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在人們心中形成廢墟,但生命繼續在頑強地生長。張夢凡保存下所有與那場爆炸相關的物品,用來對抗遺忘。
張夢凡,25 歲,原天津總隊開發區支隊八大街中隊消防員。在8·12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中,他所在的中隊最早趕到了爆炸現場增援。前往現場的26名戰友,8人犧牲,18人燒傷,張夢凡因被安排值班,倖免於難。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攝
文|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
編輯|胡杰
本文約3879字,閱讀全文約需7分鐘
2015年8月12日22時51分,位於天津港的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火災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165人遇難、8人失蹤,798人受傷。遇難人員中,參與救援處置的公安現役消防人員24人、天津港消防人員75人。
對於天津消防總隊開發區支隊八大街中隊消防員張夢凡來說,這個夜晚,他將用一生來銘記。因腿傷被要求留下來值班的張夢凡,目送著戰友們整裝、集合,出警的消防車像往常一樣拉著長笛呼嘯離去。
8月12日晚,消防八大街中隊全隊26人出警,8人犧牲,18人因不同程度燒傷住院。當晚,無一人歸來。
爆炸在人們心中形成廢墟,但生命繼續在頑強地生長。三年時間裡,天港"812"事故核心區已經建起海港生態公園,消防八大街中隊受傷的戰友也紛紛出院或退伍,犧牲的兩位烈士家屬也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成功迎來新生兒。
但張夢凡發現,自己仍然沒有為告別做好準備。他保存下所有與那場爆炸相關的物品,用來對抗遺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天津大爆炸消防員張夢凡的「倖存」與「新生」。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八個人的名字
「李洪喜、梁仕磊、唐子懿、劉程、楊剛、成圓、訾青海、蔡家遠。」
第三次,八個人的名字被完整地念出了。張夢凡在心裡長舒了一口氣。前兩次,八個人的名字,他只說出了七個。這讓他短暫的背脊發汗。他感覺自己頭腦有短暫的空白,越用力去想,越撿不起那缺失的一塊。
在這三年間,他並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哪怕一次。對於他而言,記住這八個人的名字,已經是本能般的反應。
「難受,愧疚。其他人是健忘的,但我不應該。」這是2018年10月,張夢凡返回天津,他祭拜了戰友們的牌位,跟前幾次相比,張夢凡發現天津烈士陵園中的人明顯的變少了。海港生態公園也已經看不出當年爆炸的痕跡,一批批跑步和散步的人,從他身邊經過。
即使不前往陵園,張夢凡也能直觀地從社交媒體上感知到大眾對於"812"事故的記憶淡去。「10月9日是中國消防日,社交媒體上也不再有關於消防的熱搜。」
爆炸發生後,張夢凡也曾經創立過一個收集"812"事故線索的QQ群。事發後一段時間,每天都有上百條加群申請。在群內,人們為消防員祈禱著,分享著來自八方的救援信息。隨著事過境遷,群內的討論逐漸減少。直至今年,QQ群已經基本上毫無動靜。「幾百人的大群,現在已經基本上是死群了。」張夢凡說。
2016年,張夢凡從八大街中隊退伍。在微博上,他擁有自己實名認證的帳號,但個人簡介一行,仍保留著「天津總隊開發區支隊八大街中隊消防員」的稱謂。
