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為充分展現上海科技工作者在抗擊疫情、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的紮實成果,上海科技節期間,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融媒體中心精心製作的9集大型科技訪談節目《未來說:執牛耳者》第四季,將於2020年8月22日—8月30日每天20:00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連續播出,並在看看新聞APP上同步推送。
《未來說:執牛耳者》第四季裡,17位上海科技界的「執牛耳者」們將一一走進晚間黃金時間的上海螢屏,與廣大觀眾共同分享最前沿的先鋒科研成果,講述熱愛與堅守的科學探索故事,展現上海科學家們果敢勇毅、衝鋒陷陣、奉獻求索的科研精神。
精彩披露戰疫背景下的上海智慧
《未來說:執牛耳者》第四季,重點聚焦上海科創領域的領跑者和開拓者們,面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驗,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醫療救治、檢測技術、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節目中,「硬核醫生」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講述了獲得高度認可的「上海方案」,背後所蘊含的「每一條方案寫在病人身上」的重要智慧。作為國內首批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企業之一,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俊斌博士,將最新研發的核酸檢測設備帶到了節目現場,展現他們始終與時間賽跑、朝著更快更準的檢測目標所做的不懈努力。中科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華大學朱美芳,現場帶來一場與眾不同的「時尚秀」,不僅展示他們為抗疫專項研發的新款防護服,更為觀眾展現出纖維面向深空、深海、身體無處不在的廣闊應用發展前景。
形象展示上海科創重大成就
本季《未來說:執牛耳者》,是對上海科學家們最新重大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中,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博士生導師譚家華教授,帶來大型絞吸疏浚裝備,俗稱「挖泥船」,成為遠海島礁、港口、長江深水航道建設的「國之重器」,在海洋強國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體科學家何積豐帶來的「面向重大工業裝備核心控制軟體的安全可信保障技術及應用」項目,則為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研發了「保駕護航」的重要可信軟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有著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馬氏胺化反應」,為反應合成提供了高效而廉價的催化劑,如今已是每天成百上千的化學家研發新藥的「必備利器」。
全新探索科技節目新樣態
與前幾季節目不同的是,新一季《未來說:執牛耳者》進一步體現現場、在場和好看、動人,力避科技節目的冰冷麵孔。首先是加強了外場拍攝,通過鏡頭帶領觀眾走進「科學發生地」,走進科學家們的工作場景,實地了解和展現科學成果,探秘一些大型科學研究平臺和大型設施裝置,比如,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對人類表型進行系統精密測試的平臺,大型船舶建造的工廠;了解一批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如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感受科學研究的應用場景,比如醫生手術門診的真實場景,等離子體刻蝕機專業生產車間等。通過現場熱騰騰的交談和直觀感受,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現場真切感受到科技實力,以更形象和生動的方式普及硬核科學知識,增加可看性,使深奧的科學技術得以生動呈現。其次是多維度深入展現科學家的成長故事,塑造一個個豐滿立體可信的上海科技先鋒的形象。
節目中,張文宏的老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首次親臨現場和張文宏一起回憶起師生情緣,講述了師生十七載接力傳承執著求真的華山感染科精神,十分令人動容。
第三是全新增添了「未來新發聲」「時間膠囊」的環節,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的青年學子,在現場提問科學家,展現年輕一代的好奇。在「時間膠囊」環節,17位科學家把各類獨具匠心的物品送入「時間膠囊」,展示了上海科技大咖們的對未來科技的無限暢想,成為整檔節目點睛之筆。大咖們到底放了什麼物品,只有收看節目才能揭曉。
與此同時,為了多方位呈現節目中受訪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和科學精神,記錄中國科技創新的高光時刻和「大國重器,執牛耳者」的風採,今年《未來說:執牛耳者》落地展覽「執牛耳者—2020上海科創先鋒展」,將於2020年8月27日在上海中心大廈126層「上海之巔」阻尼廳啟動、並將於9月1日-10月31日在上海科技館1層中庭球廳等上海地標性場館進行展出,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結合電視媒體和專業新媒體的聯動,以線下觀展體驗+線上節目收看的形式,形成一次媒體聯合行動和宣傳熱潮,為上海市民立體呈現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成果。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