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7月20日宣布,《關於汞的水俁公約》將於2017年8月16日生效,從2021年起,中國將淘汰《關於汞的水俁公約》要求的含汞電池、螢光燈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到2032年,要關停所有原生汞礦的開採。
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副主任餘立風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中國的履約時間表:從2021年起,中國將淘汰《關於汞的水俁公約》要求的含汞電池、螢光燈產品的生產和使用;VCM(氯乙烯,會產生含汞廢水)生產行業實現單位產品的使用量在2021年降低50%(2010年的基礎上);到2032年,要關停所有原生汞礦的開採;針對燃煤電場的排放源,到2020年完成排放編制,明確重點管控來源,確定減排目標和措施。
餘立風介紹,為了履行公約,環保部已會同相關部門修訂了多項涉汞排放標準,評估了目前十個主要的涉汞行業的狀況,啟動了戰略行動計劃編制工作。下一步將以控源、減量、發展替代技術共同推進用汞行業的減量化,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含汞廢物以及汙染場地的管理工作。
《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是近十年來環境與健康領域內訂立的一項新的全球性公約,以促使政府採取具體措施控制人為汞汙染。
汞俗稱水銀,是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大量應用於各種產品和工藝中。汞及其化合物的產生、使用和排放會造成環境汙染,嚴重時引起人類和哺乳類動物神經、免疫、生殖系統的機能紊亂,尤其對胎兒和孕婦有較大影響。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汞排放量高達8900噸。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汞生產國和排放國,為防治環境汞汙染,目前已將汞列為重點管控的重金屬之一。實際上,「十二五」初期就已將汞列入了5種優先管控的重金屬之一,提出開展大氣汞排放汙染防治。
2013年10月,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組織下,通過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我國作為首批籤約國籤署了公約。2016年4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批准2013年10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在熊本籤署的《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消息,目前為止,該公約共有128個籤約方。
延伸閱讀:
2021年起我國將不再使用螢光燈和含汞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