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中央正確把握國內外新形勢新特點,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準確把握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要求,主動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全面開創我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新局面。
1 統籌發展民生穩定,推動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牢牢把握「三個最大限度」的總要求,認真落實市委加快「八個體系」建設的總任務,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造,推動我市社會管理創新走在了全國前列。六年來,經過全市團結奮鬥,天津沒有發生在全國有影響的政治事件、重大恐怖事件、極端暴力事件、嚴重群體性事件和重大治安事件,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13個單項工作位居全國第一,化解社會矛盾、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大調解體系建設、基層基礎建設等8個方面的工作全國領先,進京非正常訪和涉法涉訴進京非正常訪保持低位運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由2007年前的全國第14位穩步躍升至第4位,始終保持了政治穩定、治安穩定、社會穩定,保持了全國最安全穩定的地區之一。
1、在創新管理中加強頂層設計,社會管理格局不斷健全完善。
市委、市政府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關係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出臺了一系列工作意見、政策措施和規劃方案,明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思路,提出了符合天津實際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舉措,將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更名為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加強了領導力量,充實了成員單位。市人大、市政協積極支持,加強工作指導和監督。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主要領導親自抓,加強規劃設計,明確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建立起目標責任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層基礎,加強法治保障。全市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明顯強化,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熱情空前高漲,呈現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生動局面,全市社會管理工作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探索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2、在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市委、市政府堅持「硬道理」與「硬任務」統籌抓,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大力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市委、市政府連續5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建立起覆蓋全體居民的收入、就業、醫療、住房等民生保障機制。大力推進社會矛盾化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兩新組織」發展監管、信息網絡監管、公共安全防控體系建設、法治天津建設等163個重點項目建設,濱海新區全國綜合試點和61個市級試點取得了新成效,建立起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新模式、城鄉社區服務管理新模式、信息網絡監管新模式、社會組織培育與監管新模式、社區矯正新模式、三調聯動大調解新模式等,形成了覆蓋全市城鄉社區的綜合性服務管理平臺,有效提升了社會服務管理水平。
3、在創新管理中保障改善民生,取得了一批群眾摸得著、看得見、得實惠的新成果。
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全力抓好273個社會管理創新項目建設,構建起三級流動人口三級服務管理、三級信息化平臺,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市、區縣兩級協調勞動關係機制,形成了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新模式;落實了刑釋解教人員出獄出所無縫銜接和安置幫教政策;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區矯正工作體系;建立起肇事肇禍傾向的精神病人監測、預警、救治、救助、服務、管理機制;建立起吸毒人員強制隔離戒毒、社區戒毒、自願戒毒、社區康復和藥物維持治療相互銜接的工作機制;建立起對閒散青少年的排查聯繫和服務幫助工作機制;建設完善了一批過渡性安置基地、精神病醫院、流浪兒童保護中心、專門學校等基礎性設施;建立了法院三級訴訟服務中心、法律服務中心,完善了司法救助體系,有力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4、在創新管理中加強源頭治理,解決了一大批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
在天津又好又快發展的進程中,市委、市政府把從源頭化解社會矛盾作為重中之重,建立起源頭化解機制,全市16個區縣和城建、國資、教育等系統全方位落實了企業改制、徵地拆遷、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價格調整等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有效預防和化解了重點領域、重點群體中的矛盾糾紛。構建起和諧勞動關係工作機制,化解了一大批勞動用工、勞動保護、勞動分配等方面的矛盾糾紛,有效預防了群體性事件。建立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工作機制,人民調解員隊伍得到發展壯大,專業調解組織不斷擴展,醫患糾紛調解走在全國前列,輕微交通事故調解取得新經驗,勞動爭議「四方聯動」調解和物業調解深入推進,大調解工作水平明顯提升。健全了社會矛盾化解機制,深入開展了領導幹部接訪走訪下訪活動,建立起「五級接訪下訪」機制、涉法涉訴案件終結機制、「進京訪季度分析」機制、「十組一辦聯席會」機制,深入開展了「清積案化新訪控非訪」專項活動,解決了一大批積案、難案、骨頭案、釘子案,有力維護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5、在創新管理中加強平安天津建設,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深入開展了平安天津建設,有效提升了平安天津建設的層次和水平。堅持專項整治與整體防控相結合,健全了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集中力量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治安問題,深入開展了打黑除惡、治槍緝爆,「掃黃打非」、禁毒禁賭、整治非法集資問題等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了兩搶一盜、金融詐騙、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深入開展了社會治安暗訪督查,開展城鄉接合部、城中村、邊界地區和治安複雜場所、部位等社會治安重點地區排查整治活動,重點整治取得新成效。深入推進平安創建活動,深入實施了城鄉社區警務戰略,加強了11萬平安志願者隊伍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業務培訓,深入開展了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治理和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治理,有效防範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了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了針對師生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強了涉路涉線突出治安問題綜合整治,確保了鐵路、公路、水路和電力、電信、廣播電視設施以及輸油氣管道等安全。
6、在創新管理中固本強基,構建起社會管理科學發展的強大支撐。
