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兒街參考 林默
1在南極洲冰封的海面之下,海洋生命歷經數千年的歲月變遷,物種紛繁多樣。
海葵看起來或許很像植物,其實卻是不折不扣的動物。它們四處伸展觸手,捕食水流中漂浮的可食物質。
然而紮根海底的它們也是其他捕食者眼中的佳餚,比如水母。
當一種直徑大約一米的遠洋水母降至海底,準備吞食弱小的海葵,會上演怎樣一幕?
水母察覺到了獵物,但是水母捕獵不成,卻被海葵反殺,海葵們捕獲了一隻大怪物。
一分多鐘的鏡頭,呈現出鬼畜般的廝殺,震驚了我和彈幕後面的各位。
這段視頻來自BBC高分自然類紀錄片《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豆瓣9.7分的封神之作,我偶爾刷到過一次,感覺就是「太牛叉了」。
第二天會再打開嗎?
哦!風犬少年和鎏金歲月,似乎更需要我一點。
我是很少能自驅完整地看完一部國外的紀錄片的,甚至連打開一部都有些心理障礙,雖然我知道,看紀錄片對我好,但是我也知道早睡對我好。
7集的《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我是在一個大叔翻錄的視頻推動下看完的。
比如上面那一段水母獵殺海葵的,只見他站在電視邊,晃動著雙手特別嗨地說:「這段鬼畜的鏡頭我女兒也是反覆看了很多遍。」
緊接著,他就在這個鬼畜視頻前開始一本正經地科普起來:水母被海葵吃掉的場景裡有個隱藏的梗——海葵和水母是同一大類的動物……你如果把它們反過來,海葵和水母像極了彼此……
鏡頭來到了南美大陸,亞馬孫河流域一些河岸特別熱鬧,緋紅金剛鸚鵡飛過100公裡,只為到此一遊。
這裡的泥土含有大量的珍貴礦物質,比周圍森林中要豐富40倍。超過12種鸚鵡忙著搶佔地盤。它們嚴守規則,先後享用。
漿果和堅果給鸚鵡們提供了食物來源,但卻因為遠離大海,缺乏鹽分攝取,幼鳥的大腦和骨骼得不到良好的發育。鸚鵡父母們必須找到解決辦法——尋找可取食的泥土。
在感慨自然界的繁育,也如同現代人類的社會一樣,充滿艱辛和繁複之外,也疑惑:鸚鵡為什麼要吃土?缺少鹽分喝點海水它不鹹嗎?
畢竟,我們也都是雙十一剁完手之後才要吃土的。
那個站在電視邊上的人又笑著說了:「因為土是好東西,沒事兒都得吃點土。」
他解釋,在鸚鵡吃的食物裡多少含有微量毒素。吃土可以幫助它們排毒。另外野外的泥土含有多種礦物質,吃土還能補充礦物質。
這個為畫面「捧哏」解說大叔,是一個微博科普大咖,叫「瘦駝」。
他就著播放的內容侃侃而談的樣子,像極了在看當年收集的那些電影導演解說版DVD裡的場景。
2《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講述的是七大洲上鮮為人知的動物故事。
七集的紀錄片,瘦駝錄了20多個番外解說的版本。
切入點也是特立獨行,在澳洲篇裡不無遺憾的說片子沒有提到袋熊立方體的便便,表示當科學家當動物學家必備技能是會「撿屎」......亞洲篇裡擔心跟自己一樣塌鼻梁的川金絲猴下雨時候鼻孔會不會嗆水等等。
去年《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上映後,他跟朋友聊天才意識到,很多人是看不懂或者看不進去自然紀錄片的。
就像解讀經典或者體育比賽轉播,瘦駝認為,看自然紀錄片其實也需要一個解說。「你可以在觀看正片之前看,或者看完了之後聽聽我嘮叨。希望能讓更多人愛上這些優秀的紀錄片。」
騰訊視頻曾公布一組數據顯示,紀錄片頻道28歲以下的用戶佔比已經達到70%,90後、00後已經成為紀錄片的主力受眾。
這個時代也給所有想要吸取知識的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為了滿足科普、教育的衍生需求,視頻網站在本土化方面,開始為紀錄片定製中文配音,製作精簡迷你版。更有像瘦駝一樣的「紀錄片推薦官」,嘗試紀錄片陪看解說模式。
3學生物的王冬是個身高188cm的山東大漢,在現實世界裡,最多不過是個大個子的生物老師。然而,化名「瘦駝」現身網絡世界,他就成了自帶幽默屬性的科普「網紅」。
十年前,瘦駝註冊了微博,自此幾乎每天,他都要被@成百上千次,被問各種問題:新鮮的牛肉有可能會「跳動」嗎?人在真空中會爆炸嗎?大水母怎麼打不過小海葵?為啥感覺嫦娥五號軌道器寬視場相機拍攝的組合體分畫面清晰度還沒有美國人上世紀高?……
瘦駝也不嫌麻煩,翻到牌子的問題都會認真解答。他從這些問題裡看到了多年前渴求的自己。
早在上學時,瘦駝便是個真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經常問得老師無從作答。彼時沒有網絡,他便從能接觸到的攝影、軍事、航空類雜誌上汲取知識。
