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申請MIT的經歷,希望能對各位想去MIT的小夥伴有幫助。
大學選擇我的高中是在澳洲的一個小學校讀的,在那裡老師同學對我都十分友好,雖然我當時的英語水平還有些蹩腳,但是我還是很好地融入了他們,也適應了國外的學習生活。因為之前在國內打下了很好的數理底子,所以高中的課程對於我來說難度並不是很大,在高中畢業之後,我也輕鬆地考上了自己申請的大學。
不過或許是一切太過輕鬆,當時的我覺得大學生活並沒有挑戰性,而且這也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就在這個時候,我和國內同學聊天得知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申請美國的大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挑戰,也可以讓自己成長,於是我決定休學一年申請美國的大學。
在這一年中,我每天都待在家裡準備託福和sat考試,沒有尋求他人的幫助,整個申請工作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文書也是自己完成的。不過因為缺乏相關的經驗,加上當時自己的能力還不足,所以最終我沒有申請到任何一所我心儀的高校,一年的努力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個時候我的父母也勸我不要勉強,不如就留在澳洲安安心心上學,但是在申請的過程中,我對美國的大學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我也意識到到美國留學才更適合我,也堅定了自己申請美國高校的決心。加上我當時十分的不甘心,便拒絕了所有澳洲的大學要求,決定再嘗試一年。
在這次申請中,我有了去年申請的失敗經驗,所以也做了更加充足的準備,另外也尋求了他人的幫助,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最終也成功申請了多所心儀的大學。最終在這些大學中,我選擇了一所文理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因為它為我提供了全額獎學金,最終也成為了我的選擇。
大學經歷我當初之所以選擇Mount Holyoke College文理學院,其實也和我當時的職業規劃有一定的關係。從小我的父母就經常和我說和從醫相關的事情,所以我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將從醫當成了自己的職業目標,所以我當時也打算未來申請醫科專業。
不過後來我發現美國的醫科專業錄取國際學生數量很少,因此想要學醫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好在美國的大學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會讓學生確定專業,教授的也大多是一些通識課程,所以我也有機會調整自己的專業方向。或許是從小對於學醫的執念,我當時將自己的目標從醫學院改成了牙醫學院。
我在實驗室裡測量材料表面的親水性但是最終我卻還是與醫生這個行業無緣,因為大學期間的一次科研經歷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業規劃,並確定了自己未來的道路。在校期間我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並積累一些學術經驗,我也會參加學校內的科研活動。
當時我參與了一個改善polydimethylsiloxane材料親水性的項目,主持這個項目的是一位化學教授。在這次的科研項目中,教授給了學生們很高的自由度,加上我們學校中只有本科生,所以我也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在整個項目過程中,我也參加了從設計實驗、搭建實驗設備開始的幾乎所有環節,這次的經歷也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意識到相比於每天記錄背誦醫學預科的筆記,自己參與設計與創造更加有趣,而且也能帶來更大的成就感。
這次的科研經歷讓我開始迷戀設計,當時除了實驗之外,我開始迷戀上了產品設計,當時我腦海中也總是會浮現出很多設計的點子和創意,所以我隨身攜帶了一個小本子,為的就是可以隨時在上面寫寫畫畫,記錄自己腦海中的那些設計想法。而在那個時候,國內最熱的話題就是空氣汙染了,當時也出現了很多有關pm2.5的產品。
不過我經過了解後發現,那時國內雖然推出了很多宣稱可以防pm2.5的口罩,但事實上根本就起不到作用。正因為如此我也開始設計過濾性能足以阻擋pm2.5的口罩,最後我選擇一次性水瓶作為材料,製作出了一款過濾性能大大提升的口罩,不過價格也遠遠超過了當時的其他口罩。
柯林頓學生大會之後學校寫的一則小新聞,照片裡是我帶著的我的自製口罩恰好當時柯林頓組織了一個全美的學生大會,我也帶著自己的這個作品去參加了,不過最後並沒有獲得任何的獎項。但是我也知道自己的產品還有很多缺陷,也根本不足以得到人們的認可,這次參加學生大會我也是為了可以和更多的學生交流。
