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畢盟:浙大機械學院歷史唯一Harvard、MIT機械博士,我的跨專業申請總結
基本背景
● 本科: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主修)、物理學(輔修)、浙大竺可楨學院工程教育高級班(輔修)
● TOEFL:102(口語20)
● GRE:156+170+4.0
● 主修績點:92.40/100;輔修績點:93.08/100;總績點:92.66/100 (4.72/5.0 3.99/4.0)(連續三年國家獎學金,連續三年學院第一名)
● 推薦信:浙大國創項目老闆、浙大科研老闆、哈佛暑研老闆、哈佛另一位老闆
● 文章:三篇第一作者文章,發表於固體力學頂刊JAM、JAP和EML
● 申請方向:固體力學、軟物質力學(跨專業申請)
● 申請結果(暫時)
- 哈佛大學機械工程PhD(浙大機械學院歷史第一例)
-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MS/PhD(浙大機械學院歷史第一例)
- Umich 機械工程PhD
- UIUC機械工程PhD
- UT Austin機械工程PhD
寫在前面
回望這幾年以來的努力,其實心中還是很感慨的,我感慨的不僅僅是自己居然能夠做到那麼多,還感慨於自己在每一個節點上都能遇到貴人相助,都能有驚無險地度過。很多時候,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選擇的過程,實際上已經暗暗地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而這些,在當時是我們感知不到的。不過,既然運氣和機遇是不可控的,那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努力做好自己,而這也是我對自己一貫的要求——永遠鬥志昂揚地往前走,不論身邊是電閃雷鳴,還是晴空萬裡。
1、目標清晰,大一決定讀博
說實話,我的心中一直有著一種經世濟民的情懷,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大俠金庸寫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高中時期我曾經有過一次很深刻的思考,那次思考讓我認識到,從唯物角度來說,人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而也是那次思考,讓我明白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意義,這種意義是所有讓我走到今天的人和事的總和,這驅使著我用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去奉獻,去報答這個世界,而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身科研,推動人類的知識邊界,進而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而要想具備這樣的能力,我首先需要完成博士的學習。
進入大學以後,我漸漸明白,本科生如果想要去到海外名校讀博,需要做到非常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比如做出好的科研,發表有價值的一作文章,還有拿到很好的成績,對當時的我而言都是難以想像的。而且我了解到,由於機械學科特性的限制(相對偏工程,不好發文章),還有浙大GPA含金量的劣勢(浙大本身在海外的知名度沒有國內其餘的名校那麼高,其GPA的含金量也相對不那麼被認可),我想要申請去到國外的名校讀博其實困難重重,那時候的我一度陷入迷茫,直到我遇到了大學生涯的第一個貴人。
2、與mentor及世畢盟結緣
我大學生涯的第一個貴人,就是我在世畢盟的mentor。他在我入學的時候正好拿到了清華的特獎,而當時的我,看了他的特獎答辯和特獎推文,感覺到非常震撼,我真的很難理解,一個本科生如何在保持那麼高績點的前提下,像博士生一樣做科研,在領域內頂刊發表三篇第一作者文章、拿到挑戰杯的特等獎,並去到史丹福大學做科研交流,最後還去到了MIT讀博士。當時我覺得自己和他有著很遠的距離,但是我依然暗下決心,按著他在推文中介紹的經驗進行自己大學生涯的規劃,並默默努力,希望能夠和他更近一點。
