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畢業的時候,我媽和別人打電話聊天,對面的人八成是問了我們在春節時期經常聽到的那個問題,於是我媽說:「哪有女朋友啊!一天天就知道學習,不懂得談戀愛,我都愁死了!」
——我的天,學習怎麼了?讀書差事嗎?有知識丟人嗎?難道我這聰明到不長毛的腦袋,從學過的知識裡都找不到一個能脫單的方法嗎?
我不服氣,於是查遍典籍、泛濫文獻,最終找到了一種傳說中的秘典——
啊啊啊,不是啦……我要是找到這一本,就不用找女朋友了……
我找到的,是傳說中的……巴甫洛夫把妹法。
巴甫洛夫把妹法巴甫洛夫是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他的最重要發現就是條件反射。這個實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簡略介紹一下:
巴甫洛夫知道,狗在吃飯之前,會先分泌口水來幫助進食時咀嚼消化食物。於是,他在狗狗開飯前分別以搖鈴、吹口哨等多種方式,「提醒」它們開飯。巴甫洛夫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後,即使並沒有真的開飯,但狗狗一旦聽到相應的信號,仍然會分泌出口水。
於是,有人提出:這可以被改編成追女孩的一種「科學方法」,那就是同樣通過培養習慣(或者說條件反射)的方法。「實驗」的道具同樣是吃飯,比如早餐,通過每天持續不斷地送早餐,讓女孩子習慣於每天能夠遲到早餐的生活。等到女孩子已經對早餐習以為常的時候,突然不再送早餐。可是,女孩子還會有一系列為這份早餐所做的生理和心理準備,甚至有點無法適應沒有早餐的生活。然後,她就會滿腦子都在想送早餐的人怎麼了、為何不送早餐了、甚至主動去找他。
然後,妹子就被拿下了……
薛丁格把妹法當巴甫洛夫把妹法「問世」後,網友們的創意如同雨後春筍一樣,瞬間全都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一個,當屬薛丁格把妹法了。甚至由於薛丁格的貓過於熱門,導致薛丁格把妹法比巴甫洛夫把妹法還要出名。
所謂薛丁格把妹法,其實是來自於一位網友在網絡上提出的一種利用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追女孩的——我覺得文章或者段子都很難形容——趣談吧。他認為高學歷的人很多都把時間過多關注於學術,而對於戀愛方面沒有經驗,於是提出了所謂的「薛丁格把妹法」。
這個方法,來自於著名的物理學假設——薛丁格的貓。薛丁格的貓現在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常識了,說的是將量子力學的疊加態擴大到宏觀世界來的一種假設。薛丁格的原本假設太長,咱們不贅述了,精簡地說就是——
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有一隻貓、一顆粒子和一個裝置,粒子有50%的可能會衰變,如果衰變,就會觸發裝置殺死貓。觀察者不知道貓是死是活,必須要打開盒子,但是打開盒子會導致粒子從衰變和未衰變的疊加態坍縮到唯一的狀態,所以貓有一半概率是死的,一半概率是活的。從量子的角度來說,這是貓就是既死又活的疊加態。
這位網友認為,薛丁格的貓之所以讓人著迷,那就是它的神秘和未知。同樣的,談戀愛也是這樣。因此,男孩追女孩也可以這樣神秘一點。
還是以剛才的巴甫洛夫把妹法為例,進行改版:男孩子同樣是給女孩子送早餐,但是早餐就像薛丁格的貓一樣,是既有又無的「疊加態」——這是對女孩來說。對於男孩來說,盒子裡有沒有早餐,可以通過拋硬幣來決定。
這樣,女孩子每天收到早餐的時候,都是尋寶一樣,不知道有沒有早餐,又期待能有早餐。而通過這種未知的期待,可以捕獲女孩子的芳心。
海森堡把妹法薛丁格把妹法直接促使人們想到了一個更加進階的把妹法——海森堡把妹法。這個方法所借鑑的,就是海森堡著名的不確定原理。
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如果要展開說,那至少需要整整一篇長文來介紹。同樣的,我們簡單解釋:
對於微觀粒子來說,位置和動量是不能同時確定的。測量到一個粒子的位置,那麼就無法測量其動量;測量出它的動量,它的位置就會變成未知數。
有人提出,送早餐也可以借鑑這個理論。他們認為,薛丁格把妹法過於簡單粗暴,一旦拋硬幣的結果是不送,難道就完全不送了?no,no,no,這怎麼行?他們認為,如果拋硬幣的結果是不送早餐,那麼可以把原本計劃送的早餐列出菜單送給女孩;而如果拋硬幣的結果是送早餐,那麼就把早餐打成泥送給女孩。
於是,早餐本身和菜單就像是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得知。吃不到早餐的話,才能知道原本應該吃什麼;如果吃到早餐了,就會完全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遠遠高於薛丁格把妹法的未知性,讓海森堡把妹法成為了更高級的手段……
華生把妹法這個華生可不是福爾摩斯旁邊的那個華生,而是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他曾經放出豪言: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由我支配的環境,不論他們父母怎樣、他們天賦如何,我都能讓他們其中任何一個成長為醫生、藝術家、強盜……」(來自華生《行為主義》,有改動)。
不過,網友們對於華生把妹法的介紹十分含糊,而且在我看來,似乎並不是非常符合華生的理論,所以我們這裡調整一下。那麼,第一個問題就是:華生到底提出了什麼理論?