而在這次的經歷之後,我也徹底決定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那就是要做一些可以讓我有設計與創造空間的工作。
之後我徹底推翻了之前的職業規劃,開始認真考慮究竟什麼專業才最適合自己,在深思熟慮之後,我發覺工程類的專業最適合自己,不過這個時候我已經大三了,才剛剛找準自己的方向。而且我的學校內是沒有工程學院的,最終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將自己的專業從生化改成了化學,從而更接近工程類的專業。
我知道申請美國的碩士項目時,專業背景是十分重要的,文理學院出身的我在這一環節上無疑是處於劣勢的,所以我接下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法設法地彌補自己的專業背景。好在我們學校旁的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中有很多工程類的課程可以選修,這也成為了我的救命稻草。
不過作為一個大三才半路出家的人來說,當時的時間已經不允許我再按部就班地積累自己的工程專業經驗了,所以當時我選擇加速自己的進度,從而學習更多的東西。因此我選修的第一節課就是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大四的專業總結課,這節課的內容就是學生運用自己在四年間學習的知識,來為一個公司設計一個產品。
當時的我對於機械工程專業的知識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只是了解一些和設計相關的基礎知識,所以我也抓緊一切時間來學習機械工程專業的基礎課。但是不幸的是,在這次的項目中,我碰到的兩個隊友並不是很有責任感,他們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為我提供什麼幫助,幾乎一切的事情都要我一個人來解決。
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對於我來說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正因為如此當時我幾乎將自己所有的課餘時間都投入到了這個項目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的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對於工程系的了解也深了幾分,這次的經歷也讓我在日後申請工程專業的時候多了一分的底氣。
大三暑假雖然通過選修課程彌補了專業背景上的不足,但是我知道這是遠遠不夠的,而美國的高校在錄取學生的時候,對於學生的實踐經歷或是實習經歷十分看重,所以我也打算利用大三的暑假參加工程類的項目,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為自己的申請增加籌碼。
正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已經選修過工程類的專業,也有了接近一年的材料研究經驗,所以在選擇項目的時候我也有了很多的選擇。
最後我很幸運地獲得了去MIT實習的機會,當時我加入了一個研究項目,參與研究一種高性能2D材料的合成。
我合成的2D MoS2原子力顯微鏡圖起初我對於MIT還是很嚮往的,畢竟這對於當時渴望學習工程類專業的我來說是一個聖地一般的存在,但是真的進入了MIT之後,眼前的一切卻讓我有些失望,MIT的實驗室根本不像想像中那麼光鮮。當時我做實驗的大樓是MIT中最為古老的大樓之一,裡面的走廊也十分的狹窄,很多地方更是堆放著液氮瓶,走在走廊中都要小心翼翼。最要命的是這些液氮瓶不僅擠佔了空間,還似乎帶走了樓中的熱氣,實驗室裡溫度很低,就算穿著厚厚的衣服還是會有絲絲涼意。
不過實驗室中的寒冷卻絲毫沒有冷卻學生門的科研熱情,在剛剛加入項目之後,博士和博士後們的工作狀態實實在在地震驚了我。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每天都在埋頭工作,加班到凌晨也是家常便飯,像我這樣來自文理學院的學生哪裡見過這樣的場面,所以我也一度懷疑自己究竟適不適合選擇工程類的專業。當我投入到項目的工作之中後,我也在不知不覺中適應了這種工作狀態,後來我也會一動不動地坐在顯微鏡前為了尋找一片結構完整的2D的材料花上幾個小時,這對於之前的我是完全難以想像的。
和mit實驗室裡的同事和導師們的合照,捧著向日葵的是Jing Kong教授,她旁邊站的是被尊稱為碳學之母的Mildred Dresselhaus教授在這一個暑假之中,我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之中,但是最終我並沒有做出什麼讓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但是這個暑假的經歷對於我來說卻是無比寶貴的。因為在這個假期之中,我真正認識到了科研生活的樣子,我發現雖然科研雖然十分的辛苦,而且往往讓人感覺看不到盡頭,但是只要你對它足夠熱愛,那麼就可以堅持一步步地走下去,所以這次經歷也徹底堅定了我申請工程類項目的決心。