八大街中隊
2015年8月12日那晚大爆炸後,張夢凡失去了八大街中隊的8位戰友。
9月11日,最後一位被找到的,是26歲的中隊長梁仕磊。5個月前,梁仕磊剛在寶坻老家與未婚妻舉辦了訂婚儀式,當天便趕回了部隊。「等著我凱旋歸來,我們挑個好日子去民政局把證領了,好嗎?」這是梁仕磊給未婚妻發的最後一條信息。
這場爆炸事故,共有99名消防員犧牲,超過2005-2014年我國消防員死亡數量總和。
2015年8月13日,著火點外圍兩公裡,消防隊員集結準備進入著火現場。 資料圖片/攝影 彭子洋
在張夢凡過去人生的前22年,他一直將自己定義為「膽小的人」。直至進入八大街中隊,他也認為自己站在隊友們身後。
2010年,17歲的張夢凡當兵入伍。小學畢業照上,他站在隊伍的最邊緣,皺著一張苦臉。
張夢凡入伍第二年,堂兄張偉開始覺得,軍隊生活讓張夢凡的性格變得積極開朗,開始有一些更接近同齡人的改變。「偶爾的休息日,也會出來逛下街,打打遊戲什麼的。」
2011年,張夢凡被安排到消防八大街中隊後,楊剛、李洪喜等人相繼來到八大街中隊。年齡最大的是34 歲的指導員李洪喜,最小的是2015年入隊的蔡家遠,19歲。其他人平均年齡在二十歲左右。
作為中隊中唯一的大學生,梁仕磊戴著金屬框架的眼鏡,身材看起來文文弱弱,但身體素質卻排在全隊前幾名。時間久了,大家發現梁仕磊是個「完美主義者」。在訓練之外,梁仕磊會私下鑽研各類操法,提出改進意見。
訾青海和劉程的性格則更活潑,在張夢凡的印象裡,訾青海很聰明,學東西很快,在考核中常常名列前茅。而劉程則是「升級版」的訾青海。常常別人上半句說完什麼,劉程就能接過下句。
在八大街中隊,一個星期平均會出警四五次。大到搶險救火,小到貓狗困在井裡,消防員們都必須出現在場。張夢凡最驚險的一次出警經歷,是2013 年時在一家五星級酒店進行火災搶險。
2014年,八大街中隊全隊合影。 受訪者供圖
因為缺乏經驗,張夢凡和另一名隊友戴著防毒面具抬著遇難者屍體,在一片漆黑中失去了方向。在老班長的帶領下,最終,他倆通過摸索水帶走出了酒店。
那一瞬間,他在黑暗中真實地恐懼過。「作為消防員,身體的本能不會作出讓你恐懼的反應,往往是回去以後細想,才知道面臨的處境多危險。」
2014年下半年,在一次跑步訓練中,張夢凡摔斷了腿,休養了大半年,被安排進通訊班。直到2015年8月12日那天,指導員李洪喜因為擔心他的身體情況,將他留在了中隊值班。而按照部隊的習慣,越是危險的現場,資歷更久的「前輩」如張夢凡,是應該代替「後輩」蔡家遠們頂上的。
他為此感到愧疚,不斷對當時的情境進行假設。「如果我當時也去現場了,情況會不會好一點?如果……」
出於對張夢凡身體負荷能力的考量,領導曾建議張夢凡撤離到其他中隊,張夢凡拒絕了。
爆炸現場尚未完成清理,由於毒氣超標,張夢凡除了睡覺時,都必須戴上防毒面具。白天,他幫助接待家屬和媒體。到半夜,他常常開始驚醒,並懷疑這是一場夢。宿舍裡,床鋪空空蕩蕩,牆面上是戳進牆體的玻璃。「但我推開門,總感覺有人還在屋子裡。總感覺他們還在這個屋子裡。」
「救贖」之旅
2016年上半年,張夢凡決定退伍。八大街中隊還在修繕之中,連被炸毀的窗子也暫時用綠帆布遮蓋著。
和以往相比,張夢凡的退伍顯得潦草而匆忙。大多數隊友還在醫院休養中,只有少數出院的隊友來到八大街中隊門口,對他進行送別。張夢凡和其他人給犧牲的戰友各敬上一杯酒。「你們八個,在下面好好生活,我們會照顧『我們』的家人的。」
退伍的第一天開始,張夢凡就開始準備他的「探親」之旅,這個想法在他心中醞釀了許久,也是他退伍的一個契因。
他的旅程從楊剛的家鄉重慶忠縣開始,儘管第一次和楊剛的父母見面,張夢凡發現,三人之間不需寒暄,也足夠默契。無聲的紐帶將三個人聯結在一起。楊剛父親沉默而好客,從車站將他接到家中。
