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大數據革命的商業與法律起源

2020-12-02 觀察者網

大數據伴隨著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興起,使得數據搜集更為便利和廣泛。同時,數據分析業務開始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特色和主營業務,它可以更為精準地分析和預測消費者與客戶的行為,帶來更多價值,從而迫使傳統行業紛紛向網際網路靠攏。大數據革命作為一種被投資人追捧、被媒體炒作的概念還將持續升溫,但人們往往忽視大數據在中國成為現實的歷史進程和諸多條件,特別是網絡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力量如何藉助成熟的商業模式和不完備的舊法律制度來開拓疆域。

本文將簡要討論這些因素,試圖幫助理解未來如何發生。首先,作為一個整體的網際網路行業發現了免費模式,在吸引消費者的同時獲得了大量數據資產,這一過程伴隨著網際網路平臺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變得更加明顯。其次,新經濟通過生產工具的變革重塑了網際網路的架構,從更多的免費勞動力手中攫取有價值的生產資料。第三,無論是免費內容還是消費者數據,網際網路都沒有受到強大的法律約束。而商業模式、技術變遷和用戶協議中體現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原則為大數據時代鋪平了道路。最後,網際網路帶來的由商品到服務的轉變,進一步擴展了新經濟對數據的佔有和使用,並對保護舊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傳統法律提出挑戰。

免費商業模式與數據資產

免費內容與服務基本上已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標準模式,通過免費來吸引用戶,賺取廣告收入和增值收入。如果說最早的門戶網站還秉持著傳統媒體經營的思路,那麼從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到安全軟體、網路遊戲等行業紛紛實行免費,都證明了這一邏輯的勢不可擋。

免費商業模式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將傳統壟斷經濟學上的「雙邊市場」理論推到極致,依託多個免費的產品市場吸引用戶,而通過少數市場獲取增值收入;因為可以向無數用戶同時提供低成本的服務,只要有少數人付費即可獲利。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在提供一項主要服務以外,都逐漸擴展至各種服務。網際網路公司之間的競爭也不僅僅局限在單項產品市場中進行,而是跨越多個市場的綜合競爭。(Evans, 2011)這一點最近在騰訊壟斷案中得到廣東省高級法院的確認,拓展了人們對新經濟本質的認識。

這些免費服務被一些網際網路公司視為「基礎服務」,與「增值服務」相對應。它們不靠一次性出售書籍、光碟、報紙、流量獲利,因而是對傳統文化產品、媒體和電信服務生產方式的反動。消費者享受了免費而便捷的基礎服務之後,才有動力留在網際網路上進一步消費。可以看到,基礎服務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從信息內容逐漸擴展至金融、保險、醫療、教育和郵政領域。用戶使用的基礎服務越多,網際網路企業對其偏好和信息的了解就越廣泛,並通過大量用戶類似行為進行相關性分析,而非因果分析。(Schönberger & Cukier, 2013)

在這一過程中,數據本身對這類輕資產公司而言越來越重要,其價值可以得到二次或多次挖掘,本身成為一種寶貴資產。基礎服務本身要求被免費提供,而基於數據分析提供的增值服務才是網際網路價值鏈上最耀眼的一環。從這個意義上講,網際網路並非傳統媒體和文化行業的競爭者;它們需要把後者納入其平臺,承認自身的地位,並迫使其合作。網際網路十餘年來同音樂界、文學界、影視界和電信業的戰爭已經無數次說明了這一點。(Levine, 2012)

這也是為什麼網際網路內部的不正當競爭越來越圍繞數據資產展開,例如大眾點評網和愛幫網的訴訟,以及最近的360綜合搜索與百度的糾紛。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公司開始通過技術手段保護自己的數據資產不被惡意複製和侵佔,這些信息內容可以免費被消費者使用,卻不能被其競爭對手輕易獲取,反過來同自己展開競爭。為完美地實現這一點,網際網路平臺的興起在所難免。通過對內容、服務、應用、作業系統、硬體終端甚至是管道的垂直整合,網際網路公司可以排他地向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蘋果公司的產品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也成為眾多網際網路公司效仿的榜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微軟因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捆綁獨家IE瀏覽器和媒體播放器而受到反壟斷指控並受處罰,但十餘年後終端捆綁現象無處不在,說明了網際網路架構從開放轉向封閉已經深入人心。(Zittrain, 2008)

