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4日 23:59 來源:
來源:中國教師報
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
——《淺水窪裡的小魚》課堂教學實錄
一、視頻播放,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我們都知道:森林是小鳥的家,鳥兒在藍天上自由地飛翔,歌唱;大海是小魚的家,小魚在蔚藍色的大海中快活地遊來遊去。今天,劉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小魚在大海中生活的錄像片斷。
【導入課題,讓學生觀看一段小魚在大海中生活的錄像片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習本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 】內文字系作者自評,下同,編者注。)
師:看到這美麗的畫面你想說些什麼?
生:這些小魚的身上有五彩的斑點,它們很美。如果我能像小魚一樣在水裡自由自在地生活,那該多好啊!
師:這個小朋友用了「五彩的斑點」。這個詞語用得好不好?我們一塊兒說一遍。
【隨機點撥,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
師:看到這些畫面,你還想說什麼?
生:我感覺小魚在大海裡生活得非常舒服,非常地幸福。
生:我覺得小魚在大海裡生活得非常快活。
【看畫面,談感受,又一次為學習課文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二、激情描述,導入新知
師:小魚在大海裡快樂、幸福地生活著。可是,有一天,大海漲潮了,小魚伴隨著潮水一起湧上了岸灘。不久,潮水退去了,有許多小魚卻留在了沙灘上的淺水窪裡,再也回不了大海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28課——《淺水窪裡的小魚》。下面,請小朋友抬起手,跟我一同寫課題。
【激情描述,渲染氣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你知道什麼是淺水窪嗎?可以藉助大屏幕中的圖片來說說看。
生:淺水窪就是小水坑。
師:來!看大屏幕上的淺水窪,再聯繫一下生活實際,想一想淺水窪裡的水怎樣?
生:淺水窪裡的水很淺。
生:淺水窪裡的水還很少。
師:一個同學說淺,一個同學說少。誰能合成一句話,說一說淺水窪裡的水怎麼樣?
生:淺水窪裡的水又淺又少。
師:你真會動腦筋。他合成了一句話,用了一個詞語,誰聽出來了?一起告訴大家。
生:又淺又少。
【藉助圖片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認識「淺水窪」,理解到位,體現了低年級學生了解詞語意思的特點。】
師:淺水窪裡的水又淺又少,小魚就停留在這裡面。這兒究竟發生了什麼?讀一讀課文就會明白了。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略)
【教師讓學生按照「誰,在幹什麼?」的句式,說說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這既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也是一種句式訓練。】
四、領悟詞句,感情朗讀,情感升華
師:現在,我們學習課文,看看小男孩是怎麼做的。先看第一自然段,讀了這段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說感受:小魚很不快活,很慘,非常可憐,很難過……教師特別引導學生注意「可憐」這個詞。)
師:小朋友才讀了一遍課文,就有這麼多感受,你們很會讀書。
【讓學生讀第一自然段,說說初步感受,學生用不同的詞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說明學生讀懂了課文,並體會出語言中所含著的情感,體現了自讀自悟的教學效果。】
師:你們是從文中的哪些句子裡讀出這些感受的?(學生找文中的句子)很好!老師也找到了這幾個句子,誰來讀第一句話?
生:它們被困到水窪裡,回不了大海了。
師:假如你就是淺水窪裡的小魚,此時,你有什麼感受?現在的心情怎樣?
生:我很傷心。
師:你就傷心地給大家讀讀這句話。
生:小魚會孤獨、寂寞、著急。
師:那你就帶著著急的語氣給大家朗讀。
【在初步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進一步體會,並有意識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朗讀,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師:小朋友,讀讀第二句話,看看你又能讀懂什麼?
生:我覺得被困在水窪裡的小魚有很多。
師:被困在水窪裡的小魚很多。你是從哪個詞語讀出來的?
