銷手段,還有待考證。但是打開某社交平臺,龔先生就能發現,背倚著東方明珠、吃著同一份下午茶、拿著同一個愛馬仕、開著同一輛勞斯萊斯的「名媛」一抓一大把,照片上還必然會寫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經濟獨立真好」「愛一個人就要和他旗鼓相當」……
這其中保不齊有你知根知底的同鄉、同學、同事、鄰居。知名酒店的床單、奢侈品店的櫥窗如果會上網,一定會給自己寫個標籤——「老戲骨、網紅的道具」。
網友們調侃「拼裝名媛」是「省錢典範」「拉動內需,為平臺提供優質內容」。的確,她們拿著自己微薄的收入,精打細算地滿足著虛榮心,窺探著想像中有錢人「應該有」的生活,製造著「顯貴的人設」,這本身並不觸犯道德和法律,也無傷大雅,不過是用小手段偽裝了一下自己而已。生活中的某些時候,誰還不裝一裝呢?比如,有人裝溫良恭儉讓,有人裝看盡人間秋月風霜——怎麼就不能裝「名媛」呢?
只是在龔先生看來,再怎麼努力地裝,也換不來真實的碩果。通過偽裝自己的生活狀態,接觸到生活在較高層次的人,進而得到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機會,只是一種迷夢。就像段子裡編排的,「拼裝名媛」極大可能遇上的是「拼裝巨子」。既然有「上海名媛群」,也自然會有「北京富二代群」,大家互相欺騙、看破不說破,應該算上一種「社交禮儀」了——虛情配假意,豈不是天經地義?
須知,靠偽裝成為天王嫂、明星妻的,只是極小概率的事件,人家背後都有龐大的經紀團隊策劃運作,並不是普通人能「拼裝」出來的。要真正實現階層的跨越,最靠譜兒的,還是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
花著自己錢包中數量有限的那點兒錢,去為美好的幻想、為別人眼中的羨慕買單,真替美女們累得慌。
而另一個問題來了:是誰告訴我們名媛的生活是這個樣子?
是商家。
在某寶上,服務於「名媛幻想」的產業儼然已進入流水線、一條龍的發達階段。從下午茶、點心,到萊斯拉斯、法拉利,再到海外實景拍攝視頻素材,只有用戶想不到,沒有商家提供不了的——即使你頭不梳臉不洗地坐在老家土炕上、吃著鹹魚大餅,也能發一條定位比佛利山莊、穿著訂製禮服、挎著鉑金包和明星喝著下午茶的視頻。如果不想這麼高調,覺得畢竟明天還要回城裡格子間搬磚,那還可以設計成「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比如,去看某某藝術大展,無意間露出豪車鑰匙的一個角兒、新款首飾的一個邊兒。
總之,花幾個小錢就能讓自己看起來「非常有錢」——錢包空空、心靈空空、頭腦空空的人,就這樣為自己搭起了空中樓閣、戀上了鏡花水月,難道不擔心終有一天,這一切都會灰飛煙滅?
記得心理學有個說法:趣味不分高低貴賤,但一定有消耗型和補充型兩種。如果某個「愛好」讓人停不下來地焦慮、倍感身心疲勞、實際上也無所收穫,那一定是個「惡趣味」。當一個人在用物質去標記自己社會身份的時候,很容易會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在龔先生看來,真正的高貴來自學識見識的不凡,以及獨立的人格和不屈的風骨,而不是打卡、不是點心、不是限量款。名媛之名來自自身的魅力和可欽的作為,巨子之巨源於作出的貢獻和擔當的責任。
龔先生讀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自由和快樂,絕不源於放縱的欲望,而是高級的克制。
可能很多人都難以做到對豐富的物質生活毫不動心,但生活中有諸多值得我們付出真心真情的人和事,還有遠方的夢想和現實的目標在等待我們,何必陷在「拼裝」的世界,自己糊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