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obot拒做「大數據公司」背後的數據技術商業邏輯

2021-01-10 科技邊角料Pro

京東金融與美國大數據公司 ZestFinance聯合發起成立ZRobot日前宣布開業,主要提供數據建模、信用評分、資產定價、欺詐識別、精準營銷等能力在內的數據增值與技術應用服務,面向銀行、汽車金融、消費金融、小貸公司等各類金融及非金機構,為其在信貸領域提供數據技術服務,提升金融及非金機構的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力以及防控風險。ZRobot同時發布旗下兩款產品-「漫網」和「盤古信用模型」。「漫網」將利用複雜網絡技術進行反欺詐風險管控,「盤古信用模型」則能針對信貸用戶給出信用評估建議,降低不良資產率。拒做大數據公司ZRobot成立似乎意味中國又多了一家大數據公司。然而ZRobot不太喜歡「大數據公司「標籤,更願把自己定位為「數據技術公司」。其CEO喬楊對筆者表示,ZRobot核心競爭力在於數據挖掘能力和模型開發能力,從海量金融弱相關數據中發現與信貸表現相關的變量,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評估用戶的信用風險,深度剖析客戶畫像。

喬楊認為ZRobot技術先進性主要在於能處理高維度數據(2萬餘維度);有能力處理類型豐富的數據,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數據均能處理,涵蓋文本、聲音、圖像等多個類型,建構的模型對數據質量依賴程度低,針對有效數據記錄較少的「弱活躍用戶」也有一定的判斷與預測能力,此外利用授權用戶的網際網路行為數據,預測分析上萬個維度的變量,建立的數據模型具有普適性及穩定性。資料顯示,當下大數據市場規模已達百億級別,隨著數據獲取成本和儲存成本顯著降低,網際網路及網際網路+數據、線下交易數據、電信數據等數據量都在高速擴張,然而國內擁有建模技術、並有能力充分解讀數據的專家團隊數量有限,大量數據無法或低成本的直接應用,浪費跡象明顯。ZRobot不願把自己定位成大數據公司,源於當下大量企業都喜歡標榜大數據基因,然而海量數據累積與沉澱並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多少商業價值,如果從應用層面來說,目前中國大部分沉澱數據和數據價值還沒被充分挖掘,尤其缺少有核心競爭力的數據技術服務方,導致海量數據處於休眠狀態,或者是停留在粗加工狀態,遠遠沒有到達深加工的高附加值狀態。從ZRobot發布兩款產品「漫網」和「盤古信用模型」也可看出,兩款產品在ZRobot籌建過程中已完成開發、驗證,並在數個客戶金融業務中投入運營。比如「漫網」在基於面的複雜網絡基礎之上,可完成用戶洞察,挖掘高危特徵,降低欺詐風險,綜合完成信用評估。「盤古信用模型」則利用多維度的貸前數據,預測客戶的綜合逾期風險,信用分數對不良客戶具有高區分度和低誤判率,不同機構可根據自身業務需求,結合ZRobot信用分數,定製風險管理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經濟計量模型對於數據要求很高,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模型的有效性和預測能力就越強。隨著普惠金融不斷推進,那些沒有在傳統金融體系中獲得服務的人群往往成為計量模型的盲區,「盤古信用模型」目前利用授權用戶的訂單、瀏覽、通訊等網際網路行為數據挖掘價值,預測分析上萬個維度的變量,主要覆蓋缺乏信用記錄的年輕人群,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模型不足。

大數據商業化下一站時下探究網際網路金融最核心競爭力,風控實力算是最重要一環,能否做好風險管控,將壞帳率控制在極低的水平至關重要。隨著網際網路金融靠銷售推進原動力逐漸消失,流量驅動的野蠻成長基本結束,進入風控驅動的大數據新時代。目前有數據處理能力的公司很多,但處理數據技術公司,服務終端數據應用的企業在中國市場有巨大空間,ZRobot成立也是看到中國數據技術市場的空白, 專注數據增值與技術應用,嘗試實現數據驅動商業決策的價值。ZRobot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客戶只限定銀行、汽車金融、消費金融、小貸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而是放到更大的非金機構,為其提供數據技術解決方案。當然ZRobot在中國目前錯綜複雜的大數據市場環境難以避免會遇到很多挑戰,需要經過時間和市場的不斷檢驗。作為ZRobot股東,發起方之一的ZestFinance是美國大數據公司,通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進行個人信用評分,主要服務於那些在傳統個人徵信體系下無法正常使用金融服務的用戶,2015年6月獲得京東金融投資。京東金融此次參與發起成立ZRobot,也可看出其對數據技術領域的興趣,這也與京東金融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定位相符。眾所周知,網際網路金融大數據風控解決方案普遍採用用戶社會行為和社會屬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傳統風控數據維度不足的缺點。未來市場競爭在於誰能在上述兩處領域廣度深度以及服務走的更遠,ZRobot提供的解決方案給當下大數據商業化道路提供另一種思考。(完)本專欄所有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獲取授權請QQ:83639856,轉載請遵循「署名-非商業用途-保持一致」原則,不得斷章取義摘編,涉及商業化用途需付費。