大一的我,拼盡全力,拿到了全學園(浙大的大一大二都由學園管轄,一個學園大概包含十幾個學院)最高的績點,並且文體兩開花,做了很多的學生工作,還參加了很多的體育比賽拿到了一些體育比賽的獎項,並在大二一開始就拿到了十佳大學生的稱號。於是,世畢盟也在此時聯繫上了我,在了解到我希望出國讀博以後,世畢盟表示會提供相應的指導,而這就是當時我所急需的,於是我選擇了和世畢盟籤約。此時我才得知,我的mentor,就是我在大一時非常仰慕的他。而就是從此時開始,到之後申請季結束的兩年裡,我的mentor給了我非常多的指導,讓我和他一樣創造了奇蹟。
我的mentor是我大學生涯的第一個貴人,他讓我知道了如何去快速高效地學習課內知識,如何去協調科研、學業和課外活動的關係,還在申請季我的文書準備中給了我巨大的幫助。除了我的mentor以外,世畢盟在我申請過程中的幫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是世畢盟,讓我對海外博士申請有了清晰的認識。
3、申請概述
海外的PhD申請和現有的大學評價體系雖有重合之處,但其實本質完全不同,國內的大學評價體系,看重的是一個人是否在保證學業良好的情況下做到全面發展面面俱到,也就是一個「優秀的人」,而這個評價標準其實是和海外master的申請需求相一致的。但是,申請PhD需要證明的是,你是一個「有潛力的科研工作者」,這就對以下四點要求較高,它們的重要性排序是「推薦信>科研>=成績>>GRE/TOEFL」,這裡我們一個個來說。
為什麼推薦信是第一位的,因為科研本身就是一個圈子,而圈內人的名聲和他對你的評價本身就是最好的參考,所以推薦信對於評價一個學生的科研能力極為重要。在現在這個海外科研交流非常普遍的時代,一篇海外大牛老闆的強推其實對於PhD申請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我了解到過非常多通過大牛強推來逆天改命的例子,這裡不再贅述,但是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推薦信異常重要,而海外大牛老闆的推薦信更為重要。
其次是科研和成績,科研略重要於成績,而這裡科研主要指的就是能否在英文知名期刊上發表第一作者文章,英文知名期刊是因為其認可度高,國外的老師知道這些期刊在領域內的分量。與之相對的是,一些中文期刊,或者是國內的競賽,雖然可能它們的含金量很高,但是因為認可度不夠,所以投入產出比不高。還有一點要注意,只有第一作者的文章才能證明這是你的工作,二作三作即以上的文章數量再多,其實認可度也非常有限,遠遠不如一篇一作文章的價值高。而且務必要注意,不要為了發文章而發文章,因為發表於好的期刊的文章,就算只有一篇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證明你的科研能力,而發表於水刊或者水會的文章,如果數量多的話,是會給國外的老師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的。而成績,就是要爭取把主課修好,把排名提高,一般來說能保持專業第一或者學院第一,在申請的時候就會很有競爭力,而且,如果是跨專業申請,最好在相關專業的專業課上拿到高分,並且在該領域做出有價值的科研,這樣才能彌補跨專業申請的劣勢。
最後是英語成績,其實這個很不重要,我的英語成績也不是很好,但是只要過了線,其實英語在PhD申請中的影響就很小了,但是還是要注意,儘量保證在最短的時間裡,拿到儘可能高的TOEFL和GRE成績,並且最好讓自己的海外科研的老闆在推薦信中給自己的英語水平以正面的評價,這樣基本上英語成績在申請中就沒什麼影響了。
4、學習經驗
首先先說學習,因為科研需要學業作為基礎的支撐,而且如果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排名)和你想要去到的學校的要求不匹配的話,在申請中是會有很大的劣勢的。對於大學的學習,我的經驗是:節省時間,合理抓好主課,輔修重要課程,不放過每一門副課。這裡對每一點都展開來講一下。
