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I技術的優勢及其製造技術

2021-01-07 電子產品世界

1 引 言

SOI是英文Silicon-On-Insulator的簡稱,指具有在絕緣襯底上再生長一層單晶矽薄,或者是單晶矽薄膜被絕緣層(通常是Sio2)從支撐的矽襯底中分開這樣結構的材料。

最初人們開發研究SOI材料是為了代替 SOS(Silicon-On-Sapphire)( 註:絕緣襯底為藍寶石)材料製作用於空間軍事用途的抗輻射集成電路。由於發現薄膜SOI MOSFET具有極好的等比例縮小的性質,使得SOI技術在深亞微米VLSI中的應用中具有極大吸引力。目前SOI技術走向商業應用階段,特別是應用在低壓,低功耗電路[1-2〕,高頻微波電路以及耐高溫抗輻射電路[3]等。

本文通過比較SOI和體矽器件在寄生電容,閉鎖效應,熱載流子效應以及輻射效應等方面的差異,闡述了SOI的優越性。並介紹了SOI晶片的三種主流製造技術,以及其在微電子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存在的問題。

1.1 SOI的優越性[4,5,6,7]

SOI結構的器件比類似的體矽器件具有更多的優點,下面我們以CMOS為例對二者進行比較。

CMOS集成電路的基本單元是CMOS反相器,由一個NMOS和一個PMOS構成。由圖一可知體矽的CMOS反相器中PMOS製作在N型襯底上,而NMOS製作在P阱中(P阱是在N型襯底上用離子注入技術特意製作的局部P型材料)。P阱將NMOS和PMOS相互隔離。而SOI CMOS中的PMOS管和NMOS管分別製作在SOI材料頂部薄Si層中,NMOS和PMOS是相互隔離的。由於體矽CMOS和SOI CMOS結構上的不同,因而它們在寄生電容,閂鎖效應,熱載流子效應和輻照特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圖1 CMOS反相器剖面圖

2.1 寄生電容

NMOS和PMOS源漏擴散區與襯底之間的寄生電容隨襯底摻雜濃度線性變化。隨著器件尺寸縮小,為減小短溝道效應,襯底摻雜濃度必須適當提高,源漏結電容隨之增大,結和溝道阻斷區之間的寄生電容隨之增加。這影響了電路運行速度,還增加電路的功耗。

在SOI電路中,結與襯底的寄生電容是隱埋的絕緣體電容。該電容正比於絕緣層Sio2的介電常數,Sio2的介電常數僅為Si的1/3。而且隨著器件尺寸的縮小,隱埋Sio2層的厚度不需要按比例縮小,寄生電容不會增加。另外。SOI器件的其他寄生電容,如矽襯底和多晶矽層,金屬互連線之間的電容也減少了。在VLSI向深亞微米方向發展時,寄生電容的降低將明顯提高電路的速度。

2.2 閉鎖效應

閉鎖(Latch-up)效應又稱可控矽效應,是體矽CMOS電路中的一個特有的問題。從圖2所示的CMOS斷面結構圖上,可以看到存在縱向NPN橫向PNP兩個寄生雙極電晶體,他們分別由襯底、阱和源漏結構成。若高摻雜區的內阻略而不記,那麼這些寄生電晶體和Rw、Rs一起構成了圖三所示的正反饋電路。當電流放大係數β1*β2>1,且兩個電晶體的基極—發射極正向偏置,閉鎖效應即可觸發。

圖2 體矽CMOS斷面結構圖

圖3 等效電路

如果採用SOI結構,由於沒有到襯底的導電通道。閉鎖效應的縱向通路被切斷。所以SOI具有很好的抗閉鎖性。

2.3 熱載流子效應

隨著器件集成度的提高,尺寸的減小,襯底的摻雜濃度增加,而電源電壓沒有相應按比例降低,這使得溝道內的橫向、縱向電場急劇增加,載流子在電場加速下成為熱載流子(hot-carrier)。其中一部分注入到柵氧化層中,改變了氧化層界面內永久電荷的分布。從而引起跨導的減小、閾電壓漂移和漏電流減少。當注入數目較多時,可以檢測到柵電流的存在。

