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四大怪狀之謎:南極臭氧空洞

2020-12-05 百家號

南極臭氧空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科學家們發現在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出現了一個大洞

就是臭氧層空洞

那麼臭氧層空洞是如何產生的又會有什麼危害

臭氧層空洞形成的原因

極地是極地環流,在極地冷空氣是下沉的。形成一個環流。平流層是從低緯流向極地,對流層是從極地流向低緯地區。而臭氧是在對流層。臭氧是由於氧氣的電離作用形成的,而電離最頻繁的是在中高緯地區,這裡大氣不穩定度最高。所以中高緯的臭氧到達極地的很少。久而久之會形成臭氧空洞。

它的危害無疑是巨大的,簡單地說,形成臭氧層空洞的地方,無人可以居住,如果放到全球,將會是滅絕人類的災難

儘管這個空洞在媽媽媽媽變小,但仍在今年4月,其臭氧層空洞大小仍與北美洲相當,人們一直認為臭氧層的減少是工業汙染和人類不注意保護壞境的結果

然而在南極洲500萬平方公裡的大陸上,人跡罕至,哪裡來的汙染呢

相關焦點

  • 南極臭氧空洞又變大了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
  • 南極臭氧空洞達到「年度最大範圍」!穿過空洞的紫外線,細思極恐
    《今日印度》:科學家稱,南極臭氧空洞達到「年度最大範圍」,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聯合國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什麼是臭氧空洞?臭氧由太陽輻射使氧分子分解後,一個氧原子和另一個氧分子結合而成,通常生成於日照強烈的赤道上空。大氣層中的臭氧總量計約33億噸,但在整個大氣層中所佔比重極小——如果將之平鋪在地表,將不過3mm的厚度——只有一粒綠豆的高度。
  • 南極臭氧空洞已達到其最大範圍
    圖片來源:世界氣象組織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2020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該空洞現在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裡,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水平,並遍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
  • 雙語閱讀|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形狀「異乎尋常」
    科學家稱,南極上空每年出現的臭氧空洞將是30年來最小的。,9月初春季暖流比往年提早到來,臭氧空洞達到1100萬平方公裡。In 2002, the polar vortex split in two, creating two separate ozone holes over the continent.2002年,極地渦旋分裂成兩個,在南極大陸上空形成兩個獨立的臭氧空洞。
  • 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2300萬平方公裡
    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2300萬平方公裡時間:2020-10-07 17: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2300萬平方公裡 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圖片來源:世界氣象組織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2020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該空洞現在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裡,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水平,並遍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
  • 警告:南極臭氧空洞達到「年度最大範圍」!那些穿過空洞的紫外線,細思極恐……
    據《今日印度》10月6日報導,監測臭氧層的科學家警告稱,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已經達到「年度最大範圍」,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2020年的臭氧層空洞與2018年的臭氧空洞相似,那也是一個相當大的空洞……」到底什麼是臭氧空洞?為什麼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會如此嚴重?臭氧空洞對人體是否有害呢?下面就為大家一一解答。什麼是臭氧空洞?
  • 北極上空首次出現臭氧空洞 與南極相似(圖)
    根據美國宇航局出示的圖片顯示,北極上空的臭氧含量已經達到史上最少。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於10月2日發表的報告說,他們對今年春天觀測到的北極上空臭氧減少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最終確認這次北極臭氧減少幅度打破了觀測記錄,首次出現了類似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
  •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南極每年都會形成空洞 北極卻很罕見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南極每年都會形成空洞 北極卻很罕見 2020-04-15 09:53:51 來源:參考消息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美媒稱,科學家日前發現,北極上空出現面積相當於三個格陵蘭島的臭氧層空洞,可能是有記錄以來北極上空最大的一個。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2020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該空洞現在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裡,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水平,並遍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在南半球春季,即8月至10月,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規模增加,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通常達到最大規模。當南半球春季後期大氣平流層的溫度升高時,臭氧消耗減慢,極地渦流減弱並最終破裂。到12月底,臭氧水平恢復正常。(人民日報)
  • 地球南極重現巨型臭氧空洞?其實它就是個酒窩
    ,說南極上空重新出現了一個臭氧空洞,並且這個洞比以往任何年份更大更深。疑惑的是我們許多年來彌補臭氧空洞的措施為什麼一點效果也沒有?同樣地,臭氧空洞並非窗戶玻璃上透風的洞,它只是大氣層一處臭氧相對稀薄的區域,一處「凹陷」,就像女孩兒微笑時臉上出現的酒窩。
  • 南極八大未解之謎:熱水湖之謎 飛碟出沒之迷
    由於南極過於偏遠,而且因為它地理位置和環境的獨特性,一般人對它並不是很了解,所以發生在南極的神秘事件很少被人所知的,接下來要說的這幾件事,是南極著名的未解之謎,至今都無法解釋的現象!
  • 美國航天局:南極臭氧空洞正在癒合 氯含量下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日前發布消息稱,一項基於NASA衛星測量數據的研究顯示,過去幾年來,南極臭氧空洞內的氯氣含量緩慢下降,而該地區臭氧消耗量比2005年減少約20%。這是科學家獲得的第一個臭氧空洞正在癒合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她們首次精確測量臭氧空洞裡的氯含量,發現大氣中的氯含量正在下降,而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也在減少。儘管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臭氧層完全恢復正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在NASA公布的記錄的自1979年的南極臭氧空洞數據來看,近年來雖略有波動,但臭氧空洞面積正在逐漸收縮,臭氧含量逐漸增加。
  • 科學家警告: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
    臭氧空洞的面積約為890萬平方英裡,是過去15年來最大的臭氧空洞之一。當太陽在冬天的黑暗之後從南極升起時,它的能量在漩渦中釋放出氯原子和溴原子——這些原子迅速破壞臭氧分子,導致空洞的形成。「2020年的臭氧空洞與2018年的很相似,2018年的臭氧空洞也相當大,而且絕對是過去15年左右臭氧空洞的上半部分。」
  • 南極上空出現近年來最大臭氧空洞 相當於三個澳大利亞
    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言人努利斯10月6日表示,氣象學家在南極上空發現近年來最大的臭氧空洞。1984年,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洞。空氣中的臭氧減少,那麼照射到地面的太陽光紫外線將增強,過強的紫外線對生物細胞具有很強的殺傷作用。將會對生物圈中的生態系統和各種生物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 南極臭氧空洞面積深度創紀錄 海洋「死亡區」達200個
    科學家發現,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和深度都創下了歷史紀錄,完全修復需要60年時間。而海洋由於遭受汙染也出現了200個「死亡地帶」。***臭氧空洞面積大於北美洲據英國《衛報》10月20日報導,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日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今年南極臭氧損耗嚴重。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她們首次精確測量臭氧空洞裡的氯含量,發現大氣中的氯含量正在下降,而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也在減少。儘管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臭氧層完全恢復正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在NASA公布的記錄的自1979年的南極臭氧空洞數據來看,近年來雖略有波動,但臭氧空洞面積正在逐漸收縮,臭氧含量逐漸增加。
  • 2020年南極臭氧洞「是近年來最大和最深的空洞之一」
    歐洲航天局近日在一份聲明中稱,今年以來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為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據悉,今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該空洞現在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裡,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水平,並遍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