聽說張夢凡愛吃火鍋,又特意從縣城裡端來火鍋。晚上,張夢凡被安排睡在楊剛的房間,房間裡還掛著楊剛生前使用的各類木工用具,楊剛曾酷愛木工製作,包攬了中隊所有的修理與打雜工作。
張夢凡的到來,點亮了這個烈士家庭的孤獨。幾杯白酒下肚,楊剛父親的情感防線被打開,談及兒子而眼淚縱橫。
從楊剛開始,張夢凡分別走訪了訾青海家、蔡家遠家、梁仕磊家、李洪喜家、唐子懿家、劉程家和成圓家。
李洪喜犧牲後,他的母親心臟病發,住進醫院。妻子成為這個家庭的支柱,同時照顧著老人和孩子。2歲的孩子對李洪喜的去世還沒有概念。但偶爾,孩子會在聽到窗外呼嘯而過的消防車汽笛聲後,轉而詢問母親,「是爸爸要回來了嗎?」
半年下來,張夢凡多了八對「爸媽」。犧牲的八位戰友中,除了指導員李洪喜已婚、梁仕磊已訂婚、劉程有女朋友,其他人大多是青春正好的單身小夥。
了解到張夢凡也從未談過戀愛,烈士家屬們開始著急為張夢凡介紹女朋友,「爸媽」們也會對張夢凡語重心長的提及:「夢凡,不要總活在過去了。」
近年來,也不斷有女孩靠近張夢凡對他示好,但他覺得,「自己還沒有辦法迎接新生活」。
張夢凡將這次探親之旅看作對自我的「救贖」。「我會覺得為什麼他們犧牲了,而我沒有。我的責任,就是好好照看他們。」他把自己定義為生存意義上的倖存者,但內心卻不斷走回那個夜晚。
離開在八大街中隊的生活後,只要碰到和天津爆炸相關的話題,他都會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質問自己:「張夢凡,你憑什麼能活下來?」
自2016年退伍後,張夢凡首次重回八大街中隊,在8·12天津大爆炸事故紀念館中,與戰友們留下的榮譽狀合影。 受訪者供圖
不要遺忘
2018年5月,張夢凡在武漢找到了一份消防講師的工作,這是張夢凡第一份正式工作,在這之前,他曾於2016年在天津某連鎖餐飲企業做服務員,他坦言,自己是希望學習這家餐飲企業的服務水平,為今後開辦消防主題餐廳的計劃做規劃。
張夢凡告訴記者,在他的構想中,餐廳將以消防為主題,餐具設計成跟消防相關的器械,而收入的一半,將捐獻給消防烈士家屬或相關公益組織。
他希望能把餐廳的一個角落,留給犧牲的八名戰友,刻上他們的名字與故事。「讓來的人,都能接觸到他們的事情,不要遺忘。」
消防隊的經歷,與八位戰友的名字,從未走出他的生活。在湖北孝感安店村的老家,他在自己房間裡安置了一間衣櫃,裡面放著軍裝、消防服、爆炸的存留物,以及走訪烈士家屬的100多張車票。
他習慣時常將紀念物拿出來看一看。「我希望當自己過了很多年,看到這些車票,知道我去了哪些地方,看過了那些人,他們在我生命裡佔有怎樣的地位。」
張夢凡保存的車票。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 攝
他真正對抗的,是人類遺忘的本能。很長一段時間,在對媒體的反覆陳述中,他感覺自己情緒已經不再波動,甚至逐漸麻木。
事故發生後,父母從未主動與張夢凡談及這件事。只有在看出他又因情緒波動而受到影響時,母親會淡淡提到一句:「夢凡,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在對烈士家屬的探訪中,張夢凡也聽到了一些好消息。兩年前,蔡家遠的母親已經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生了一個男孩,而訾青海母親也已經在兩年的調養後,於今年3月成功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懷孕,產下一對雙胞胎。
張夢凡還不能從孩子稚嫩的臉上看出和昔日隊友的相似點,但他已經想好,等寶寶長大一點,就把他們哥哥的故事告訴他們。
洋蔥話題
▼
你聽過什麼關於「倖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