無處不在的計算、終端和勞動力

在發展過程中,網際網路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經歷了不同的想像:從新媒體、信息服務到現在的數據分析業。前兩者甚至決定了國家管理網際網路的基本思路:歸口和屬地化管理。但數據分析業務將真正超越條塊分割的現狀,以各種渠道和方式獲得價值。一旦網際網路行業無法被封殺打壓,在積累了海量數據的基礎上,它們就會減少對純粹吸引用戶的基礎服務的需求(均可以同傳統行業展開合作或者外包),減少對盜版內容的需求,從而向更加精細的大數據分析進發。

海量數據的獲取離不開數據聚合處理的平臺,以及生產數據資產的勞動力和工具。隨著移動終端的大規模普及和背後雲計算的支撐,個人電腦不再是用戶接入網際網路的唯一方式,甚至不再是主要方式。未來的眼鏡、手錶、汽車、各種可佩帶物品均可成為人們相互溝通、獲取信息的媒介和硬體。人們通過這些信息終端使用在線服務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像臺式機時代那樣固定了。當人們可以在盈餘時間中使用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服務時,大量個人數據就可以更容易地得到深度記錄和分析,生產工具的廉價和普及為大數據時代奠定了物質基礎。(Shirky, 2010)

從數據生產的意義上講,用戶和網際網路的關係不僅僅是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的關係,或者反對傳統利益和權力的同盟軍的關係,而是可以被看成是免費勞動力和工廠的關係。網際網路時代預示著人們不再是被動的文化產品消費者,他們通過創生性的終端同樣可以成為文化的生產者和創造者。對新經濟而言,用戶不僅僅是他們自身文化的生產者,同時也在為網際網路企業生產信息內容。(Scholz, 2012; Boutang, 2012)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上傳至網上,在用戶之間分享。信息傳播和流通的速度越來越快(請比較一下早期的BBS和「共時性」的微博),同信用貨幣一樣,能夠轉化為更多的價值。同時,在一系列意識形態的鼓舞下(言論表達自由、信息自由流通、禮物經濟、分享、合作、積極行動),用戶對群體生產者的身份引以為傲,這進一步推動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

如果說用戶是初級生產資料(非結構化數據)的生產者,第三方應用開發者(或者參與QQ互聯的網站)則是大數據時代新經濟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者和初級挖掘者。他們從平臺提供商那裡獲得開放API接口和不同目標用戶的信息,開發各種應用服務,獲得的收入與後者分成,反過來又增加了平臺的整體價值。平臺免除了中小開發者自己開辦網站積累流量、從頭搜集用戶數據的不確定性,允許他們有條件地使用自己的海量數據。未來隨著平臺和終端可以擴展至對一切事物的控制,用戶越來越難以轉換到另一個競爭性的平臺,從而成為某一割裂的網際網路帝國的忠實屬民。

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上述圍繞數據展開的複雜權力結構和利益關係的法律基礎常常被忽視,這一基礎可以歸納為法律學者耳熟能詳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儘管很多學者還在探討信息所有權的法律結構,現實已經清楚地表明: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所有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有權使用各種信息和數據,能夠產生何種價值。

首先,如前所述,終端經歷了從臺式機到無處不在的信息設備的演化。當人們的文檔、圖片、音樂還能夠儲存在本地、通過本地計算使用的時候,很容易將其比擬成可以支配和控制的「財產」。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個人文檔被鼓勵上傳至雲端,能夠通過移動終端隨時訪問時,它們將脫離擁有者的控制,並可以被雲儲存服務商進行使用和分析。通行的用戶協議要求至少以分析的方式永久使用用戶上傳的個人文檔,要求獲得這種使用權是大數據產生價值的必然要求。

