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科學家正在夜以繼日地進行技術攻關,有望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對付新冠病毒的武器。
陳微院士
1、武器之一—疫苗
據上海華山醫院感科主張文宏介紹稱,中國目前有兩個疫苗研發進度走得比較靠前。一個是中生集團研發的滅活疫苗,已經進入二期臨床研究,之後馬上要進入三期。另一個是抗疫女英雄陳薇教授團隊研發的載體疫苗,處在一期臨床研究階段,還沒有完全進入二期研究。中國目前有六條研究線路齊頭並進通向「羅馬」。
「但是今天上午我看到美國也有一個重組基因疫苗開始進入二期研發了,大家都是你追我趕的。」張文宏稱,但是不管世界上哪個國家先研發出疫苗,對世界抗疫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謝曉亮院士
2、武器之二—優質中和抗體
身為「四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近日受未來論壇之邀在《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介紹了團隊相關科研進展。
人們熟知酸鹼中和,而中和抗體的作用是當病毒入侵人體時,牢牢結合病毒並改變其功能。包括謝曉亮團隊在內,中外多個科研團隊都在謀求快速找到並製備高純度中和抗體,以其作為藥物來代替血漿。近期,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團隊公布了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實驗結果,並表示「中和抗體可能成為有效替代物」。
「我們可以快速精準地篩選出大量優質的中和抗體。」謝曉亮透露,正在籌劃後續動物實驗,之後還將進行臨床實驗。而這些中和抗體至少有三重應用意義。
其一,可以用於新冠肺炎中和抗體治療,「更安全且針對性強」。其二,可以用於短期預防,「有效期約為三周,經改造可能延長至三個月」。其三,這種方法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疫情做好了技術準備。
不過,包括北京生命科學院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在內的科學家們指出,中和抗體等大分子藥物與小分子藥物相比,固然有給藥次數少、安全性高等優勢,但其自身也面臨挑戰,特別是可能出現抗體依賴的病毒感染增強效應(ADE)。
我想科學家的樂觀有他們的科學依據,如果疫情十月份再度來襲,我們已有足夠的武器來對付它了,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不受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