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當地稱"拉帕努伊島",意即"石像的故鄉"。由復活節島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陸地面積120平方公裡,島上的土著玻里尼西亞人。
1772年,荷蘭探險家雅可布·羅赫文率領一支艦隊前往非洲,在距離智利西海岸3000多千米的南太平洋上,他們發現了一個地勢險峻的小島。發現小島這天恰好是西方的復活節,所以這座小島就被命名為「復活節島」。
雅可布·羅赫文發現,島上居民由兩個特徵迥然不同的群體構成。第一個明顯屬於大洋洲的棕色人種,人口最多,被稱作「短耳人」;第二個是白色人種,毛髮和鬍鬚呈紅色或黃色,耳垂因戴著一些10~15釐米長的色子而顯得格外長,被稱為「長耳人」。
另外,島上四散分布著近千尊的巨大石像,一般的高度7-10米,重量數十噸不等。其中,最高的石像達22米,重達300噸以上。
這些石像造型生動,雕刻精細,「高鼻梁,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或倒臥,或跪坐,或埋身棄之於荒野草叢,顯得迷茫而困惑;或凝神佇立在海邊,背後的夕陽朝霞,如過眼煙雲;有的數十尊排成橫列,雄赳赳地豎立在石座上;有的孤零零孑孓獨立草叢之中,默默遠眺。
有的石像頭頂被稱為「普卡奧」(Pukao)的暗紅色石帽;有的雙手合十下垂託住腹部;有的還用白色的貝殼鑲嵌眼睛,使得這些冰冷的石像表情格外生動,炯炯有神。
當地居民稱呼這些石像為「莫依」(Moai),石帽子為「普卡奧」(Pukao),放置石像的方型祭壇稱為「阿胡」(Ahu)。
尤其令人奇怪的是,這些石像沒有通常的「面朝大海」,而是大多背對大海,面向島內,似乎在與島上的掌權者和神官相呼應,這完全違反了常理。
復活節島上的這些巨像雙耳下垂,前額低垂,面無表情。此外,島上還有上百件民用鐵器。
但是,在1772年雅可布·羅赫文發現復活節島時,這裡還處於人類的石器時代,島上居民甚至可能連最簡單的工具都不會使用,按他們的能力是根本無法雕出那麼多巨像的。
那麼這些巨像及島上的建築又是什麼人留下的呢?有什麼作用或象徵意義呢?這些巨大的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上百噸重的石像在遠古時代,是如何搬運到數十公裡之外的海邊?再「戴上」數十噸重的「普卡奧」的?
這一系列的疑問,讓這個小島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甚至有人認為,島是外星人訪問地球時留下的,這個小島很可能是外星人的基地。
其實,復活節島上存在著一種叫做朗戈朗戈的木板,這些木板記錄著復活島的起源和他們的文化。當地的酋長,以及遠古部落的後裔都是懂得朗戈朗戈木板上的神秘文字的。
可是蠻橫的西方人來到這座島嶼後,燒傷搶掠,加上後來歐洲人發現復活節島之後為了傳播基督教,將這些木板統統燒掉了,朗戈朗戈木板就更少了。
目前世界收藏的木板只有25塊,分別保存在倫敦、柏林、維也納、彼得堡、華盛頓等地,而島上也很難再找到能夠讀懂這種文字符號的人,朗戈朗戈木板記載的內容就很難破解了。
幸而,俄羅斯歷史學博士伊琳娜.費多羅娃經過30多年研究復活節島和整個太平洋的歷史、風土人情、島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以及其他玻里尼西亞語言,最後得出朗戈朗戈符號實際上是一種圖畫文字的結論。
伊琳娜是靠直覺和推理取勝的。她先弄清符號畫的是什麼,然後就深入思考,找出它所代表的意思,再尋找恰當的詞語。
伊琳娜的公式是:直覺+玻里尼西亞語知識+同義詞和同義異音詞的搜尋。最後又把結果放到另外的木板文中去檢驗。
結果完全相符,於是她編出了字典。利用字典, 她可以閱讀任何一塊木板文。實際上她已經閱讀了現存20多塊復活節島木板文字符。
儘管未找到起源,但朗戈朗戈不再是秘密。聖彼得堡博物館珍藏的兩塊木板中的一塊, 伊琳娜譯為:"收甘薯拿薯堆拿甘薯甘薯首領甘蔗首領砍白甘薯紅甘薯薯塊首領收......"
但是,由於現存的朗戈朗戈木板太少,無法從中查找到復活節島上的這些巨像的來源。
在雅可布·羅赫文登島時,目睹島民點燃火把,誠惶誠恐蹲在石像面前,雙手合十,不停叩頭。於是他最早提出偶像崇拜的看法:石像就是島民膜拜的神靈。
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些石像是為紀念長耳人自己的首領而雕刻的。石像是已故酋長和宗教領袖的象徵,是神化死者的偶像,長耳人相信它有超自然的力量足以抵禦天災人禍,保佑海島風調雨順,於是激發起部族巨大的創作熱情,一代接一代地雕刻下去。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帝國曾有一支遠徵艦隊失蹤了,實際上就是遠航到太平洋,流落並定居於復活節島上,那些石像都是高鼻子,正是歐洲人的特徵。
他們認為,有兩點事實必須肯定。第一,復活節島曾經存在過燦爛的文明,人口最多時超過2萬人;第二,優越的自然環境、豐饒的物品、眾多的人口,支撐了這個文明,又由於濫墾濫伐,人口負荷過大,招致環境惡化,森林砍光,兩族為生存而廝殺,導致文明的崩潰。
即使搞清了石像的用途和創作者,仍然沒法解開石像運輸到位之謎。遠古時人們沒有任何機械,單靠人力是怎樣搬運幾十噸重的石像?又如何把巨像從採石場拽到海邊又如何起重定位?
1986年,挪威學者海爾達爾提出了一種論點,他在捷克工程師巴夫的協助下,組織18名島民分成兩組,一組用繩索使石像傾斜,一組用繩索緊拉石像底部,幾個人用木桿撬動,兩組用力牽拉,幾十噸重的石像竟在沙灘上搖晃移動。用同樣的方法,可使石像升到石臺之上。
依此計算,15個勞動力一天之內就可將150噸重的石像移動200米。躺在採石場的半成品底部稜角尖銳,海邊的石像底部平滑而無樓角,正是長途拖拽磨損的見證。
但是,石頭巨人真的重達150噸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
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是凝灰巖和層凝灰巖,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巖石的比重達到1.7克/立方釐米,而大部分巖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立方釐米。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
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
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不僅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
但是,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巖,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裡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巖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
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巖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巖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
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後,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
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
所以,復活節島巨石像是當地的人們憑藉自身的力量建造的,而不是外星人或者其他神秘的力量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