華生是行為心理學的奠基者,行為主義認為:一個人的心理並不是僅僅用一個人的意識變化就能夠解釋的。一個人的心理變化,說到底是外界刺激導致的生理變化所引起的。比如你高興,不是你想高興就高興的,而是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刺激你體內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讓你高興起來(不完全符合華生理論,只是粗略的舉例)。而華生的「一打孩子」的理論,也是利用環境對孩子的刺激,塑造孩子的性格形成。
因此,如果是華生把妹法的話,那應該是給妹子塑造一個極其愉快的早餐,比如早餐本身極其豪華、早餐的環境,附贈暖心小禮物。經過長時間的刺激(心理學上的專業名詞),讓妹子潛意識裡把這種早上愉快的心情和你聯繫在一起,就可以追到妹子了。
你可能會想:「這和巴甫洛夫給狗響鈴吃飯有什麼區別?」沒錯,簡單地說,他們都是通過專業手段,把兩件事關聯到一起。因為華生的理論,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巴甫洛夫的理論為基礎的。
PS:華生本人把妹也有一手,不過他的武器非常簡單:帥。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的桃花運(雖然是和女研究生兼助手的婚外戀),竟然和後人提出的華生把妹法沒有一毛錢關係……
斯金納把妹法華生的行為主義在斯金納的時候又得到了發展,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新行為主義理論。
斯金納和華生一樣,都因為用小孩子做實驗而飽受爭議,甚至為很多人所不齒,我們曾經發文介紹過。他最著名的實驗道具,就是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封閉的箱子,裡面有一隻小老鼠,同時還有一個按鈕。如果按動按鈕,就會掉落食物給小老鼠吃。小老鼠顯然是不懂得這個理論的,它只是在箱子裡亂跑。跑著跑著,它就會不小心按到按鈕——咦,有好吃的。吃完之後繼續亂跑,過了不知道多久,又踩到按鈕——咦,又有吃的。就這樣,經過許多許多次的反覆之後,小老鼠竟然開始主動按動按鈕以獲得食物。也就是說,在潛意識裡,小老鼠把按鈕和食物聯結在了一起,實現了對小老鼠的「培訓」。
所以,斯金納把妹法,本質上也和這隻小老鼠一樣。
如果你心儀的女孩做了讓你開心的事,比如和你聊了天、幫了你的忙、說了你的好話……你就給她送一份豪華早餐(在心理學上叫做正強化)。如果她沒做,你就什麼都不送。然後她某一次又做了讓你開心的事,你再送去什麼禮物,也就是說另一次正強化。不斷的正強化,可以加強實驗目標的行為。也就是說,長此以往下去,妹子就會發現讓你開心和讓她收穫禮物有關係,於是就會主動讓你開心——那就是做你女朋友了。
總結說了這麼多,這些所謂的科學把妹法究竟有多高的成功率,老實說,我不知道,畢竟我也不可能一個一個去試。
網上的脫單教程太多了,而且千篇一律,實際上用起來,很難有什麼效果。別問我怎麼知道的,現在臉還在疼……
理論再好,如果實踐有問題,那就都白費了。因此,如果一個人真的原本就一直找不到女朋友,他應該考慮問題是不是真的出在追妹子的方法上。否則,就算學會薛丁格把妹法,妹子也可以來個愛因斯坦拒絕法:我是光速,你追不上我。
其實,想要和一個人在一起,就是要知道對方想要什麼,而不是自以為對方要什麼,然後一個勁兒地給。就像網上的那句話一樣,人家要吃蘋果,你硬塞香蕉,大家都不會滿意。
'
在我看來,這些把妹法最有意義的,大概是用這樣娛樂輕鬆的方式,傳遞了知識。我想,至少你們大概知道了華生是誰、斯金納做了什麼實驗,這就已經很好了。科學是嚴肅的,但科普可以輕鬆、有趣一些。我始終相信,如果科普做得輕鬆一些,就會有更多人愛上科學。說得誇張點,如果大家都愛上有趣的科普,那麼全國的科學素質都會提升上來,哪怕只有一點點……
最後,祝大家都能愉快地和心儀的人在一起,我也得去揉揉臉了,妹子手勁兒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