其次,類似地,當人們通過磁碟或光碟安裝某種軟體或遊戲的時候,對物理實體的認知容易將這類產品視為和鞋子一樣的「財產」,因為可以自行掌控。然而當越來越多的軟體、信息內容和遊戲通過在線方式提供,並可以隨時更新的時候,它們不再被看成產品,而是一種源源不斷的服務。用戶需要容忍它們的質量瑕疵,甚至無法獲賠由此造成的損失。通過用戶協議進行的這種約定有利於向大規模用戶同時提供服務,並將網際網路公司自身的風險降至最低。它們不會授予用戶所有權,而只是免費的無保障的使用權。類似的機制還普遍體現在網路遊戲中的虛擬物品和企業虛擬貨幣上面,它們迎合了人腦對金錢和實物財產的敏感和本能欲望,卻絕不通過用戶協議為用戶創設財產權利,從而並不保護這類「虛擬(illusionary)」產權。

再次,像百度MP3或文庫那樣的利用盜版作品的服務模式一度促成了網際網路的「非法」興起。這可以部分歸因為網際網路公司從免費使用盜版作品獲得的可能收益遠遠超過侵權損害賠償數額,部分歸因為各種官辦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維權的低效。同時由於存在「避風港」規則的庇護,作家或音樂人長期以來只能要求網際網路公司被動地刪除侵權作品,而不能強制其主動監控侵權內容。因而在大量盜版作品被通知刪除之前,網際網路公司事實上通過使用而獲得了非法收益。「避風港」規則意在平衡新舊利益,但實際上保護了作為一個整體的靠免費信息內容為生的網際網路行業。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免費模式要求在生產方式上(opt-out)改變傳統的授權模式(opt-in),進一步凸顯了使用權的重要性。(胡凌,2013)

第四,網際網路還通過各種機制鼓勵用戶為其生產信息內容。這一生產活動的最終分配通過用戶協議明確約定,即用戶仍然對其發表在某一網際網路服務公開區域上的內容享有所有權,然而同時授予網際網路公司享有永久和免費的使用權。這一條款能夠確保網際網路上永遠有信息存在和不斷流通,即使用戶註銷其帳戶,也無權要求從伺服器上徹底刪除全部個人活動和信息。這是兩權分離帶給網際網路的最大好處。同時,關於用戶隱私的約定也僅限於那些能夠直接識別出用戶身份的基礎信息,對於能夠從用戶網絡行為中發掘出的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則無需用戶同意即可使用,這就為大數據分析掃清了法律障礙。

最後,從平臺提供商和第三方開發者的關係來看,也存在兩權分離的廣泛實踐,即第三方中小開發者作為外包的勞動力可以免費使用平臺的API接口和某種特定類型的用戶信息,產生出的價值再和平臺提供商分成。《網際網路周刊》主編姜奇平先生很早就看到了兩權分離作為新經濟模式的核心特徵,(姜奇平,2012)然而他始終強調的是這最後一點,卻沒有提及大量用戶在所謂「分享型經濟」中初級生產資料提供者的地位。再次回到前述觀點,用戶幫助網際網路戰勝了傳統利益群體,同時也將自身牢牢捆綁在新經濟的機器上,通過集體行為像農民一樣不斷為領主生產食糧,或者更不恰當地,像蜜蜂一樣不斷為養蜂人生產蜂蜜。

大數據的法律障礙

至此可以看出,大數據革命的重要現實條件是擁有海量數據的平臺出現,圍繞網際網路平臺及其封閉價值鏈產生了一系列初級和次級的資產提供者。因此,圍繞數據資產的爭奪就成了網際網路治理中重要的爭論議題,我們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谷歌聯合創始人會把蘋果公司和facebook同中國與好萊塢放在一起批評,因為它們都阻礙了數據在世界範圍內自由流通,從而阻止其從中獲利。(Katz, 2012)我們同樣也可以理解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實質和局限,例如,儘管社交網絡允許人們迅速發布傳遞消息和真相,挑戰傳統權力和媒體,但社交媒體的架構仍然從屬於商業化盈利的需求,進而影響甚至決定網絡言論和表達的效果。

未來的大數據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約束數據和信息流通的障礙,而網際網路巨頭一直要求打破這些障礙,解放各種信息,並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重組。中國目前和網際網路相關的法律仍然是以原子時代的思維方式,一味依靠政治邏輯進行治理,而沒能夠從商業邏輯角度思考網際網路的本性,由此不僅沒能有效規制網際網路產業的有序競爭,還影響了其他重要社會價值的實現。

