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巨鯰這個名稱,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幾年在網上頻繁出現,在諸如(十大巨型淡水魚)、(十大淡水巨怪)、(十大兇猛淡水魚)、(十大吃人巨魚)等等自媒體排行榜上屢次登場,名聲大噪。就因為它長得大,身材粗壯,看起來不好惹,所以被誤傳為食人巨鯰,自媒體以此大做文章,比如(泰國抓到食人鯰魚,重達300公斤)、(柬埔寨抓到300公斤食人巨鯰)、(東南亞水庫發現食人巨鯰)等亂七八糟的網文,就是那種「開局三張圖,內容全靠編」的文章,看得網民都疲勞了。
對此,湄公河巨鯰表示:「實在冤枉啊!我連牙齒都沒有,你們卻總說我會吃人!」
(魚芒)字
湄公河巨鯰,直譯自英文名Mekong giant catfish,中文學名巨無齒魚芒(一個魚加一個芒,這個字輸入法打不出來),拉丁學名Pangasianodon gigas,屬於鯰形目(鯰與鯰同義)-巨鯰科(Pangasiidae)-無齒魚芒屬(Pangasianodon)。
湄公河巨鯰名副其實,2005年國家地理髮布新聞《灰熊大小的鯰魚在泰國捕獲》,2005年5月1日,湄公河漁民花了一個多小時捕獲了一條湄公河巨鯰,長度將近9英尺(2.7米),體重為646磅(293公斤)。而它們的極限體型可以達到3米350公斤。
它和我們常見的鯰魚不一樣,因為關係隔著很遠,我國常見的土鯰(Silurus asotus)和大口鯰(Silurus meridionalis)都是鯰形目-鯰科-鯰屬的,頭大口大,尾巴扁平,有很長的鬍鬚。
歐鯰
湄公河巨鯰所在的巨鯰科身材比鯰科粗壯很多。鯰科最大的種類是歐鯰(歐洲六須鯰),最大捕獲記錄是2.8米144公斤。對比一下2.7米293公斤的湄公河巨鯰,就知道鯰科魚類身材太苗條了。
鯰形目有接近3000個物種,鱯、鱨、鮡、鮰、魾、塘蝨等魚類都是這家族的,各科成員形態都不一樣,但可以統稱為鯰魚。
很多人也時常把湄公河巨鯰與它關係較近的幾種魚類搞混。
▲比如它唯一的同屬兄弟低眼巨鯰,學名低眼無齒魚芒(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又名蘇氏圓腹魚芒,商品名叫藍鯊,但這魚在野外是瀕危物種。
▲長絲巨鯰,拉丁學名Pangasius sanitwongsei,是魚芒屬(Pangasius)的,商品名有成吉思汗鯊、食狗鯰魚等,有地方說它能長到3米300公斤,但長絲巨鯰最大科考體型1.4米56公斤,不算太大。長絲巨鯰在我國雲南有分布,《雲南魚類名錄》裡有記載。
▲博氏巨鯰,學名博氏魚芒(Pangasius bocourti),也是魚芒屬的,它的別稱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巴沙魚,就是用來冒充龍利魚的那種。
魚芒科魚類既可以吃,也可以當寵物養,從人們嫌棄巴沙魚的情況來看,它們不太好吃,在寵物市場更流行。
關於湄公河巨鯰到底吃不吃人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極危物種巨無齒魚芒繁育研究概況》,裡面寫到:在幼魚期巨無齒魚芒的雙頜骨、犁骨和犁骨延伸上可觀察到一條窄齒帶,齒帶隨著魚的成長而逐漸退化,直至消失。有國內文獻記載,巨無齒魚芒口內無齒,推斷可能是文獻作者當時觀察到的巨無齒魚芒為成魚,其牙齒已完全退化消失。魚苗階段,該魚具有殘食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食性開始轉變,當魚達到1齡時轉為草食性,攝食絲狀藻類以及附生生物。
另外根據《泰國Mae peum水庫湄公河巨型鯰魚攝食習性研究》顯示:對這種魚進行了胃容物研究,表明它們以浮遊動物和浮遊植物為食。
湄公河巨鯰小時候有牙齒,是食肉的,還會同類相殘,但對人沒有危害。1齡之後改以浮遊生物為食,成年之後牙齒完全脫落,這就是它學名巨無齒魚芒的來源。成年之後的湄公河鯰魚基本可以視為植食動物。
所以這傢伙小時候性格兇殘,長大之後反而變得溫順了。從小到大,這傢伙都不會吃人,把它誤傳為食人巨鯰確實是冤枉它了。但在湄公河周邊確實有不少遊泳者被大型水生動物拖下水的傳聞,專家推測是鱷魚所為。
更關鍵的是,湄公河巨鯰在野外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圖片多數是泰國人工飼養的。
湄公河巨鯰是湄公河流域的特有種,分布在湄公河中下遊的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因為水壩阻斷洄遊產卵、無節制捕撈和河流汙染等原因數量極速下降,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極危物種,目前棲息面積估計為4150平方公裡。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的河段稱為瀾滄江,但是瀾滄江裡沒有發現過它的蹤影。無論是上世紀的《雲南魚類志》還是本世紀的《雲南魚類名錄》,抑或是《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裡,都沒有關於巨無齒魚芒的記載,雲南的魚芒科魚類有長絲魚芒、賈巴魚芒和短鬚似魚芒。
目前保護湄公河巨鯰的國家有泰國、寮國和柬埔寨。泰國是主力,在1985年就開始人工增殖放流,在2000-2003年間,泰國放生約1萬條人工養殖的巨鯰到湄公河裡。但因為湄公河環境惡化,後來不再放到湄公河,而是放到水庫中。在寮國和柬埔寨也不允許捕撈湄公河巨鯰,但仍難以遏制盜捕行為。
恐怕,這種無齒的溫和巨魚只能在泰國的水庫裡延續種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