相關焦點

  • 胡凌:大數據革命的商業與法律起源
    大數據革命作為一種被投資人追捧、被媒體炒作的概念還將持續升溫,但人們往往忽視大數據在中國成為現實的歷史進程和諸多條件,特別是網絡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力量如何藉助成熟的商業模式和不完備的舊法律制度來開拓疆域。 本文將簡要討論這些因素,試圖幫助理解未來如何發生。
  • 數據分析最基礎的元素:數據指標
    01 什麼是數據指標數據指標是企業運營過程中,對已記錄歷史信息進行處理,轉化成為數字。根據特定商業目的:對相關數字按一定的業務邏輯,使用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加工處理後,成為描述、衡量、分析、預測業務結果的工具。這個定義是我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總結。1、數據指標核心是服務商業的。例如:讓你很清楚公司的經營狀況。
  • 如何將數據科學與商業結合起來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因為當大家做數據分析的時候,你會發現上本質這個世界本身是非常高度關聯的,是有非常深刻統一性。任何事情都在改變,但是它的本源是關聯的,一個好的數據科學家,他必須把數據技術和藝術之間相結合。它必須從很深刻的人文觀,而不只是把它變成一種科學來對待。我們必須通過在商業上把它落地,在商業落地的過程中,證明我們各種的理論,我個人認為好的科學家必須有綜合的能力。
  • 大數據開發和大數據分析有什麼不同?
    大數據分析工程師和大數據開發工程師分別能做什麼?通俗解釋開發和分析非要把他倆分開的話,一個是偏向於數據,一個偏向於工程。好比要炒個菜,工程師是燒火、墊勺的那個,偏向於工具的使用。分析師是放調理、掌握火候的那個,偏向菜怎麼做好吃。數據影響生活數據越來越多的影響並塑造著那些我們每天都要交互的系統。
  • 慧辰資訊:多維度布局 做世界級大數據公司
    B2B企業對數據應用的需求,對多數大企業來講,數據服務應用必須根植於行業,對行業的特性、企業數據應用業務的流程、屬性深入了解,才能把數據價值疊加進去,或者說把技術價值在這個行業裡體現出來,趙龍表示,「這恰恰是公司在大數據裡轉型、對數據深度開發的優勢。」將技術和服務並重,也就是說,要實現價值和盈利,是基於服務所做的一個技術應用,才能有變現的價值,這種價值體現在行業屬性裡。
  • 大數據_數據挖掘技術分類及應用
    因此,利用數據挖掘技術來幫助理解商業行為、確定電信模式、捕捉盜用行為、更好地利用資源和提高服務質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分析人員可以對呼叫源、呼叫目標、呼叫量和每天使用模式等信息進行分析還可以通過挖掘進行盜用模式分析和異常模式識別,從而可儘早的發現盜用,為公司減少損失。
  • 大數據開發是做什麼的?需要具備什麼技能?
    大數據開發、數據倉庫、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都是圍繞大數據的商業價值應運而生。大數據開發主要分為大數據平臺開發(研發級)、大數據應用開發和大數據分析(統計學和機器學習),不同崗位需要面對不同的崗位職責,也需要具備不同的知識結構。大數據開發做什麼?
  • 大數據時代:十大最熱門的大數據技術 - 大數據_CIO時代網 - CIO...
    隨著大數據分析市場快速滲透到各行各業,哪些大數據技術是剛需?哪些技術有極大的潛在價值?根據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發布的指數,這裡給出最熱的十個大數據技術。   1、預測分析   預測分析是一種統計或數據挖掘解決方案,包含可在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中使用以確定未來結果的算法和技術。
  • 大數據時代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有哪些.
    從某種程度上說,大數據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簡言之,從各種各樣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數據技術。明白這一點至關重要,也正是這一點促使該技術具備走向眾多企業的潛力。  在解決了這些難題的同時,也意味著大數據開始向縱深方向發展。大數據可分成大數據技術、大數據工程、大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應用等領域。目前人們談論最多的是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應用。
  • 大數據五項相關技術與數據分析應用案例
    大數據技術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1、Avro與ProtobufAvro與Protobuf均是數據序列化系統,可以提供豐富的數據結構類型,十分適合做數據存儲,還可進行不同語言之間相互通信的數據交換格式,學習大數據,需掌握其具體用法。
  • 大數據的混沌與無力
    從2012年開始,大數據的概念被學界與商界輪番地提及。也標誌著人類已經察覺,自己在不經意之間進入了充滿革新氛圍的「大數據」時代。相比人工智慧和雲計算是兩個稍微偏技術型的概念,而大數據則在更大程度上超出了技術範疇,它有著社會學的意義,也更能讓我們思考「黑鏡中所講述的場景會不會在」明天「來臨那一天,幻境成真?還是明天已經來臨?」