首先是節省時間,因為在申請中推薦信和科研的重要性都要高於學業,所以在學業上我們不應當投入太多的時間,而應該把重心放在科研上。但是,如果不投入足夠的時間,知識體系的紮實程度和成績又難以保證,進而會影響科研和申請,這是一個悖論。在這個問題上,我要非常感謝我的mentor,在他了解到我和他一樣都擁有很強的記憶力的時候,他就把他當年的學習方法教給了我,即上課邊聽課邊寫作業,然後課後不花任何時間在學業上,全力做科研,期末通過一兩天的突擊拿高分,通過這個方法,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連續三年學院第一,連續三年拿到國家獎學金,還省出了大量的時間做科研,可以說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然後是合理抓好主課,抓好主課自然是每個同學的必然要求,那合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專業的學習中,有一些其實對申請沒有什麼特別大幫助(比如不符合自己申請方向)的課程,或者是一些極度浪費時間同時還學不到什麼東西的課程,都可以挪動到大四再去上,因為申請季的結束時間是大四上學期,所以大四的績點已經不影響申請季了,那時候再去處理這些課程也會更加遊刃有餘。同時,由於我知道,大三是科研的黃金時期,應該在大三一年像博士生一樣全力投入科研,所以我還在大二提前修了很多門大三的專業課。而浙大大二和大三是在兩個不同的校區的,所以當時我幾乎天天往返跑兩個校區,還要兼顧科研,也是很苦,不過後來大三有一年的很空的時間去給我做科研,同時我提前修過的課也讓我的基礎更加紮實,這時候我前期的付出就有了回報。而且提前修課的建議也是我的mentor給我的,他大一就修了大三的專業課固體物理,比我還要瘋狂,不過他也因此獲益良多。
之後是輔修重要課程,這個對於跨專業申請的同學相對重要一些。因為我的專業是機械電子工程,而這個專業連偏微分方程都不學,可以說本身是不適合做力學的,但是我輔修了物理學,而且也輔修了竺院的工高班,這些輔修中的許多課程都可以遷移到固體力學中,且他們也為我打下了非常紮實的物理基礎,這讓我在申請力學的時候不會吃虧。所以,如果是跨專業申請的同學,一定要提前修對應專業的課程,彌補自己的課業背景。
最後是不放過每一門副課,也就是所謂的「水課」、通識課、思政課、體育課。因為雖然這些課在申請過程中是不會被教授們看的,但是它們會影響個人在專業裡的排名,同時也會影響到一些資源的獲取,比如進入實驗室的機會、或者是去某些交流項目的機會,所以對於這些課也要儘量把握好,保證一個比較高的平均績點。
總而言之,學業上就是要儘量在節約時間的情況下,保證每一門課的高分,以確保自己在申請時學業能夠成為一個加分項,或者至少不要成為短板。
5、如何做科研
科研是我申請中比較有優勢的一點,我覺得,本科生要做出足夠好的科研成果(或者說在好的期刊發表一作文章),基本上運氣+天分是最為重要的,當然,這句話建立在盡了全部努力的基礎上。在本科生做科研的過程中,及早開始鍛鍊科研能力,選擇合適的導師和方向,專心投入,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都是我們能盡的努力,而除此以外,就交給運氣和天分吧。
首先是及早開始鍛鍊科研能力,作為一個從高中畢業的暑假就決定出國讀PhD的人,我在這一點上比較有發言權。我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就進入了我們學院副院長的實驗室進行科研了,在這個實驗室中我慢慢對科研有了基礎的認知,同時我也意識到這個實驗室的課題偏工程,難以讓我在本科期間做出文章,所以我在大二離開了這個實驗室,之後我做國創項目加入了另一個導師的課題組,在組內我完成了國創項目並且該項目被評為了優秀,同時我也對固體力學的相關領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也學會了科研的基本範式,從而為我後來做出科研成果打下了基礎。
之後是選擇合適的導師和方向。在大二做完國創項目以後,我認識到本科生要做科研要找比較急需出成果的年輕老師,因為一是老師急著出成果,會讓本科生也自己做課題發第一作者文章,二是老師年輕,比較能理解本科生出國申請的需求,所以會樂於指導本科生,所以我去到了我後來的導師那裡。同樣的,本科生科研還需要謹慎地選擇方向,一是要考慮到這個方向新不新,比較新的方向就比較有做出成果的可能,二是要考慮到所在的課題組在這個領域的建樹如何,如果課題組在一個比較新的領域處於一個世界領先的地位,那麼加入這個課題組並努力工作就會有很大的概率做出文章了。