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牢固樹立固本強基思想,堅持把人力物力財力向基層傾斜,基層、基礎和基本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全市243個鄉鎮街全部建立綜治信訪服務中心,5078個社區(村)全部建立綜合服務站,建立「一站式」、「一條龍」服務管理機制,建立起農村社區黨組織、村居委會、群團組織共同參與的社會管理組織模式,實現了居民群眾80%以上的社會事務在街鄉鎮直接辦理。探索建立了政法機關社區警務室、檢察室、法庭、司法所「四下沉」模式,在街鄉鎮建立2264個警務室、127個檢察室、140個社區法庭、243個司法所,建立起以黨組織為核心、覆蓋城鄉、條塊結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組織網絡,形成了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新格局。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顯著加強,在非公經濟組織建立黨組織6806個,覆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80460家;社會組織的黨組織覆蓋率達到100%。
7、在創新管理中加強法治天津建設,有力提升了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
全市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認真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牢固樹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加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紮實推進了社會管理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設,制定了《法治天津建設實施綱要》、《法治天津建設工作任務分工方案》、《法治天津建設目標考核體系》,大力推進了依法行政,有力促進了各級政府機關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大了對社會管理法律法規政策實施情況的督導、檢查。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大力加強了執法規範化建設,確保了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入開展了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推進了「法律六進」活動深入開展,進一步增強了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有力提高了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
8、在創新管理中加強綜合治理,突出問題攻堅克難取得新成效。
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和市綜治委8個專項組,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制度優勢,針對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集中攻堅、探索實踐,全力推動了社會管理創新發展。濱海新區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經驗在全國推廣,「兩新組織」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和平區、河北區、寶坻區等15個區縣的各類服務平臺、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市委組織部大力創新以黨組織建設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市委宣傳部構建起網絡監管新體系;市委統戰部積極推進非公經濟組織服務管理;市建交委、市國資委、市教委、市委金融工委、市商務委、市委農村工委、市人口計生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國土房管局、市衛生局、市工商聯、市總工會、市婦聯、團市委等79個市綜治委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服務管理,形成了攻堅克難整體合力。
經過不懈探索實踐,全市社會管理的思路理念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健全,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為服務科學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作出了重要貢獻,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一是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發揮黨委在社會管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引導社會各方面積極有效地參與社會服務管理,提高了引領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把解決民生問題、提高服務水平作為社會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寓管理於服務之中,讓城鄉群眾得到實惠、感到溫暖。三是堅持專群結合、依靠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廣泛動員組織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不斷發展群防群治隊伍和平安志願者隊伍,形成了社會管理人人參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四是堅持統籌協調、源頭治理。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把推動科學發展作為解決社會管理問題的關鍵,建立健全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機制,從源頭上、根本上、基礎上預防和減少了社會矛盾。五是堅持重心下移、固本強基。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大力加強基層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網絡建設,不斷擴大基層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覆蓋面,不斷提高基層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隊伍的素質能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水平得到新提升。六是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牢固樹立依法管理理念,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提升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科學配置社會管理資源,加強社會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了社會管理效能和質量。七是堅持理論創新、實踐創造。從天津實際出發,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推進社會管理思路理念、體制機制、方法手段創新,著力破解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使社會管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八是堅持創一流、爭第一。自覺樹立更高標準,追求更高水平,把推動全市社會管理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作為目標追求,抓難點、攻難關、破難題,超越自我、創新發展,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站在高起點、搶佔制高點、達到高水平。