在商業邏輯看來,約束個人信息流通的法律至為關鍵。隱私保護在中國的法律制度中一直處於灰色地帶,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又處於從農業熟人社會向工商業陌生人社會的急劇轉變當中,很難統一人們對隱私權的認識和實踐。網際網路第一次用實踐強行統一了標準,即通過用戶協議將網際網路隱私界定為可以追溯和識別個人身份的基礎信息。無論用戶是否真正閱讀,這都是一種進步,它適應了信息技術的現實,取消了傳統的空間隱私權的地位,並承諾未經用戶許可不向第三方出售或轉讓用戶隱私。缺陷在於沒有賦予用戶對個人數據的控制權,加之大部分用戶對個人數據安全的無謂心態,都直接造成了個人信息無序搜集、買賣和盜竊的泛濫。

巨頭平臺的興起可能對個人數據利用的混亂狀態是一個糾偏,允許第三方開發者有效有序地開發,卻默認了自身的合法性。如果中國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像歐盟一樣嚴厲,那麼很難設想現有的巨頭還會繼續存在。鑑於網際網路經濟的持續影響,基本上可以肯定中國不會效仿歐盟的實踐,而很可能進一步區分屬於人格權和基於空間形態的傳統隱私與更加中立的個人數據,從而為新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消費者們也可能繼續擁護這個二分法,允許網際網路創新進一步發掘波蘭尼意義上的默會知識和情境知識,從而更好地滿足自身的需求。(Weinberger, 2012)而且通過算法和機器對個人信息進行的分析和預測,似乎也不同於以往人為地侵犯個人尊嚴的行為,例如搜查和監視。

研究已經表明,即使經過匿名化處理的數據仍然可以追溯至具體的個人,可見以「是否能夠直接識別」為標準不足以保護用戶的隱私。(Ohm, 2010)更何況用戶完全失去了對個人數據的控制,並不能知曉這些數據在未來能夠以何種方式被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問題的實質仍然在於用戶的自主選擇,是否有意願自己掌控數據的流向與使用。對於掌握大數據的企業,同樣有必要對其使用用戶數據的行為進行監管,但無論如何,上述歷史反映了網際網路企業如何通過用戶協議和隱私法律的模糊利用用戶數據進行搜集和使用,而討論任何未來的法律,都不會實質性地損害到新經濟的根本。

版權法則是阻礙大數據革命的另一個障礙。和隱私相似,如果版權法過於嚴格,則會影響依靠海量信息生存的網際網路發展。中國網際網路的歷史已經基本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作為一個整體的網際網路行業不會因為盜版的「原罪」而被摧毀,更何況它們正在努力漂白,不僅為自己的合法性宣傳,也為拓展業務同舊利益群體開展合作,更為新的生產方式而遊說立法者,試圖將法律體系按照它們的意願重新塑造,例如網絡廣告、反壟斷、在線交易徵稅、電子貨幣、投資結構等等。圍繞信息網絡傳播權展開的大量訴訟都表明法律最終沒能解決盜版侵權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毋寧是新舊利益之間的密切合作,網際網路產業真正做到了讓自己成為舊法律的「例外」。