高能電子還通過碰撞電離產生電子——空穴對。在體矽器件中所產生的空穴流入襯底形成襯底電流。襯底電流與柵電流存在一定的關係,且器件壽命與柵氧化層中熱電子注入數目有關。由柵氧化層熱載流子退變所定義的器件壽命г與碰撞離化電流有關。在全耗盡SOI MOSFET中,M可通過漏端附近對撞離化係數的積分得到,且與漏電壓和柵電壓有關。器件壽命與放大因子有關。有關研究發現[1,5,6,7]全耗盡 SOI MOSFET中的熱電子退變要比體矽弱,SOI的壽命更長可靠性更高。

2.4 輻射效應

在空間環境中,集成電路會受到核輻射。MOS器件是多子器件,抗中子輻射能力強,但對單粒子事件(SEU)、γ輻照相當敏感。

當一個載能粒子(如α粒子或重離子)入射到一個反偏的P-N結耗盡區及下面的體矽區時,沿著粒子運行軌跡,矽原子被電離,即產生電子—空穴對。這種軌跡的存在使其附近的P-N結耗盡層發生短時塌陷,並且使耗盡層電場的等位面變形,稱為「漏鬥」(見圖4)。在體矽器件內,在電場作用下,電子將被耗盡層所收集,而空穴向下移動並產生襯底電流。這些電子使得所在電路節點處的邏輯狀態發生反轉,造成電路的軟失效。而在SOI器件中,由於有源區和襯底之間存在著隱埋氧化層,所以襯底區內產生的電荷不會被SOI器件的結所收集,只有頂層膜內產生的電荷才能被收集,所以SOI器件具有抗軟失效能力,產生單粒子事件的機率比體矽器件小的多。

圖4 載能粒子在體矽和SOI中的射入

3 SOI的製造方法

形成SOI的方法很多,如深注入氧或氮到矽襯底、二氧化矽上多晶矽的雷射(或電子束、紅外等)退火再結晶、二氧化矽上多晶矽的石墨條等加熱再結晶、多孔矽氧化、矽的橫向外延、矽片鍵合及其減薄等。近年來應用最多發展,最成熟的是SIMOX技術、矽片鍵合[5, 8]、智能切割[6, 7],這三種技術有可能在VLSI中得到廣泛應用。

3.1 SIMOX技術

SIMOX (Separation by Implanted Oxygen)是目前製造SOI材料最可行的製造方法之一,其主要優勢是製造的矽膜和隱埋層(BOX)均勻性好。這是因為氧離子注入是以晶片表面作為參考面,頂層矽膜、埋層Sio2退火時均能得到保角變換。

SIMOX的基本工藝包括:

(1)氧離子注入(劑量約為3×1017-2×1018)

(2)高溫(1 3500C)熱退火1-4h。

(3)晶片清洗(去掉表面微粒和沾汙)

離子注入工藝對於SIMOX技術起著決定作用,它決定晶片的產量、成本、和初級質量參數。

在SIMOX技術進展方面,另外兩個顯著的進展表現在原位監控技術和晶片電學參數表徵技術的日趨完善。最新的研究表明[9, 12],使用輕摻雜襯底,BOX厚度可降至50nm,而不影響電路和速度的功耗特性。因為SOI襯底中的寄生電容主要來自耗盡層幾乎與BOX厚度無關。低的注入能量和注入劑量能降低晶片的沾汙。薄的BOX層能減少短溝道效應,改善散熱,提高抗總輻射劑量。所以低劑量、薄的隱埋氧化層(150-200nm)成了SIMOX SOI材料的發展趨勢。

3.2 矽片鍵合技術(Bonded and Etch-back SOI)

矽片鍵合法的主要工藝過程是(圖6):

圖6 矽片鍵合技術原理

(1)把經過熱氧化的兩片矽片作親水處理,然後重疊在一起,吸附在表面的羥基團在室溫下受Van der wall力作用相互吸引,使兩個矽片鍵合在一起,再經過適當的溫度退火來增強界面鍵合程度。

(2)有源區矽層。利用機械研磨和(化學)拋光將其中一片減薄到1um,即形成SOI結構。

矽片鍵合技術成本較高,除了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有待解決外,其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通過簡化工藝步驟,提高設備產出能力等手段來降低成本。

3.3 智能切割技術(Smart---cut)