2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快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管理格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立場、基本要求、根本方法落實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全過程,堅持民生優先、服務為先、基層在先,以服務天津科學發展、服務社會和諧穩定、服務人民新期待為主線,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格局,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思想基礎、工作基礎、群眾基礎、法治基礎,全力為實現天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1、強化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委在社會管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在實踐中,各級黨委把社會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制定社會管理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社會管理服務職能,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服務優勢。做好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必須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統籌好各種社會管理資源和力量,確保社會管理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2、強化政府管理服務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主導作用。
在實踐中,各級政府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強化社會管理職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各職能部門形成了運轉協調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合力,有效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主導作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推進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科學界定政府各部門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職能作用,推進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
3、強化社會各方協同,充分發揮黨委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補、互動的服務管理作用。
在實踐中,全市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在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了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橋梁、紐帶作用,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各類企業事業單位承擔起社會責任的意識不斷增強,建立起完善的和諧勞動關係機制。以城鄉社區為重點的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服務平臺不斷健全完善,成為政府社會管理服務的平臺、居民日常生活的依託、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在新的起點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各方面協同配合,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
4、強化群眾參與的基礎,充分發揮群眾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管理服務的作用。
在實踐中,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創造的群防群治模式、人民調解模式、城鄉社區服務模式等都是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好經驗。在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達沃斯論壇、黨的十八大安保期間,遍布城鄉大街小巷的「紅袖標」,就是群眾廣泛參與社會管理的生動實踐。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需要進一步探索群眾參與社會管理服務的有效途徑,推動居村民依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5、強化法治化、規範化建設,充分發揮法治在社會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在實踐中,市委、市政府把法治天津建設納入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法治天津建設,依法管理已逐步成為社會管理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把法治保障提升為社會管理格局的重要內容之一,作出重大部署。全市各級黨組織、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更加自覺地推動法治天津建設,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加強社會管理法律法規的立法和實施工作,加快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轉變,全面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堅持把群眾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辦實事、解難題。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利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3 紮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實現新突破,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我們要準確把握黨的十八提出新任務、新要求,緊密結合天津實際,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在抓落實、解難題、見成效上下功夫。
1、全力推動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實現新突破。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科學制定人口管理政策,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加快落實「一證通」居住證制度和指紋化管理,進一步完善三級服務管理體系,促進流動人口思想穩定、工作穩定、住所穩定、生活穩定,全面提升實有人口服務管理現代化水平。
2、全力推動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實現新突破。
認真落實特殊人群關懷幫扶政策,促進特殊人群順利融入社會。切實解決好刑釋解教人員就業、生活困難等問題,落實幫扶服務、臨時救助、稅收減免等措施,加快過渡性安置幫教基地建設。進一步落實好社區矯正、監管安全各項措施,完善社區矯正銜接協作機制,大力推進社區矯正規範化建設、工作隊伍建設、保障機制建設、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切實加強重點青少年群體教育、幫扶、矯治、管理,努力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3、全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服務管理實現新突破。
加快推進市、區縣兩級非公經濟組織服務中心建設,大力加強非公經濟組織黨的建設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性組織建設,指導非公經濟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推動非公經濟組織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誠信經營、守法經營,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增加勞動者收入。
4、全力推動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實現新突破。
完善扶持和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相關政策,切實把社會組織納入黨委、政府主導的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性組織建設,強化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職能,落實政府購買服務、設立項目資金、活動經費補貼、稅費優惠等措施,加快建立法人地位明確、治理結構完善、籌資渠道穩定、制約機制健全、管理運行規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社會組織制度。
5、全力推動城鄉社區建設實現新突破。
進一步完善社區、村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以城鄉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社區服務管理體系,統籌解決好社區人員力量、工作經費、工資報酬、辦公場所等問題,提高服務管理能力。全面推廣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藉助信息化手段,為居民提供精細化服務。著力解決好居民社區物業管理法規政策不完善、區劃不對接、監管機制不適應等問題,積極培育物業管理市場,提升物業管理水平。