生:我從「幾百條」、「幾千條」讀出被困的小魚有很多。
師:你看,這位小朋友多會讀書啊!他能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讀懂句子,這可是個好方法。在後面的學習中,看誰會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讀書。好,誰能讀出多來?(生讀)
【在理解的基礎上點撥,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師:被困的小魚可真多,真可憐啊!下面的句子由老師來讀,你們認真聽,邊聽邊看句子有什麼變化?
(學生發現「水、吸乾、蒸乾、乾死」這個字變大變紅了)
師:把這四個詞語聯繫起來想一想,看看你能想到什麼?
生:這些小魚都會有生命危險。
生:如果水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死掉。
師:你真會聯想,掌聲鼓勵。
師:誰能這樣說:淺水窪裡的水本來就……要是……
生:淺水窪裡的水本來就又淺又少,要是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活活地乾死。
【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想像小魚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教師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這有利於發展語言,培養語文能力。】
師:此時,淺水窪裡的小魚,可能會怎樣呢?
生:這些小魚都會在淺水窪裡不停地掙扎。
師:大家想像一下,它們可能會怎麼掙扎呢?(學生想像出各種掙扎的情景)
師:你看,小魚多可憐呀!假如小魚會說話的話,它可能會說什麼呢?
生:……(略)
【進一步啟發想像小魚的困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與作者產生共鳴。】
師:小朋友體會得很好。現在,我們把這幾個句子合起來讀一讀,再體會一下小魚的可憐,處境的危險。(學生體會讀;個別配樂朗讀)
師: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淺水窪裡的小魚,請問:你最大的心願是什麼?
生:……(略)
【走進角色,設身處地地體會小魚的心情,達到了與文本對話的效果。】
師:這條小魚想活,那條小魚想活,所有的小魚都想活。一個小男孩明白了小魚的心願,大家來讀一讀這段話。(學生讀句子)
師:誰能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小男孩在幹什麼?
生:小男孩在撿魚、扔魚。
師:扔到哪裡去了?把句子連起來說。
生:小男孩撿魚、扔魚,把魚扔回了大海裡。
師:一個多麼有愛心的小男孩啊!你想當一當這個小男孩嗎?請小朋友們起立,大家都來當這個小男孩。請問小朋友,你們現在是誰?(生:小男孩)
五、創設情景,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教師先描述小男孩撿魚的過程,學生根據描述做表演動作,然後,教師即興採訪。
師:小男孩,你怎麼走得這麼慢呀?
生1:我在找魚。
師:你走這麼慢幹嗎?走快點兒不行嗎?
生1:不行!我得仔細找魚,走快了就漏掉小魚了。
師:小男孩,不停地撿魚、扔魚,多累呀!你怎麼不休息呀?
生1:我想多撿幾條小魚。
師:小男孩,成百上千條小魚,你能撿得過來嗎?
生2:撿不過來。
師:你明明知道撿不過來,怎麼還不停地撿呢?
生2:我要竭盡全力地去救它們,救一條,是一條。
師:你真是個富有愛心的小男孩,你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樣可愛。
師:小男孩,不就是幾條小魚嗎?死了就死了唄!有什麼大不了?
生3:小魚要是活不了,小魚的家人,還有朋友都會很傷心的。
生4:別看小魚小,它也是一條小生命。
生5:不管小還是大,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保護小魚。
師:真了不起,這幾個小朋友能體會到一條小魚就是一條寶貴的生命。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們。
【教師創設了一個與文本對話的情境,先是讓學生做撿魚、扔魚的動作,然後教師隨機「採訪」。學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又體會到了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教學方法巧妙自然,獨具特色。】
師:小魚雖小,但它也是一條鮮活的小生命啊!我聽出來了,你們非常在乎小魚。你說,還有誰在乎小魚?
生:小男孩在乎,小魚也在乎。
師:你在乎,我在乎,他在乎,大家都在乎……都在乎小魚的什麼呀?