申請階段在大三暑假的末尾,我開始了正式的申請,首先我開始準備GRE考試,一開始我並沒有太重視這個考試,所以最終的成績也並不盡如人意。所以我開始認認真真背誦單詞,並做了GRE的真題,之後在第二次考試中,雖然成績還沒有達到我的目標,但是Verbal 164+ Quantitative 167+Writing 4.0的成績也基本滿足申請我目標項目的要求了,同時我清楚在申請中GRE起到的作用並不是那麼大,即便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升帶給我的幫助也是比較有限的,所以我也開始將精力放在其他方面的準備之上。
接下來我就開始進行選校了,這次在選擇目標高校的時候,我變得很有針對性,在我看來我申請的學校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我感興趣的課題,如果沒有這所學校就算有再多的優勢我都不會考慮。而像高校的地理位置、學校科研設備狀況、國際生比例這些因素我則不會做太多的考慮。
像當時其實我身邊的很多老師都建議我申請西北大學的研究生項目,因為西北大學的材料工程專業有著很高的專業排名。但是我在對西北大學的材料工程專業進行研究之後發現其中並沒有我感興趣的項目,最終我還是沒有申請,反而選擇了Umass、BU這樣稍微冷門一點的高校,只因為這些高校中有我感興趣的項目。
另外因為之前的實習經歷,讓我對科研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在申請的時候更多的關注的是項目本身的實用性,像我當時就希望自己申請的項目可以致力於環境的改善,所以我在申請項目的時候並沒有局限於某一個專業。而是瀏覽了與此相關的各種工程專業,像材料、環境、機械等等,之後結合項目的方向、師資力量等進行篩選與申請,這也大大拓寬了我的選擇面,幫助我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項目。
我和其他MIT tata fellow到印度去實地考察怎樣減少生物質燃燒引起的空氣汙染問題在當時經過篩選之後,我選擇了六所目標高校,其中三所是保底的申請選擇,另外三所則是衝擊名校的項目。在當時申請碩士的同學中,像我申請6所高校其實數量算是很低的了,這其實是因為我想要節約時間來優化自己的申請材料,不過我其實也是想要更加省時省力。所以我並不建議大家在申請的時候也只選擇這麼少的目標項目,因為每多申請一所學校就意味著多一個機會,所以精力允許的話還是要多多準備,儘量多申請幾所學校。不過申請也並不是多多益善,如果過多申請也可能牽扯自己太多的精力,導致你申請到的學校質量下降,所以最好還是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申請。
接下來我開始進行申請文書的準備,在我看來這也是申請的最重要一環,因為只有在這個環節中,你才能和項目的老師進行交流。對方也只有通過文書,才能了解到申請的同學是不是一個對於學術有熱情的人,以及其能力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研究員,另外在日後的實驗中是否可以和身邊的人保持和諧的關係,所以說文書決定了你在老師心中的印象,一定要重視。
在最初的時候,我覺得文書就是要在裡面寫上自己的學習、科研以及實習的經歷,讓對方了解你的專業能力,所以我在文書中洋洋灑灑地寫了很多自己的經歷,為的就是讓高校的老師知道我的能力是足以成為一名合格實驗員的。
但是在寫的時候我過分注重描寫自己的經歷,很多的細節都不曾遺漏,這樣讓文書顯得很囉嗦,同時也乾巴巴的像是一篇個人簡介,裡面沒有任何個性化的元素存在。這個時候我的導師看到了我的文書,他告訴我在寫文書的時候不要過分重視對於經歷的描述,最好可以在文書中加入一些個性化的內容讓對方了解是什麼讓你選擇了這個項目以及你將來繼續研究的方向以及目的。
導師的話也提醒了我,所以我對文書的內容進行了修改,在文書中我也借著我之前的經歷,表達了我想要通過研究改善空氣汙染問題的想法,最終也得到了一份內容更加充實的文書。因為之前導師的建議對我的幫助很大,所以在寫完文書之後,我也拿著文書請很多人給自己建議。其中很多的建議乍一聽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但是仔細想過之後就會發現這些建議對自己是很有幫助的,在眾人的幫助下我也將文書修改完成。
我和其他MIT tata fellow到印度去實地考察怎樣減少生物質燃燒引起的空氣汙染問題我很幸運地被MIT錄取,後來我在和我的導師閒聊的時候,他告訴我當時申請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申請者都比我優秀很多,畢竟我本身不是理工科專業,化學專業的競爭力還是比較差的,另外我的工程項目經歷也不夠豐富。但是只有我在文書中提到了改善空氣汙染這件事,而這正好和他的研究方向相同,所以他才選擇了我,所以我可以進入MIT學習,也是比較幸運的。
