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龍作為華夏民族獨有的圖騰,在我們華人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三國演義的「煮酒論英雄」裡,曹操和劉備之間有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其中提到了龍。
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也許是古人對龍最貼切的一種崇拜和想像吧。
而在各種神話故事裡,往往都能看到龍的身影。比如「四聖獸」裡面的「青龍」,還有斬殺蚩尤和夸父的應龍,可以引發洪水的蛟龍,以及製造海市蜃樓的蜃龍等等。當然在我們喜愛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裡,關於龍族的描寫也很豐富。
哪吒鬧海的故事就是從哪吒殺死龍王三太子,引來四海龍王報復開始的,四海龍王呼風喚雨,要水淹陳塘關,好不威風。可後來遇到孫悟空,四海龍王卻被收拾的服服帖帖,不但被拔走定海神針,還贈送一副上好的披掛才把孫悟空打發走了。
而往往玉帝的凌霄寶殿之上,只要設宴邀請眾仙,少不了龍肝鳳膽伺候。似乎看似威風八面的龍族竟然淪為眾仙的一種食材。
還有更過分的事兒,相傳天上有一頭金翅大鵬鳥,以龍族為食,每天要吃夠500條龍,裡面還包括龍王在內。
《西遊記》裡觀音菩薩奉如來之命到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之人,菩薩化作老和尚販賣一件寶貝袈裟,唐太宗問這袈裟為何如此昂貴,老和尚答道:這袈裟,龍披一縷,免大鵬吞噬之災。。。。。。
大家也許會認為這隻大鵬年是龍族的天敵。按照大鵬鳥這個吃法,龍族怕是早就被吃絕種了。為何神話故事裡的龍族看似不受影響呢?其實這裡是存在一個誤會的。
佛家有個傳說,在《妙法蓮華經》裡提到,天龍八部裡的迦樓羅每天要吞食一條納迦王和500條納迦。後來古人翻譯成中文,把迦樓羅翻譯成了大鵬金翅鳥,而納迦也翻譯成了龍。
這下就尷尬了,其實納迦和龍是兩種不同的生物。娜迦龍其實是印度神話中的蛇神。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與我國神話裡的龍族不論從外形還是習性上看,都沒有任何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