最後是專心投入和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這裡把這兩點一起講因為它們是分不開的。專心投入指的是認真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認真讀文獻,學技術,想創新點和做實驗,在大三期間,我直接住在了實驗室,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在做科研,幾乎每天的睡覺時間不足五個小時,而這樣的拼命也使得我的科研進度非常快。而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是和組內組外的師兄師姐、老師們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關係,因為在做科研的過程中,有可能一次簡單的交流,或者是有經驗的人的指導,會比自己努力地翻找文獻或者是組裝實驗平臺要來得效率更高。所以在科研中,既要在鑽研時做一個nerd,又要足夠social去兼聽各種各樣的聲音並且能拉下臉去尋求專家的幫助,這會使得科研的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做好以上幾點,能夠大概率地保證自己在本科期間做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時還可以提升獲得的推薦信的質量。而海外科研交流是校內科研的延伸和升華,其指導方針也和上述的幾條大致相似。
6、暑期科研與申請季套磁
和大部分同學自己聯繫的暑期科研不同,我的暑期科研是我的導師幫我聯繫的,他讓我去他的導師那裡進行暑期科研,他的導師在哈佛,是美國工程院院士,是固體力學領域內的頂級大牛,他覺得我既可以得到充足的指導,又可以拿到大牛的推薦信,一舉兩得,所以就和他的導師推薦了我,我確實非常感謝我的導師。
在哈佛暑期科研期間,我注重把握機會,在大牛導師的組裡認真科研,現在已經有一篇文章寫好準備投了。我還作為旁聽生,參加了導師的《斷裂力學》課程,並且每一次都高質量地完成了作業,導師也並沒有因為我是旁聽生而不幫我改,我幾乎每次作業都是滿分。我還自己思考了一個軟物質力學中非常本質的問題,雖然最後這個課題沒有順利做完,但是依然在和導師的多次討論中展現了我的物理和數學功底,這應該也讓導師對我印象比較不錯,記得在我離開哈佛前的最後一次meeting,在我們討論課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熱力學與統計物理中的問題,導師還指著我說「This guy knows these things well.」。在我去哈佛的時候,我的三篇文章已經做完了,所以我還在導師的組會上對我本科前三年的科研工作進行了展示,讓導師對我印象比較好。這一切的努力讓我最終有機會拿到大牛導師的強推,同時還增大了拿到哈佛錄取的機率。
除此以外,我在哈佛期間還參與了另外一個導師的課題,即作為「外援」在另一個導師的課題組裡工作。這個老師的課題偏重理論和實驗相結合,而我作為輔修物理的機械電子工程學生,在數學、物理、機械、電路等方面都有涉獵,所以在組裡表現較好,也得到了這位導師的強推,並最終拿到了這位導師的PhD offer。總而言之,暑研期間就是要抓住一切機會來努力工作,發揮自己的科研實力,儘可能獲得導師的青睞並拿到好的推薦信。
然後再說一說套磁的事情。我一開始去哈佛本來只打算暑研兩個月,但是後來因為我做得比較好,大牛導師就邀請我繼續做下去並且把課題作為畢設項目,所以最後我在哈佛待了五個月,且我的申請季也是在哈佛完成的,這樣就有了很大的優勢,比如我套磁老師可以當面去套。我製作了一個介紹我本科期間科研工作的ppt,在哈佛和MIT的幾個老師的組會上進行了報告,這也為我後來拿到哈佛和MIT的offer埋下了伏筆,同時我還郵件聯繫了一些別的學校的老師,得到了他們的回覆,和他們進行了skype面試並拿到了一些口頭offer。總而言之,我覺得套磁就是要儘量用簡潔的方法向對應的導師展現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興趣,讓他們也有興趣把你招為他們的博士生,這樣就達到套磁的目的了。
7、推薦人
推薦信是申請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如何選擇推薦人也至關重要,對於我而言,因為我的科研經歷比較豐富,所以就選擇讓浙大的兩位科研導師和哈佛的兩位科研導師來給我寫推薦信,並且從錄取結果來看,我相信他們都給我寫的推薦信都是強推。一般而言,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有若干位科研導師,且裡邊有在學術界非常有分量的大牛,來給你寫推薦信,如果寫的是很強的強推,那麼其實申請已經非常佔有有事了。