1997年第一次觸網,為他打開了知識新世界大門。大學期間,科普迷聚集的BBS和國內引進美國科學讀物,讓他對於科普有了新的認知——不是高高在上,可以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同時也萌生了一種本能的表達和傾訴欲望。
因此,畢業後去濱州醫學院當老師的他開始寫博客,開始主要是科技新聞評論或是國外科研的翻譯。
2008年4月,科學松鼠會成立,網站以群體博客的方式發布大量的科學短文,逐漸成為民間最有影響力的科普團體,瘦駝便是主力之一。
2010年11月,果殼上線網頁版時,瘦駝還是一名生物老師,科普寫作排在家常便飯與柴米油鹽之後。兒子的出生讓他開始焦慮「一眼能望到40年以後」的生活,於是下狠心放棄了當時的鐵飯碗,正式成為「瘦駝」全職做起了科普。
十年過去了,如今的他是微博十大科普大V,粉絲數量超過610萬。說是「網紅」,不過是愛說,敢說,不拒絕各種跨界出鏡進行科學普及。
這背後其實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對科學的熱愛和堅持。
首先,瘦駝有個科學「明星夢」。
娛樂圈有明星,科學圈為什麼沒有?瘦駝覺得,我國很多人有潛質成為科學傳播界的明星,每個人也都潛在地會成為一個科普作家。只要你說得足夠好,總有可能讓大家聽到。
其次,冷靜科學分析時下的熱點話題和事件,瘦駝懂得貼合大眾的科普剛需。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瘦駝寫了《如何在踩踏事故中倖存以及如何避免踩踏事故發生》,從擠壓受力面,致死原因等方面,告訴公眾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2016年1月9日,《星球大戰》第七部《原力覺醒》熱映。有人問,「裡面的X翼戰機太帥了啊啊啊,現實生活中能不能造出這樣的X翼戰機啊?」三個小時後,瘦駝以「確實,X翼戰機是星戰系列裡最帥的一件機器……而且現實世界中早有人造過X翼戰機。」開啟了一篇科普長文。
2017年6月27日中午,一班由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出港的航班,在登機時一名老年乘客往發動機扔了一把硬幣,導致航班延誤,所有乘客下飛機,重新檢查飛機。當天,瘦駝就《撒幣進發動機要賠多少錢》細細盤算了下。
#瘦駝聊航空#這個微博上頻繁出現的標籤,連接的是他持續跟進航空領域各種細枝末節。這個月,他還與火箭氣動總體設計師陳亮在直播間對話,深度解析長徵八號是怎樣煉成的。
再者,好的科普人除了愛鑽研,還得能廣納博引、深入淺出,將深奧化為通俗易懂。
美劇《生活大爆炸》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劇中的科學家不是工具人而富有個性。做科普亦然,本就懵懂的未知,能加工成大家喜歡的東西很是考驗作者能力。
不管寫作的某個科學命題多麼艱深、尖端、難以理解,瘦駝都會在文章當中架一個橋,這個橋是跟大家的日常生活、日常體驗聯繫在一起的。如此才能將深奧化為通俗易懂,讀者能覺得「噢,我也是這樣的」,才會接著往下了解。
在合作的科學綜藝裡,為了迎合一些觀眾對綜藝節目的欣賞喜好,瘦駝在文案的寫作上縮短理論時間增加一些靠近綜藝的元素。比如在2017年的《加油!向未來》裡,他及其團隊會準備很多資料甚至科學家的八卦,精簡後呈現在節目裡。
回到開頭的紀錄片,在給看官解答鸚鵡吃土為哪般時,從雛鳥攝取鹽分有助骨骼發育,講到人類是唯一靠出汗來降溫的生物,延伸到古代齊國「興鹽鐵之力」,如何靠鹽發展起來,以及古代鹽官是做什麼的,甚至發散到了我們止瀉藥蒙脫石散也是一種土,直言「土是好東西,吃土不是花錢多,土還是很必要的」。
最後,內功過硬需要更多的演武場。瘦駝從不拒絕新技術、新方式、新跨界。
微博、自媒體、直播平臺都成為科普媒介。作為一個器材黨,瘦駝會儘量地想辦法,比如用一些高速攝影、延時攝影、高清攝影、顯微攝影,以及直播,再到短視頻,追求把一些問題解釋得更清楚,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4近十年間,屠呦呦、劉慈欣、郝景芳以及一些科學界傑出人士逐漸成為被追捧對象,釋放出的是國人科學興趣重燃的信號,「長大要當科學家」也有可能重新登上小朋友的夢想清單。
但在全球範圍來看,國民的科學素養目前處於中等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科普最重要的是在大眾的注意力競爭中搶奪入口,否則所有工作都是無用功。
全世界的電視同行都在摸索兼顧科學與電視特性,且不犧牲掉任何一方的節目,因此,科學家與節目製作人必須尋找交集。
科學家接地氣之後,便為科普類的節目提供了更多的智囊團,他們越來越多出現在《加油!向未來》、《王牌諜中諜》、《最強大腦》等節目中。