生:我們在乎小魚是一條生命。
生:我們在乎小魚它能活著。
師:正因為小男孩在乎小魚,所以,小男孩不停地撿魚、扔魚,來救小魚。一起讀這段話。(生自讀)
師:讀了這段話,你們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在乎?」「『叨念』是什麼意思?」,教師組織其他同學幫助解答。)
師:在這段話中,老師也有個不明白的問題,「……」表示什麼意思?
生:這個省略號表示有許多小魚。
【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理解省略號,「叨念」等,效果很好。這是在讓學生自主發現,自我探究。學生所得到的不僅是「答案」,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方式。】
六、出示句子填空,訓練學生的理解、表達
師:小男孩非常在乎小魚。現在,我們就來開動腦筋,看看下面的填空該怎樣說?
(出示句子: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所有的小魚_______________。)
生: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所有的小魚都在乎。
師:再看這個句子,有難度了,想一想該怎樣說?
(出示句子:這條_________,這條也_________!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所有的小魚_________。)
生:這條想回大海,這一條也想回大海!還有這一條……所有的小魚都想回大海。
生:這條想活,這一條也想活!還有這一條……所有的小魚都想活。
師:有個地方我知道大家理解得非常好,說這條小魚是個小生命!誰能放到句子中去說說?
生:這條是個小生命,這條也是小生命!還有這一條……所有小魚都是小生命。
【又一次進行語言訓練。這種有意識的語言訓練,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與語言。】
師:正是小男孩不停地撿魚,扔魚,才使成百上千的小魚回到了大海媽媽的懷抱。瞧!小魚們在大海中遊得多麼快活,生活得多麼幸福!(播放視頻資料)小朋友,無論鳥蟲魚獸,還是花草樹木,地球媽媽都賦予它們寶貴的生命。讓我們珍愛每一個小生命,伸出溫暖的雙手去保護它們。
師:最後,老師布置一個小練習:想像一下,當小魚們回到大海,見到它們的爸爸、媽媽,可能會說些什麼?下節課我們再一起交流。
出示句子:
小魚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媽媽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練習設計是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的適當拓展,可以啟發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而且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
劉秀雲,大專學歷,中學高級教師。自1980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潛心研究語文教學工作,多次在省、市進行教學觀摩活動,曾先後兩次參加全國教學比賽,均獲佳績。榮獲「濟南市優秀教師、百佳教師」、「濟南市青年科技獎及拔尖人才獎」、「山東省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
眾說紛紜
這節課的四個亮點
劉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學習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始終貫穿著真摯的情感。在預設的情景中,學生輕鬆愉快地識字、寫字、組詞、寫話。這既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又符合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精神。
這節課有這樣一些亮點:1. 通過視頻,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以景入情,為下文體會小魚的悲慘命運作了鋪墊。2. 演示淺水窪的將來,讓學生預見小魚的命運,激起學生的同情心,讓學生經歷情感體驗。3. 扮演角色進入情景,培養學生的愛心,體驗幫助別人的幸福感,收穫快樂。4. 結尾精巧的寫話練習,為下節課的生成打下良好基礎。可以預見,劉老師的下堂課一定又會出現小手林立的開放局面。(山東省鄆城縣水堡鄉中學 石東生)
傳統中有創新的好課
低年級閱讀教學要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淺水窪裡的小魚》這堂課注意了這四個方面的訓練。從開課讓學生看視頻後的說話訓練到課堂結束時的寫話訓練,教師不忘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成功的範例。更可貴的是教師在傳統教學中有了創新:注重學生體驗,啟發學生想像。讓學生想像小魚在淺水窪裡掙扎的樣子,以及他們會說些什麼,以激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能尊重學生的個體,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生的偉大,從而更加熱愛生活,關愛身邊的事物。
(江西省永豐恩江鎮中心小學 劉大玲)
兩點商榷 一點質疑
一、教師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和重點字詞反覆誦讀、體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同時,我覺得有兩個字也有類似作用,一是「困」字,可以從字的字形,來體會被「困」在小水窪中的小魚是多麼無奈;二是「蒸」字,可以從字的象形、本意,解釋給孩子們聽,既可以記住這個字,又能充分理解小魚被「蒸」死的殘酷。
二、從本篇實錄來看,通讀課文只有一遍,就是在課的開始部分。是否能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帶著對小魚的「在乎」,再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
三、從實錄中可以看到,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課文。可是,40分鐘的課,一氣呵成,二年級學生是否能承受如此大的信息量,而且整節課竟然一點小小的「意外」都不曾發生。平時,我們的課總是或多或少地會出現一點小「刺激」,這節課是否因太過順利而有假的感覺。