6、全力推動平安天津建設實現新突破。
深入組織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打擊黑惡勢力、暴力恐怖、涉槍涉爆、多發性侵財犯罪、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以社會化、網格化、信息化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社會面治安防控網絡。大力加強平安志願者等群防群治隊伍建設,形成建制、規範管理,深入開展巡邏守護、平安創建活動。大力推進社會治安信息化建設,加快技防網資源整合,逐步建成覆蓋全市的視頻監控系統,提升技防效能。
7、全力推動信息網絡管理實現新突破。
採取有力措施依法促進信息網絡健康有序發展,高度重視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穩妥推進網絡、手機實名制。進一步落實電信運營企業、接入服務企業、信息服務企業、信息發布者等各類主體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切實加強信息內容監管。進一步加大網絡輿論引導力度,加強網絡特偵隊伍、網評隊伍建設,健全網上網下結合的綜合防控體系。
8、全力推動「大調解」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
進一步完善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平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大力發展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大力加強和創新行政調解工作,強化物業糾紛調解,加強醫患、交通事故、勞資、環境汙染、合同、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產品質量等矛盾多發領域的行政調解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行政調解組織作用。進一步提升司法調解水平,完善多方聯動調解機制,大力推進和諧司法。
9、全力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
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建立統一的信用記錄平臺,健全完善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抓緊研究制定信用政策法規,在信息採集、信息披露、信用評級、信用獎懲、徵信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社會誠信行為規範,建立公民個人和企事業單位信用管理制度,加強社會信用管理。加大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力度,努力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
10、全力推動法治天津建設實現新突破。
依法管理是現代社會管理的基本方式和顯著特徵,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牢固樹立依法管理的理念,更加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搞好立法調研,加快立法進程,制定修訂一批社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加強法律實施工作,深入實施法治天津建設規劃綱要和「六五」普法規劃,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使學法遵法守法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
4 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工作落實,保障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取得更大成效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關鍵在領導,關鍵靠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搞好統籌協調,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保障措施,推動社會管理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全面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一要層層落實責任。
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擔負起領導和推進社會管理的責任,黨政一把手要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經常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定期分析社會管理形勢,認真研究社會管理規律,準確把握方向重點,及時解決重大問題,完善社會管理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推動社會管理責任逐級落實到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會建設、社會管理上來,每年集中力量解決幾個突出問題、辦好幾件惠民實事,提高社會服務管理的層次和水平。
二要勇於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是推進社會管理的強大動力。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要主動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衝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堅決摒棄不合時宜的社會管理理念,大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在探索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推進社會管理。要充分發揮基層廣大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廣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注入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要形成整體合力。
進一步明確近期目標和中長期安排,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形成合力共同抓,統籌社會力量,加大資金投入,落實物質保障,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確保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取得明顯成效。市綜治委各專項工作組要按照目標任務和時間節點,加強統籌協調、工作督導,推動社會管理創新難題的解決和各項任務落實。濱海新區和其他綜合試點單位要在社會管理創新實現新突破、新提高上再創新經驗。
四要加強工作指導。
進一步改進領導方式,轉變工作作風,既要給基層交任務壓擔子,又要加強對基層的服務和指導,切實為基層排憂解難。要堅持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全面掌握基層社會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面對面聽取幹部群眾的意見建議,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重點,使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更加切合工作實際,符合群眾意願。要及時發現、總結、推廣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要善於把成熟經驗上升為制度、法律,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五要營造良好環境。
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廣泛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黨代會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決策部署的重大意義,宣傳推進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的成績經驗,宣傳廣大人民群眾關心、支持、參與社會管理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把全市的思想行動統一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群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