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隻鯊魚的具體「身份」是什麼,它又是因何「擱淺」在膠州灣白泥地公園附近的灘涂上?對此,記者輾轉聯繫到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以及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戴小傑教授和世界自然保護同盟鯊魚專家組委員、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的王亞民博士,經過專家們網上「遠程」辨認,一致認為這隻鯊魚的身份是——鯖鯊。
「鯊魚主要在熱帶亞熱帶分布比較多,這個季節有的隨海流來到,這個鯊魚的體型流線型,一般生活在海洋的中上層水域,快速移動,是兇猛性魚類。」戴小傑教授說,經過圖片辨認,這隻鯊魚的腮孔受到傷害,可能是受到丟棄的漁網,或者船槳碰撞有關,但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浩瀚的海洋裡,被稱為「海中霸王」的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鯊魚的種類很多,世界海洋中至少有350多種。大部分鯊魚對人類有利而無害,鯊魚的確有吃人的惡名,但並非所有的鯊魚都吃人,只有30多種鯊魚會無緣無故地襲擊人類和船隻。
中國海區主要位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所以分布較廣,適應力較強的真鯊科和貓鯊科在我國各大海域裡都處於優勢地位。「黃海海區記錄了軟骨魚類24科49種。鯊類中以真鯊科種類最多,佔24%,皺唇鯊佔14%,角鯊科次之,為10%。」王亞民博士說,黃海海域其實一直有鯊魚的存在,只是他們生活在深水,很少有人能看到,鯊魚不存在擱淺一說,他們應該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或者受傷才會到岸上。
記者了解到,國內目前已經把姥鯊、鯨鯊、噬人鯊3種鯊魚核准為國家保護動物。
資料圖,新華社
中國目前有捕獲記錄的146種鯊類中,15種產量最高的依次為姥鯊、條紋斑竹鯊、白斑星鯊、灰星鯊、尖頭斜齒鯊、短鰭直齒鯊、長吻基齒鯊、黑鰭基齒鯊、恆河真鯊、小眼真鯊、側條真鯊、闊口真鯊、黑印真鯊、沙拉真鯊、路氏雙髻鯊等。有23種是常見種,依次為扁頭哈那鯊、沙錐齒鯊、灰鯖鯊、噬人鯊、日本鬚鯊、豹紋鯊、鯨鯊、陰影絨毛鯊、斑點皺唇鯊、居氏鼬鯊、小孔沙條鯊、短頜沙條鯊、大孔沙條鯊、短鰭斜齒鯊、白邊真鯊、烏刺真鯊、大青鯊、錘頭雙髻鯊、無溝雙髻鯊、丁氏雙髻鯊、白斑角鯊、長吻角鯊等;其餘109種為少見或偶見種類。
2007年,靈山島附近海域連續發現大型鯊魚的消息曾引起了一些魚類研究專家的關注。當時,世界自然保護同盟鯊魚專家組委員、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王亞民博士也趕到現場,了解鯊魚出現的原因。
有著多年研究鯊魚經驗的王教授了解到情況後,連聲說道:「這真是太神奇了,過去我國一些海域也發現過這種鯊魚,但是一次發現這麼多而且都是在同一地點發現實屬罕見。」王教授經過仔細了解並經過實地勘察後分析說,這一海域發現了如此多的鯊魚,說明這裡出現了鯊魚群。他分析認為,靈山島前海出現金錢鯊群的主要原因是金錢鯊是一種洄遊動物,每年春天從臺灣海峽一帶向北遠遊覓食,大約在 10月左右可到達遼寧沿海,然後再遊回臺灣海峽,這些金錢鯊剛從臺灣海峽遊到膠州灣,就被漁民捕獲到了。之所以出現在同一位置,可能是這一海域環境適合鯊魚在此停留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