新經濟的一個更為長遠的意圖在於將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全部數位化,從而可以交由某一個先進的算法進行處理,當算法可資處理的數據足以反映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關係和行為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就誕生了。但這個過程並非田園詩般美妙,而是伴隨著利益的爭鬥和權力關係的消長。本文指出,大數據革命是我們過去的網際網路時代的延續,而非某種「驚人的一躍」。塑造網際網路過去發展的商業模式和法律制度仍將影響未來大數據的實踐。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是網際網路產業進一步破除阻礙信息流通的種種障礙,獲得更多可分析的數據,並不斷從傳統法律保護的種種利益和價值中獲利。本文還試圖將勞動重新引入法律分析,因為傳統法律保護的利益在網際網路時代全都可以轉化為點滴的集體勞動,並可以成為贏利的資產,例如言論、隱私、版權和信息財產,否則就無法理解用戶在網際網路崛起的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智能與法】陳姿含:公共算法決策的法律規制(一)
    [作者簡介] 陳姿含(1987-),山東濰坊人,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工信部智能科技風險法律防控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法學博士,生物醫藥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科技與法理學。[1] 張凌寒.算法權力的興起、異化及法律規制[J].法商研究,2019(4):64-75.
  • 中國法律人起源近代 六代法律人為"法治中國"前赴後繼
    法律人的概念與外延   近幾年興起的「法律職業共同體」是個新潮的概念,常用來指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法學家組成的法律職業群體,這個群體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訓練、具有嫻熟的法律技能,因為相同的「法」的背景聚集在一起,相互作用和聯繫。  在中國,法律職業成型很晚。「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形成西方意義上的職業法律人。」
  • 法律的起源和發展
    一.法律的起源、發展有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合理管理說等。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法律的發展史出現過帶有剝削階級類型的奴隸製法、封建製法、資本主義社會的法(私有制類型法律)、非剝削級類型的社會主義的法(公有制類型法律)。
  • 智能商業文明
    這一場革命並不亞於由農業時代起源,到工業時代爆發的「生產力革命」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社會的組織形態和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商業作為現代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核心交流方式,商業的目地與價值在於獲取所需,商業的形式是交流與貿易,商業的價值在於流通。
  • 大數據下的商業倫理:電商不誠信行為分析
    然而,電商行業也存在一些發展隱患,對商業倫理產生了挑戰,如誠信缺失、侵犯智慧財產權和欺詐等問題。在大數據時代,每個自然人都是一個數據源,不斷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消費數據、交易數據、社交數據等,人們的各種行為都被數位化,成為一種重要資源。對於電商行業尤其如此,隨著大數據的融入,傳統商業倫理問題的呈現方式、影響程度、應對路徑等方面變得更加複雜、激烈,且不確定性更高。
  • 《性的起源》作者:歐洲第一次性革命如何興起
    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的歷史學高級研究員法拉梅茲·達伯霍瓦拉(Faramerz Dabhoiwala)於2012年出版處女作《性的起源》(The Origins of Sex),一鳴驚人,這部生動翔實的學術專著榮登諸多英美大報的年度好書榜。3月24日達伯霍瓦拉將應譯林出版社之邀前來上海季風書園參加中譯本新書發布會,澎湃新聞通過電郵採訪了達伯霍瓦拉,請他談談歐洲性革命的方方面面。
  • 勒龐:科學革命和政治革命
    真正的革命,也就是那些改變民族命運的革命,總是進行得如此緩慢,以至於歷史學家們甚至很難指出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因此,「進化」這一說法比「革命」更為貼切。當我們深入考察大多數革命的起源時,我們會發現,如果要對它們進行分類,我們前面列舉的各種要素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如果僅僅從革命對象這一角度考慮的話,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科學革命、政治革命和宗教革命。
  • 薛其坤:量子革命解決大數據難題,指甲蓋存儲全世界
    只花200秒就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超級計算機一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未來指甲蓋大小的存儲器就能夠存下全世界所有的數據……第二次量子革命真的來了。在9月22日中關村軟體園舉行的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院士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