智能切割技術綜合了SIMOX和矽片鍵合兩種方法的優點,成功的解決了鍵合SOI中矽膜的減薄問題,可獲得均勻性很好的頂層矽膜,且矽膜質量接近於體矽。另外,剝離下來的矽片又可以作為下一次鍵合的襯底,大大降低了成本。該技術是目前最受關注的SOI製備技術之一。

智能切割的獨創性在於通過注H+並在加熱的情況下形成氣泡,使晶片在注入深度處發生斷裂,達到減薄的目的。它涉及的化學反應式如下:

減合界面處 Si-OH +Si-OH→Si-O-Si+H2O

Si+ H2O→Sio2+ H2

加溫時 Si-H +Si-H→Si-Si+ H2

智能切割主要包括四個步驟

(1)離子注入矽片A中。A上長有介電層如SiO2。典型的注入劑量為3.5×1016~1×1017

(2)對A和支撐片B進行RCA清洗,然後低溫鍵合。B起到「加熱板」的作用。

(3)兩步熱處理:1)400~600OC使A在H原子分布峰處剝離,其中一薄層單晶矽和支撐片B形成SOI結構(稱Unibond SOI片)。2)(1 100OC氮氣氣氛下),目的是增強鍵合強度和恢復頂層矽膜的注入損傷。

(4)表面拋光。使粗糙度≤0.15um.

4 SOI技術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SOI CMOS 是全介質隔離的、無閂鎖效應、有源區面積小、寄生電容小、洩漏電流小、能工作在各種惡劣環境中,因此SOI CMOS具有優越的性能,在抗輻照電路、耐高溫電路、亞微米及深亞微米VLSI、低壓低功耗電路及三維集成電路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雖然SOI技術有著諸多體矽不可比擬的優點,而且人們相繼製備出性能良好的SOI器件和電路。但SOI仍沒有從實驗室解放出來實現大規模生產。缺乏低成本高質量的SOI襯底材料和SOI IC的成品率較低是SOI技術成為主流的主要障礙。

SOI在材料的選擇上非常嚴格,用於製作MOS管的矽必須是結晶狀態的矽,而使用的絕緣體(Sio2)必須不含一絲雜質,否則無法阻止電子的流失,從而使SOI技術失去意義。
另外,到目前為止,人們對SOI的浮體效應以及浮體效應導致的閾電壓的浮動、記憶效應、遲滯效應等對實際電路的影響和如何克服認識的還不是很清楚。

就製造技術而言SIMOX材料最新的趨勢是低劑量,雖可降低成本但埋氧的厚度限制在80-100nm內。另外SIMOX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要使用非標準的儀器設備和高於1300OC的熱處理過程。這使得製備大面積(>300mm)SIMOX材料較為困難。鍵合(Bonded)技術雖可以得到接近矽的高質量矽膜,且能得到較大的埋氧厚度和矽膜厚度。但矽膜的減薄和成本的高昂是該技術發展的障礙。智能切割技術雖然比較完美。可是目前控制工藝還不完善。

參考文獻
〔1〕 EimoriJ,OashiT,Approaches to extra low voltage DRAM operation by SOI-DRAM.IEEE Trans Elec Dev,1998;45(5);1000-10009
〔2〕 Colinge J P,Chen J,A low voltage,low-power microwave SOI MOSFET, Proc IEEE Int SOI Cont 1996,128-129
〔3〕 Massengill L W,Kerns D V,Single-event charge Enhancement in soi devies,IEEE Elec Dev lett,1990;11;98-99
〔4〕 CMOS:From Bluk to SOI http://www.ibis.com
〔5〕 伍志剛,凌榮堂 SOI技術—21世紀的矽集成技術,微電子學31(1)2001;2
〔6〕 張廷慶,SOI—21世紀的矽集成電路技術 電子元器件應用3(3)2001;3
〔7〕 J P Colinge Silicon-on-insulutor Technolgy material to VLSI.Kluwer Academic pub 1991 中譯本:武國英等譯 科學出版社 1993。
〔8〕 吳東平,黃宜平,竺士煬 晶片鍵合技術及其在微電子學中的應用,微電子學29(1) 1999;2
〔9〕 羅南林,吳福根, SOI技術及其最新進展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16(3)1999;9
〔10〕任學民,SOI晶片製造技術及其應用前景,半導體技術24(3) 1999;6
〔11〕儲佳等 一種新的SOI技術—智能切割 半導體技術 26(1) 2001;1
〔12〕鄭望等 低劑量SIMOX圓片表層矽缺陷密度 半導體學報 22(7) 2001;7
〔13〕Han Wei-hua and Yu Jin-zhong Modeling Thermodynamics of Smart-cut process 半導體學報,22(7) 2001;7
〔14〕徐文華,張天義等 SOI技術的機遇和挑戰 電子器件 24(1)2001;3

