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無事,下午在家庭影院看了《異形2》。其實個人並不是很喜歡科幻類型的電影,感覺無非就是恐怖怪物這種東西,而想到怪物,我就會想到《變蠅人》那種噁心的吐的clut片。

最早知道《異形》是我高中的一個朋友告訴我的,他非常喜歡這一類型的電影,是一個正兒八經的藝興迷。但是我這個人偏偏就喜歡跟人家槓,別人越跟我安利我越不想看,最後呵呵一笑就跑了。但是沒想到,現在大學畢業了,倒開始看這個了。

我沒有看《異形》的第一部,而是直接去看《異形2》,原因很簡單,我是《瑞克和莫迪——非典型大冒險》的影迷,其中有一場便是致敬的《異形2》讓我記憶深刻。正好家庭影院上了,我就看了。
內容簡介
《異形2》的故事情節緊接著《異形1》,講述了女主角雷普莉作為《異形1》最後的唯一倖存者回到了地球,但是那個時候的她已經冰凍了57年了。當她醒來的時候,當初《異形1》所探索的LV-426星球已經成為了人類的殖民地,只是他們並不知道LV-426星球有異形這樣的生物。

知道真相的雷普莉告訴他們LV-426星球有著「異形」,但是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直到LV-426星球的殖民人類失去了聯繫,他們才相信雷普莉的話。他們希望雷普莉可以通行,剛開始雷普莉並不想去,但是最後她還是同意了。後面的事情可想而知,軍人們的輕敵讓大部分人斷送了性命。異形的突擊讓他們撤退的飛船也墜毀了,沒有辦法,他們只能呆在基地尋找新的辦法。
期間,雷普莉救了一個小女孩叫做紐特,兩個人產生了深厚的情感。異形攻擊越來越頻繁,而他們還是沒有找到任何的辦法。直到最後,他們發現可以去調動一輛飛船的時候,團部內部的分歧也出現了。殖民基地的建設者之一巴特希望將一些異形的幼崽帶回去研究,雷普莉當然不會同意這種危險的做法。

就當雷普莉帶著紐特去睡覺的時候,巴特將幼崽放出,企圖讓它們寄居在雷普莉和紐特的身體之中,藉此將他們帶回到地球。巴特的計劃當然沒有成功,而他也應上了雷普莉當時對他的詛咒,最後死在了異形的手中。最後,只剩下上半身的生化人「主教」和下士希克斯以及雷普莉、紐特得以生存。
經典片段
被異形皇后吞噬了下半身的「主教」(生化人,不會死亡)躺在地上。異形皇后轉身看到了躲藏的紐特,放棄啃食「主教」而去捉紐特。而就在這個時候,基地艙門被打開,操控著卡特彼勒p-5000工程機器人出現,與異形皇后展開大戰,最後將其幹掉。

這一場景堪稱《異形2》中的經典片段,但是卻由於血腥被剪掉(原本沒有被剪掉,也就是咱們在電視上看的時候可能會被剪掉,我們家的家庭影院就剪掉了很多。)。
觀後感
在豆瓣評分上,《異形1》作為本系列的始祖有著8.0分的高成績,該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憑著這部電影奠基了自己在科幻片上面的地位。緊接著,他的《銀翼殺手》再一次橫掃科幻電影圈,成為了科幻影迷心中的「大師」。但對於《異形1》的大賣,投資商們並沒有讓雷德利·斯科特繼續拍攝《異形2》,而是改成了詹姆斯·卡梅隆。對於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異形2》,豆瓣評分給的不低,有7.9分。這個分數,作為一部續集電影已經非常的優秀了。怪不得外網的評價都是:傑出的續作。

但是,這0.1分到底差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於「商業化」上。是的,《異形2》脫離了《異形》的純粹恐怖,詹姆斯·卡梅隆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女強、動作、戰爭以及美國人經典的個人英雄主義。這些東西混合在一起,成就了《異形2》也成就了詹姆斯·卡梅隆。

對於詹姆斯·卡梅隆,大家應該更熟悉他的《阿凡達》(對不起,我差點打成《阿凡提》)。最先接觸接觸《阿凡達》了解詹姆斯·卡梅隆的我,再看他更早時候拍的《異形2》的時候。不免覺得看到了一個卡梅隆的電影觀念,那種觀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電影商業化與娛樂性。詹姆斯·卡梅隆成功地將「異形」系列從一個clut電影轉換成了商業電影,也由此成就了他的大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