(湖北省宜昌市李家湖小學 廖忠鈺)
淺易的方法,深刻的思想
本課教學設計簡潔實在,比較適合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主要優點是:
一、語言樸實,感人。教師的語言毫無造作、雕飾之感,如「你真是個富有愛心的小男孩,你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樣可愛」,這樣的語言,既讓人感到親切,受到鼓舞,又讓學生聽了以後無形中會受到心靈的感染。
二、教學方法簡單,但是蘊含的理念卻很深刻。本節課,設計上沒有譁眾取寵的方法,也沒有過多地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可是許多環節卻包含著較為深刻的思想,如在品析詞句中滲透思想教育,在揣摩情感中讓學生體會到人文關懷,等等。
當然,從來都沒有完美的課堂,這節課在一些方面也存在著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教師牽引的痕跡還嫌過於明顯,整節課給人的感覺是教師在指導著學生一段一段來學。教師提出的問題過於繁瑣,如果能設計成模塊學習,或者提出幾個關鍵問題讓學生探討,可能給學生的空間會更大些。此外,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也稍嫌不足。
(河南省靈寶市第二小學 張曉飛)
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效統一
劉秀雲老師執教的《淺水窪裡的小魚》一課,既扎紮實實,又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特別是在處理好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係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以學習借鑑的經驗和方法。
一、關注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上大做文章。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既是低年級,乃至整個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又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和途徑。劉老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引導學生理解「淺水窪、叨念、在乎」等詞語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裡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都會幹死。」等句子,從中理解詞句的意思,在朗讀中體會其內在的情感,教學效果紮實、有效,既達到了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又自然滲透,有意暗示了一種閱讀的方法和途徑。
二、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這種語言訓練中提升發展。
課文是一種憑藉,學習課文,讀懂課文,既是目的,又是一種手段。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時候,首先使其讀懂,理解課文的內容、內涵等,這是一篇課文教學的首要目的。在此基礎上,再藉助課文內容,藉助學生的認識,不失時機地進行有意識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促進其不斷發展。
在本課的教學中,劉老師設計了「誰,在幹什麼?」這種句式,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大體內容,既可以看作是初步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看作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再如,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式進行填空練習:這條_________,這條也_________!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所有的小魚_________。學生藉助這一練習形式,開動思維,展開想像。有的說:「這條想回大海!這一條也想回大海……」有的說:「這條想活,這一條也想活……」還有的說:「這條是個小生命,這條也是小生命……」這樣的設計和教學,既達到了對課文內涵、情感的理解、體會,與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產生共鳴,又在此基礎上,啟發思維想像,發展了語言。學生由此「一舉多得」。這是有效的語文學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語文學習。
三、創設與文本對話的情境,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體會課文內涵與情感。
閱讀的過程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怎樣「對話」?劉老師採用了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例如:她在引導學生理解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裡,想像小魚的可憐、求救的情境;體驗小男孩撿魚、扔魚的動作,以及老師有意識的「採訪」,引導學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等等。這些都非常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課文作者描繪的情境,在這種切身體驗、感悟中,學生真正揣摩到了課文的內涵,體會到了文中真摯的情感。
另外,劉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巧妙導入,層層推進,激情激趣,教學過程中的隨機點撥、引導和課後的有益拓展等,都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責編: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