作者介紹 崔帥(1978-)男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河北大學物理系,目前感興趣的方向 SOI技術、抗輻射加固、器件可靠性。

相關焦點

  • 雷射切割技術在汽車製造中的應用優勢
    汽車製造行業是新技術非常集中的一個行業,現在汽車不僅要求性能實用,還要求經濟美觀,更新換代速度更是與日俱增,傳統的切割方式效率低、精度低,難以滿足現代汽車製造精細化的切割需要和低成本加工的需求。
  • LTCC技術簡介、對比優勢、應用優勢與技術特點的解析
    打開APP LTCC技術簡介、對比優勢、應用優勢與技術特點的解析 發表於 2018-01-25 15:54:07 總之,利用這種技術可以成功地製造出各種高技術LTCC產品。多個不同類型、不同性能的無源元件集成在一個封裝內有多種方法,主要有低溫共燒陶瓷(LTCC)技術、薄膜技術、矽片半導體技術、多層電路板技術等。LTC C技術是無源集成的主流技術。
  • 微波器件的新製造工藝:3D混合製造技術
    這只能採用新型的塑料成型技術了:3D混合製造,3D混合製造步驟是3D列印成型/雷射LDS選擇性沉積金屬。採用這種工藝的好處是節省了製造時間和實現了複雜的饋源/波導等器件的一體化免安裝調試,且帶來的另外好處是大幅度減輕了產品重量。
  • LTPS低溫多晶矽技術及其優勢簡介
    一、LTPS 簡介  低溫多晶矽(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以下以LTPS 代稱)是平板顯示器領域中的又一新技術。繼非晶矽(Amorphous-Silicon,以下以a-Si 代稱)之後的下一代技術。
  • Allegro開環電流傳感器的封裝技術及其有何優勢?
    打開APP Allegro開環電流傳感器的封裝技術及其有何優勢?這其中一項關鍵技術是獨特的封裝。 Allegro 開環電流傳感器的優勢在於採用了完全集成的技術,通過專有的倒裝晶片封裝技術,能夠產生足夠的磁場,從而不再需要鐵磁芯。
  • 絕緣襯底上的矽技術 SOI發展與應用分析
    為解決這些問題,大量的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創新,開發了很多新的技術,如深溝槽隔離技術、HALO 結構、應變矽技術、High K 材料、Low K 材料等等。在眾多的新結構器件技術中,絕緣體上矽(SOI: Silicon on Insulator)技術以其獨特的結構有效地克服了體矽集成電路的很多不足,充分發揮了體矽集成電路技術的優勢,特別是在提高開關速度、減少寄生效應等方面。
  • 搶先看微波器件新製造工藝:3D混合製造技術(3D列印+LDS)
    打開APP 搶先看微波器件新製造工藝:3D混合製造技術(3D列印+LDS) 工程師2 發表於 2018-05-27 10:50:00
  • 新型生物製造技術
    該技術結合深度機器學習根據實時數據信息,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新生物合成與加工控制理論,創建新型發酵製造技術,促進生物過程快速智能調控,高效生產健康糖,健康油脂,人造皮革纖維素等輕工產品,以及實現製糖油脂加工造紙和皮革加工等輕化工行業的綠色智能生物加工。
  • 生物質合成纖維環保加工技術及其應用
    因此,對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的追求,是全球發展的趨勢,生物製造產業將是影響未來的戰略性領域。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生物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生物基材料將替代10%至20%的化學材料;《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大力推進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的開發。
  • RFID的核心技術和優勢是什麼
    打開APP RFID的核心技術和優勢是什麼 創新佳電子標籤 發表於 2019-09-26 10:32:28 RFID晶片設計和製造技術的發展趨勢仍將是功耗更低、距離更遠、讀寫速度更快、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並且成本不斷降低。對於國內RFID的晶片廠商,最重要的是穩定性,包括生產工藝都還需要再做改進。
  • 先進的製造技術介紹
    一、增材製造AdditiveManufacturing   普遍稱為3D列印的增材製造已經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旗幟。它明顯不同於以往,專業人士和愛好者都可用上,但增材製造不過是未來幾年有望給很多東西的製造方式帶來重大變革的一系列新興技術之一。甚至增材製造也非僅限於3D列印。
