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展只有主打「新奇特」來博眼球這一條路?
3月22日(周四)開幕的第十二屆上海(國際)花展或將另闢蹊徑。從荷蘭引進的50多個新優品種共兩萬多株大麗花,除了擔任本屆花展的主題花之外,還將接受為期至少一年的觀察和試驗,經過優勝劣汰,篩選出一批在上海城市綠化中有應用潛力的花卉。
主題花要「好養活」
從追求表面的華麗,到思考實用性,進而將適合上海氣候環境的花卉推薦給更多的家庭,打造「綠城」「花城」,這樣的轉變正在上海各類花展中發生。
查看近三屆上海(國際)花展的主題花,就能明顯感到這種變化:第十屆是百合,第十一屆換成了天竺葵,今年則是大麗花。如果將後兩者和百合比較,那麼後兩者的特徵就是「好養活」。
「好養活」的大麗花,在上海植物園內盛開 邵劍平 攝
「花展辦了十二屆,受到廣大市民認可的同時,也有不少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上海植物園副園長畢慶泗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前年大規模展出的百合雖然觀賞性很高,但比較嬌氣,並不適合地栽,多以鮮切花這樣「壽命」不長且較為浪費原材料的姿態來展示,要經常更換才能保證整體的展出效果;加之百合大多數都為「舶來品」,其種球採購自荷蘭,再到上海植物園進行培育、催花後對外展出,各環節累積起來的成本不菲。
相比百合,天竺葵和大麗花是兩種更符合綠色、低碳和節約型社會理念的花卉,其花期很長,養護容易,省去了頻繁更換的消耗。
據畢慶泗介紹,大麗花是世界名花,但有名並不等於嬌貴,其以品種多、顏色豐富、生命力強等特點著稱。大麗花原產於墨西哥,目前世界多數國家均有栽植,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已超過3萬個,是世界上花卉品種最多的物種之一;顏色以紅、黃、橙、紫、白等為主,幾乎所有顏色都有;有較強的抗汙染能力,花莖直立粗壯,可高1.5米至2米,因此被墨西哥人視為大方、富麗的象徵。
大麗花的顏色豐富 陳璽撼 攝
據上海植物園透露,如果一年中天竺葵、大麗花的種植達到一定規模,預計能為花展主辦方節約兩成左右的布置用花材成本及換花的人工成本。
天竺葵的「淘汰賽」
不過,要從苗圃到家庭,不少花卉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其中關鍵一步是克服原生地與上海氣候環境的迥異,否則無法適應存活,大規模推廣就無從談起。
記者了解到,15℃至25℃是大麗花較為適宜的生長溫度,在理想狀態下,其花期可橫跨夏秋兩季,尤其是涼爽的秋季,大麗花開花最大、最豔、最盛。然而,上海夏天的高溫悶溼氣候,尤其是陽光曝曬和雨澇,會讓大麗花「吃不消」。
畢慶泗表示,為迎接上海氣候環境的挑戰,上海植物園和相關園藝單位組成了專門的課題組,對50多個品種的大麗花進行「淘汰賽」,最終留下適應性良好的品種,進而重點培育,最終向上海城市綠化輸送。
去年的天竺葵已經開了個好頭。50種、近5萬株天竺葵經過優勝劣汰,其中的糖果系列、中子星系列、龍捲風系列等經受住了考驗,被廣泛推廣到城市綠化,可在人民廣場、常德路、靜安嘉裡中心等地的綠化帶或花箱中找到它們,許多市民的花盆、花壇和陽臺上也能發現。
去年,天竺葵經推廣,走進了許多上海市民的家門 陳璽撼 攝
花展轉型為平臺
除了發掘新的城市綠化,用天竺葵、大麗花替代百合,還有更深層的用意。
從長遠來看,以百合為代表的「舶來品」在上海各座公園大規模種植,無法體現本土園藝的水平,對本土花卉產業的推動作用也十分有限。近年來,櫻花、鬱金香等觀賞性強的花卉在中國走紅,的確將各座城市的春天點綴得鮮豔奪目,但冷靜反思,這些花卉及其種球、幼苗大多都是從國外直接購買,價格相對較高。有些花展舉辦一屆就在「買花」方面耗資上百萬元,繁榮了國外花卉產業,卻對國內相關產業造成衝擊,影響了自主研發的積極性。
時至今日,花展上的鬱金香仍相當依賴進口 張海峰 攝
據透露,國內天竺葵品種的自主研發正在推進中,一些企業已經培育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種,等待種苗數量充裕後便可推向市場;大麗花經過初期的栽種試驗選出適應性好的品種後,也將送到一些苗圃「練手」,為打造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種鋪墊。如此一來,上海(國際)花展將轉型為壯大本土花卉產業的平臺。
業內人士指出,開發一個新品種花卉,至少三年,有些更是耗費了一代人的精力,期間要進行雜交育種、適應性試驗、擴大培養繁殖等多個環節。就算開發出了一個適應性、穩定性都不錯的新品,還須接受市場考驗,如得不到認可,前期辛苦研發都泡湯了。這些風險,讓不少有志於走自主智慧財產權之路的人士踟躕不前,甚至有了「養花不如直接買花」的想法。而花卉產業平臺的搭建,將有效降低研發者的前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