而這裡可以說一下,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科研導師的推薦信,我個人推薦讓一兩位課程導師來寫推薦信,因為如果你在這門課中表現較好,他們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你的學術能力給出積極的評價,這對申請也是加分的。除此以外,也可以選擇讓海外暑研的課題組中的博士後來寫推薦信,如果是由這位博士後來指導你的話,因為他對你有著最深刻的了解,可以寫出很多細節來讓你的推薦信顯得更加真實可信,這也是一封好的推薦信該有的樣子。總結一下,推薦信的最核心要求,就是要選擇最了解你情況的人,為你寫下最中肯的評價,同時如果這個推薦人是非常厲害的大牛,同時給你的推薦信非常強的話,那麼對於你的申請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8、Diversity(綜合素質)
雖然說PhD的申請更加看重科研潛質,不像碩士申請一樣對綜合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是有一些學校會要求提交一份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同樣有一些學校比如斯坦福也會問你你能夠對本校的diversity做出什麼貢獻,這些都代表,國外的學校還是不那麼希望自己招到的學生是一個只會做科研的nerd,他們還是很希望學生是一個多面開花的優秀的人的,而我覺得,我的綜合素質也是我在申請上的一個優勢。體育方面我拿到過校足球賽的亞軍,院籃球賽的冠軍,校運會跳遠的第六名,院運回跳遠的銅牌等等,還是院隊的成員,這表明了我是一個精神飽滿、身體健康且喜歡team work的人。社會工作方面我是團總支副書記和班長,也連續三年拿了校優秀團幹部、校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這也是對我的leadership的一種證明,而這些品質,都是國外學校特別喜歡的,沒有可能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有絕對比沒有好。
因此,我推薦各位想申請PhD的同學,在做科研做學術的同時,做到文體兩開花,在學生工作、體育、志願服務、實踐等方面下一些功夫,把自己的綜合素質也提升上來,這樣其實在申請的時候是一個優勢,當然,如果本身自己在科研和學業上已經投入了全部的經歷,那麼這一部分可以稍微放一放,因為畢竟科研和學業才是PhD申請的主要部分。
9、世畢盟的幫助
前面我說過,我的mentor是我大學生涯的第一個貴人,而我首先要感謝的就是世畢盟讓我遇見了他,除此以外,世畢盟的指導老師對我的幫助也很多,這個已經說過了就不再贅述了。還有就是世畢盟的講座,世畢盟有著很強大的資源,可以聯繫到很多優秀的學長學姐進行分享,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極度個性化的PhD的申請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世畢盟多年以來的申請經驗,使得世畢盟總結出了一套非常有用的申請培訓課程,這些課程會讓學生以最輕鬆的方式了解如何高效地做好申請中的每個方面。如果把申請季比作走獨木橋,那麼世畢盟就是一根繩索,它可以給你指點方向,可以幫助你走得更穩,也可以在你遇到風險的時候幫助你擺脫風險,繼續前行,因此,我真的非常感謝世畢盟。
10、總結
申請季漸漸到了尾聲,而我也拿到了心儀的offer,回顧這好幾年的奮鬥,其實還是挺感慨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不斷前進、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只要初心不變,一直堅持走下去,總會守得雲開見月明。依然記得高考考砸後,我和班主任表示我想復讀明年繼續考清北,而班主任和我說我可以研究生去清北讀,那個時候我就已經暗暗定下了目標,我要去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讀博士,去做我想做的研究。幾年來,這個目標一直在我心頭從未散去,我也用最大的努力在做到著我想做到的一切,四年後,我的目標實現了,這是對執著追夢之人的最好的回報,我會繼續努力前行去面對更多的挑戰,追逐更大的夢想,而我也把我的故事寫下來,希望你能夠從中看到一絲希望,讓你的夢想也在未來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