  • 關於BI商業智能的「8大問」|一文讀懂大數據BI
    這裡不再闡述商業智能的概念了,關於BI,就從過往的了解,搜索以及知乎的一些問答,大家困惑的點主要集中於大數據與BI的關係,BI的一些技術問題,以及BI行業和個人職業前景的發展。這裡歸納成8個問題點,每個問題都做了精心的解答,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問題1:商業智能BI和大數據是什麼關係,如何選擇?
  • 瞄準短視頻數據的升級提高,這家公司想做5G時代的內容提供方
    除此之外,其背後強大的基石投資者陣容也頗受關注:招股書數據顯示,Affin Hwang Asset Management Berhad、滙豐環球投資管理(香港)、太平洋資產管理、上海紫竹小苗股權投資基金、Green Better及SensePower Management為雲想科技的6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3900萬美元。這些基石投資者無一例外都是所處行業內的頭部企業。
  • 亦莊大數據公司:從數據出發,「五位一體」構建數位化服務能力
    亦莊大數據公司重點選取政務大數據、園區大數據、產業服務大數據等領域入手,開展大數據行業應用研發,探索「數據、平臺、應用、終端、服務」五位一體的新型商業模式。
  • 「死磕」底層數據技術|明略科技的數據縱橫
    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時代》的作者舍恩伯格認為,大數據並不能定義—個確切的概念。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的認知,創造新的價值的源泉,大數據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和公民關係的方法。這是更具有人文色彩和社會意義的詮釋。顯然,也更加清楚地指明了大數據帶來的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
  • 《大數據生態下的商業健康保險前沿發展模式研究白皮書》發布
    紅網時刻1月15日訊(通訊員 劉擎)近日,在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健康保險工作委員會年會上,《大數據生態下的商業健康保險前沿發展模式研究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本次《白皮書》在健康保險工作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中國太保及旗下太保安聯健康險公司牽頭,聯合浪潮集團、零點有數、波士頓諮詢等機構共同研究編撰。
  • 三分鐘入門大數據之大數據相關職業體系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崗位中,有的是純粹的業務性崗位,對技術沒有要求;有的是純粹技術性崗位,不需要了解其背後的業務邏輯;然而,也有一些複合型的崗位,對從業者在業務和技術兩個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市場調研在相當程度上,並不能算作是大數據體系的崗位。然而很多大數據系統,尤其是銷售性質的大數據系統,在項目啟動前的需求調研,都仰賴於市場調研得到的結果。從大數據的角度來說,市場調研最重要的,是能夠將各個環節抽象成數值型的指標屬性。很多市場調研性質的數據諮詢公司都需要這類人才: 全球最大的諮詢公司如:華通明略、蓋洛普、尼爾森、益普索之類;網際網路行業如:艾媒、艾瑞之類。
  • 大數據和商業智能BI有什麼關係
    大數據包括兩部分:數據的存儲,數據的利用。數據的存儲,相比以前的「關係型資料庫」,只是數據量大了,數據格式豐富了,存儲方式不同了。數據的利用,相比「商業智能",同樣是對數據的分析利用,只是由於數據豐富了,所以應用前景更大了。從本質上講,沒有太大區別。
  • 商業數據分析應該怎麼做——搞清楚這6個問題是關鍵
    那麼如何做商業數據分析呢?首先不要把商業分析想的特別高大上,遙不可及。他也有固定的套路和章法可循。商業數據分析,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要有體系性的框架。主要是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那麼基本的商業分析框架就搭起來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用數據來描述其中的關係和邏輯了。 客戶細分 -- 誰是客戶 這個是最重要的。要弄清楚客戶是誰,並對客戶做細分。有的公司說,我是面向C端的,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客戶。
  • 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
    編輯導讀:隨著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各類相關的數據量增加,數據指標也越來越多。如果缺乏數據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案,就會難以判斷整體業務發展狀況、難以衡量產品/活動效果等等。本文作者就如何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