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殭屍片的高峰,其實就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在香港(加上臺灣)出現的一批秉承「茅山傳統」的影片。 類型片按照生命力周期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是長期的,就像那些大的主流類型,比如喜劇片、犯罪片、恐怖片,它總是一直存在著,永遠有人在拍,或許也會遇到巔峰低谷的起伏,但一般來說,它不會突然消失。
一種是短期的,比如一些亞類型,或者特定國家的特定類型片,它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就像通心粉西部片,它的流行只有1960-1970年代那十多年;再比如像70年代美國的血腥砍殺恐怖片(Slasher),它們的出現、流行和衰落,都與特定的時代和環境分不開。 香港殭屍片,其實也是一樣,它是1980年代那個特定的條件下(產業活躍,以本土功夫喜劇為母,借鑑西洋吸血鬼及殭屍片),在香港興起來的(當然之前也有融合中西的《七金屍》之類,但零星),過了那個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今年麥浚龍有一部《殭屍》,但這是人為的復古和懷舊,它不是一個產業現象,也不太可能帶動殭屍片復興。
就好比昆汀·塔倫蒂諾拍一部《被解救的姜戈》,也不可能重振通心粉西部片。 一個類型的生命力長短,要看它自我翻新的能力,及與時代合拍的程度。殭屍片畢竟只是個類型亞種,可以歸為恐怖片的一類,它的程式和套路是有限的,玩盡了就沒人愛看了。 所以,與其說華語殭屍片衰落了,其實就是它被玩到盡了,它的時代過去了,它的生命完結了,這是非常自然的事。
很多人把中國殭屍片的衰落歸結到林正英的去世。但是其實在林正英在世的時候殭屍片已經是窮途末路,林正英在1992年拍攝的《鬼打鬼之黃金道士》香港票房僅128萬,票房上的慘敗,也預示這香港殭屍電影沒落。當時殭屍電影沒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種類型電影已經玩到頭了,其實香港殭屍電影的劇情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很難出新意,自然觀眾會厭倦,它的程式和套路是有限的,玩盡了就沒人愛看了。
而殭屍片能不能再度復興呢?大概率是不可能的,2013年麥浚龍執《殭屍》一度引起了內地觀眾的興趣,但是在現有的內地電影審查制度下,殭屍片基本上只能打打擦邊球,只能靠懷舊的噱頭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吳君如執導的《妖鈴鈴》很明顯有殭屍片的影子在,但是為了能在內地上映,結局觀眾閉著眼睛都能猜到,一部恐怖片變成了一部角色扮演的荒誕喜劇,最後還要來一場正能量,這樣的殭屍片是註定不能復興。而如果拋開內地市場,那麼中國殭屍片又能去哪裡找市場呢?畢竟現在已經不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