  • 《Matter》:打破傳統極限的顛覆性納米製造技術
    但實際上,單純混合熵的作用往往不足以驅動合金化,目前最主要的難題是:1)創製一種混合態並將其最終轉化成穩定的合金相中;2)不混溶元素體系的正值混合焓阻滯熱力學穩定的均相混合;3)奇異合金的深納尺度增材製造(又稱3D列印)。
  • 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的強大競爭優勢
    空間技術即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行業,其中主要分為空間的軍工、通用衛星和民用衛星領域等,這些領域所需要的技術主要包括空間技術包括衛星火箭發動機及核等等方面,這些方面有點類似於工業上的集成製造,而空間技術的發展需要加入大量的新型材料、核應用、新型環境與海洋及衛星發射等大量有點和新的技術
  • 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用於金屬材料的多材料增材製造
    雷射天地導讀:採用送粉雷射增材製造技術作為組合式的技術來製造成分和組織漸變的梯度材料在最近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製造的梯度多材料,大約500微米為一層,每一層的成分發生變化,經過層層堆積製備出梯度變化的多材料。如採用Cr-Mo-V熱作模具鋼和含Ni的馬氏體時效硬化鋼進行混合製造。製造時將兩種粉末以不同的比例進行混合,然後進行製造。
  • 淺析小分子OLED的製造工藝及核心技術
    打開APP 淺析小分子OLED的製造工藝及核心技術 大話百科天地 發表於 2020-11-24 11:41:54 美國EasternKodak公司是小分子OLED陣營的領導廠商,掌握了大部分OLED材料和器件設計的核心技術,擁有300多項專利,迄今為止有近20家公司得到了EasternKodak公司的專利授權。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LAM 工藝研究的關注點主要是組織性能調控,完成了較多有關 SLM 組織、缺陷、性能及其與工藝參數的關係研究。雷射選區熔化設備德國是 SLM 技術及設備研究起步最早的國家,EOS 公司推出的 SLM 設備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相關設備應用於 GE 公司 LEAP 航空發動機燃油噴嘴的加工製造,通過監控增材製造過程來進一步提高製造產品的質量;Realizer GmbH 公司的全方位設計、零件堆疊技術方案別具特色;Concept Laser 公司的設備以構建尺寸大見長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唯有把握製造技術的發展規律,引領未來製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才能在新一輪的全方位大國競爭中贏得先發優勢。 此外,量子計算還可以重新定義很多程序和算法,顛覆醫療、通信、密碼等眾多領域,是技術革命的重要科技之一。量子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帶來的是一場嚴峻的國際量子競賽:谷歌、IBM、微軟、英特爾、華為、阿里等高科技公司都為此投入大量研究力量。
  • 超材料及其相關器件關鍵技術研發取得新進展
    「十二五」期間,在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超材料及其相關器件關鍵技術研發」主題項目。近日,863新材料技術領域辦公室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該項目圍繞總體目標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突破了介質基超材料及器件的關鍵製備、基於超材料的天線小型化、平板型微波透鏡天線等技術,實現了超材料空間調製技術在數字微波天饋等系統中的應用,解決了關鍵技術障礙。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所謂「製造」,是把原材料加工成滿足使用者要求的產品的全工藝過程,其重點在於獲得足夠的性能指標以滿足產品的最終使用需求。唯有把握製造技術的發展規律,引領未來製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才能在新一輪的全方位大國競爭中贏得先發優勢。
  • 矽光子在半導體製造技術的未來前景
    矽光子在半導體製造技術的未來前景 電子元件技術 發表於 2020-12-31 15:25:25 光子學的目標是利用光來實現通信、數據傳輸、信息處理等傳統電子設備所實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