  • 中西古代法律起源|中國,戰爭的產物;西方,階級的調和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剩餘產品的出現並迅速轉為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階級衝突與階級壓迫日益突出,少數上層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權,需要制定法律制度、建立國家政權,法制文明呼之欲出。其實在部落聯盟這種類似於國家的社會組織出現之前,就形成了「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的「五刑」制度。
  • 大數據和商業智能BI有什麼關係
    大數據包括兩部分:數據的存儲,數據的利用。數據的存儲,相比以前的「關係型資料庫」,只是數據量大了,數據格式豐富了,存儲方式不同了。數據的利用,相比「商業智能",同樣是對數據的分析利用,只是由於數據豐富了,所以應用前景更大了。從本質上講,沒有太大區別。
  • 專訪《性的起源》作者達伯霍瓦拉:歐洲第一次性革命如何興起
    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的歷史學高級研究員法拉梅茲·達伯霍瓦拉(Faramerz Dabhoiwala)於2012年出版處女作《性的起源》(The Origins of Sex),一鳴驚人,這部生動翔實的學術專著榮登諸多英美大報的年度好書榜。3月24日達伯霍瓦拉將應譯林出版社之邀前來上海季風書園參加中譯本新書發布會,澎湃新聞通過電郵採訪了達伯霍瓦拉,請他談談歐洲性革命的方方面面。
  • 文小剛談物理新革命:萬物起源於量子信息
    物理學中的每一次大統一都可以被認為是物理學的新革命。文小剛教授表示,我們經歷了牛頓時代的力學革命、麥克斯韋理論導致的電磁學革命、愛因斯坦引發的相對論革命,以及第一次量子力學革命。如今,我們正處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當中。這次革命是物質和信息的統一,從量子比特海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物質、相互作用,甚至時間和空間。萬物皆起源於量子信息。
  • 馮碩:TikTok被禁中的數據博弈與法律回應
    類似地,GDPR也認為當個人數據被用以揭示種族、政治觀點、宗教信仰等信息,或被用來預測數據主體的個人偏好、經濟狀況和位置等,並用來構建個人資料就會產生風險,因而需要法律介入。不難看出,TikTok基於場景挖掘數據並建立個人數據畫像的運作模式已然被歐美國家列入了隱私風險來源,這一商業模式構成了對數據保護規則的挑戰。
  • 小米首席法務官孫豳:尋找法律人商業貢獻的原力
    謝謝主持人,大家好,剛才高崗總談到法律人其實擁有現在商業社會需要的所有核心能力和責任。此前另外一位GC也曾提到世界500強的CEO裡10%擁有是法律背景。我想問一下今天在座的550位觀眾裡,有多少曾經做過CEO和現在正在做CEO的,請舉個手好嗎?真有,一位、兩位、三位。好,遠低於10%的比例。
  • ZRobot拒做「大數據公司」背後的數據技術商業邏輯
    拒做大數據公司ZRobot成立似乎意味中國又多了一家大數據公司。然而ZRobot不太喜歡「大數據公司「標籤,更願把自己定位為「數據技術公司」。其CEO喬楊對筆者表示,ZRobot核心競爭力在於數據挖掘能力和模型開發能力,從海量金融弱相關數據中發現與信貸表現相關的變量,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評估用戶的信用風險,深度剖析客戶畫像。
  • 個人健康醫療數據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研究
    通過比較美國和中國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法律條款,我們將對國內個人健康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定提出建議。 · 適用主體(Covered Entity,CE)定義中的適用主體是指三種受到 HIPAA 約束的法律實體,分別是醫療健康服務提供方、保險提供方和數據清洗公司。
  • 《我的起源》數據傘蜥龍介紹 我的起源數據傘蜥龍屬性一覽
    我的起源數據傘蜥龍怎麼樣?
  • 大數據:法學研究的重要維度
    大數據依託於信息社會的信息採集,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對每一個被採集對象的行為進行合理的預測。在法學研究領域,無論是以法律為分析基礎的教義法學還是以社會為分析基礎的社會法學,其之間的爭論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工具實證分析彌補其缺陷。
  • 2014年自考中國法制史考試大綱中國法的起源與夏、商的法律制度
    第一章 中國法的起源與夏、商的法律制度(約前21世紀——前11世紀)  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中國法的起源及其特徵;掌握夏、商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課程內容  第一節 中國法的起源與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中國法的起源  禮化為法;刑起於兵;中國法起源的主要特徵。  二、夏朝的法律制度  法制指導思想;法制概況;法制的主要內容;司法制度。
  • 「殺死」中間人,區塊鏈革命的八種商業模式創造了哪些新商機?
    而其父 Don Tapscott 更是被稱為「數字經濟之父」,父子二人合著的全景式描述區塊鏈理論及應用的著作《區塊鏈革命》曾在多個國家及地區位列暢銷書榜首。在這位區塊鏈研究者看來,區塊鏈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這項技術將對整個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將使網際網路時代進入第二階段。第一次的工業革命從蒸汽機起步,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