《舌尖上的中國2》可能是美食紀錄片裡科學範兒拿捏得最好的,畢竟出現了諸如「豆花就是大豆蛋白質重新組合的凝膠」一些專業的解說詞。
在一幫果殼網科普達人的監督下,美食「口水」片瞬間不水了。瘦駝他們和陳曉卿私交一直不錯,直接吐槽成了家常便飯。雙方的敬業和重視促成了的深度合作,也成就一部專業的美食紀錄片。
但是,要提升科學素養,僅靠民間組織是不夠的,需要國家層面的介入。
十年間,國家對於科普的投入也有據可查。《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19)》顯示,2006—2017年,國家科普能力發展指數年平均增速為8.08%。科技部發布的2018年度全國科普統計顯示,2018年科普經費投入平穩增長,科普場館規模不斷擴大;科普專職人員隊伍結構優化,科普工作的內容和渠道更加多元化等,比如科普類網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均呈現大福增長。
5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
航空迷瘦駝不滿足在屏幕前靜靜地觀看,追到海南文昌發射基地,見證激動人心的一刻。一同見證的還有「陪你追嫦娥」新媒體直播合作夥伴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
此前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的「見證者」裡也看得到他們的身影。
一個多月之後的12月28日,瘦駝與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在「奮鬥的時代榜樣的力量」 2020年度盛典上相會。
因為他們都在堅持,把一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和時間做朋友,在正確的方向上,朝著目標,不斷積累和沉澱,終成最好的自己。
十年間,瘦駝的堅持讓自己成為科普達人,以一己之力影響著更多的人。
而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作為瀘州老窖五大單品之一,是「窖齡酒」品類的開創者、領導者。
2011年首次提出「窖齡酒」概念,窖齡即「釀酒窖池持續使用的年齡」,臻選瀘州老窖1915年至20世紀80年代間興建的老窖群釀酒,打造出一款極具性價比的產品。
從2018年起,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每年在全國各重點銷售城市區域,打造精英俱樂部之夜活動,邀請不同領域的嘉賓到現場分享,且在每年年尾的時候,都以「年度盛典」進行收官,今年是第三年舉辦盛典。
科技前行的路上需要堅守,科技前行的路上也唯有堅守,才能夠不斷突破。
2020年,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以「見證前行的每一步」的品牌精神,聚焦科技大事件,向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發射獻上祝賀,攜手央視為「奮鬥者」號深潛世界海洋最深處舉杯,直播「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升空,與國人共同見證中國科技的光輝時刻,傳遞出品牌的溫度、進取的力量。
與做好科普一樣不容易的是,如何講好白酒的品質故事。因為白酒的品質表達的話術也密布著專業生僻的詞藻,消費者難於理解。
2020年是窖齡酒品牌誕生的第十年,百年瀘州老窖窖齡研酒所是白酒品牌首個以科技為主題的IP活動。
在「窖齡研酒所」裡,以往停留於文字表述的白酒釀造過程變為了可視化語言。不間斷持續使用30年以上的釀酒老窖池、窖池中不斷繁衍進化的有益微生物菌群、酒體中富含的2000多種香味物質……
這些語言在「窖齡研酒所」中經過特殊處理變為可以看到的實體、可以聞到的氣味和可以品嘗的味道,消費者通過視覺、嗅覺和味覺的體驗,再配合趣味式的互動,白酒的品質就變得可感知、可視化。
的確,時間可以醞釀出美酒,也可以成就品格。釀好酒,時間才是最好的秘方。
接下來,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將第三次攜手羅振宇,成為《時間的朋友》,持續打造「知識跨年」和「年度盛典」IP,賦能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品牌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