申請建議作為一個文理學院的學生,最後成功申請到了MIT的工程項目,這件事看起來顯得有些不可思議,所以很多的學弟學妹也都紛紛希望我傳授一些申請的經驗。不少人覺得在申請的過程中我很幸運,這點我不否認,但是我認為我申請成功和自己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首先在申請的過程中,我本身的成績是我可以申請名校的基礎和前提,在本科期間我的GPA為3.97,而Verbal 164+ Quantitative 167+Writing 4.0的GRE成績雖然不算很高,但是也滿足頂級名校的要求,而託福成績我也考到了111分,這些硬性條件也是我敢於跨專業申請的基礎,所以想要申請名校,這些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回顧我的申請經歷,雖然我硬性條件還不錯,但是我的本科專業背景劣勢也是客觀存在的。而我彌補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並堅定地為它付出努力。其實和我一樣,很多的同學在申請之前也會不清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究竟是什麼,那麼不妨像我一樣多參加一些校內的科研活動,接觸其他專業的內容,這樣也能幫助你找到你真正有興趣的方向。
而在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之後,就要努力彌補自己的專業背景,不要覺得自己起步晚而放棄,而是一點一點地進行積累,讓自己在申請中獲得優勢。像選修專業相關課程,申請參加專業相關的科研項目,或是進行相關的實習,都是可以幫助你彌補專業背景劣勢的。
這個過程雖然很艱難,但是只要你對這個專業是真的熱愛,那麼你的熱忱也會支持你堅持下來,這個時候你也會距離你的目標越來越近,你的dream school距離你也不再那樣遙不可及。
而在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之後,最後的選校和文書準備也將直接決定你的申請結果,而在選校之前也一定要真正去了解不同項目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項目。而在寫文書的時候,除了要通過經歷來凸顯你的專業能力之外,體現出你對於專業的熱愛也是很關鍵的,因為一封有感情的文書往往更容易打動高校的老師。
不過現在很多同學在申請的時候沒有精力去了解不同高校的項目的專業方向、師資力量等信息,所以在選校的時候會有些盲目,還有一些同學的英文能力則不足以寫出優秀的文書,也難以通過文書傳達出你對專業的熱情,讓對方感同身受,所以我也建議大家可以請留學機構幫忙,提升申請的成功率。
admitwrite中有超過500位來自不同名校的導師,他們也都拿到過美國top30名校的offer,所以對於留學申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各個學校的狀況十分熟悉。同時這些導師來自不同的專業,無論你想要申請什麼專業都會有同背景的導師來為你提供服務,他們也可以基於對不同項目的了解,結合你的發展規劃,選擇最適合你申請的項目,也會為你省去大量的精力。
另外admitwrite特色的4v1服務模式也可以幫你解決申請中的其他問題,每位申請的同學都會有四位導師為他服務,其中有一位導師會整體負責申請的事宜,也會協調其他三位導師的工作,確保申請順利進行。另一位有著同專業背景的導師,則會在申請的過程中為同學提供建議和幫助。
四位導師中還有一位同專業背景的導師來負責文書的創作,他對於項目十分了解,也清楚項目需要同學有什麼能力,並清楚導師錄取時的偏好。所以他們在文書的創作中也會結合申請同學的經歷,體現出這些點,從而讓申請同學在老師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最後還有一位外籍導師來對文書進行潤色,而文書完成後30天內也是可以進行不限次數修改的,這也會讓文書真正成為你申請時的助力。
最後admitwrite的半DIY服務模式在價格上也是有優勢的,全部服務只要2萬元,是傳統留學機構價格的一半,所以很適合想要申請留學尤其是想要衝擊名校的同學選擇。
像我作為一名文理學院的學生,最後可以申請到MIT的工程項目,所以其實申請進入名校並沒有那麼困難。最主要的還是你要熱愛你申請的專業,並為此付出努力,就很有機會進入你心儀的高校學習,也只有這樣你才不會錯過遇到的每一個機遇。
最後我也祝願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方向,並申請進入自己心儀的高校學習。
導師背景AdmitWrite,基於共享經濟模式建立的知名網際網路留學平臺,留學屆Uber。迄今為止,平臺入駐世界頂級名校導師已超過1000名,實現美國TOP30,英國G5,澳洲八大等多個地區名校全覆蓋。學術大牛?名校學霸?外籍名校導師?牛人匯集地,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人文社科/商科/工科?理科/藝術/法學?不管什麼方向,我們都能為你匹配同專業名校學霸,申請so easy!中介價格不划算?線上模式,拒絕無謂成本,打造極致專業度,極具性價比服務,讓每一分錢都花到實處。
大牛談留學之申請硬知識可以關注專欄:
學霸談美國申請:哥大學姐帶你衝藤校
大牛談英國留學:劍橋學姐帶你申海外名校
海量名校實戰申請經驗:海外名校申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