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有句名言,說:「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錘子,那麼你會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釘子。」
美國著名的投資家查理·芒格,根據馬克·吐溫的這句話,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拿錘子的人」。
——以上種種解釋和判斷,都有道理和可能性,但它們也有各自的局限。而做出解釋和判斷的人,卻都會對自己的結論深信不疑。
於是漸漸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思維,拿著一個生鏽的錘子,卻始終不願意替換掉它。
當你擁有某種專長的時候,你總是希望有機會使用它來解決問題。
人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都會從自身的知識結構中去尋求解決辦法,你如果只有「錘子」,那麼問題就是「一枚釘子」,用自身的「工具」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哪怕那個問題最開始時候並不是一枚「釘子」,你也會將其轉變!為什麼,因為你只有「錘子」啊,不轉變,就沒法解決。
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用手上的「錘子」去解決所有的問題,是因為你手上只有錘子,沒有其它的工具;我們因為手上有錘子,就誤認為滿世界都是釘子,其實這些可能都不是釘子。
電影教父裡有句名言:花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句話對任何時代、任何行業和領域都適用。但在現實中,所有的問題都有其複雜性,是不存在用一套方法、一套思維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所以,人們總是傾向於能用一套方法論來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可以說是人類一種單一視角看問題、本位主義思考的本能,這種本能會讓人們看不到事物的真相、看不清問題的實質。
能夠快速看清本質,會讓你距離目標越來越近。看清本質,不是讓大家去彎道超車,我們知道彎道超車是多麼危險和愚蠢的行為,看清本質只是為了我們能夠向看得到的終點穩步前進,少走一些彎路,少費一點時間。看清本質,探尋規律,找到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化繁為簡,抓主要矛盾抓關鍵要素。
人活著,要善於觀察,並努力做到過細觀察,這樣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01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想在藍天上飛翔的夢想,在飛機發明之前,無數人都嘗試過飛翔,但是都沒有成功,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人要想飛起來必須得有翅膀,這是因為那些會飛的動物基本都有翅膀,所有在很多人看來,會飛的本質就是「有翅膀」……
於是很多人就模仿翅膀的模樣,給自己裝上翅膀,然後冒著生命危險從高處往下跳,犧牲了很多人但從未成功。
直到有一天,有的人認真觀察,通過思考發現了「翱翔」的真相:會飛的原因根本不是有翅膀,而是因為利用翅膀去藉助氣流的壓力差!
飛翔的真相不是翅膀,而是壓力差!
發現這個真相後,人們成功發明了飛機,把飛機的機翼做成下面的形狀,就可以使通過機翼下方的流速低於上方的流速,從而產生了壓力差,因此就有了一個升力:
這就是飛翔的真相,人類花了數千年事件才看穿,才真正的飛了起來。
世界上真正的牛人,都有一眼看穿真相的能力。
02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廣場的傑佛遜紀念堂的牆體發生嚴重問題,危及了建築整體的安全,於是,政府花了一大筆錢試圖解決,但未能奏效,危險繼續存在並擴大。
政府就讓一批專家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專家們經過一番鑽研,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清洗牆壁的清潔劑對牆體有破壞作用,經常的清洗便導致了建築的危險潛在。
但紀念堂為何要這麼勤的清洗牆體呢?專家們不解,便詢問紀念堂管理部門。答覆是:建築頂部區經常積滿鳥糞,不清洗是不行的。
專家們又一層不解:同處於華盛頓廣場的林肯紀念堂等建築為何頂部沒有鳥糞,而偏偏只這傑佛遜紀念堂獨有?
追蹤觀察,發現頂部有大量的蜘蛛,吸引大批的燕子來此覓食,順便也將糞便留了下來。那麼,怎麼會出現大批的蜘蛛?
專家再仔細觀察,發現頂部繁衍一種蟲子。那麼,這些蟲子為何喜歡爬到紀念堂的頂部去?再觀察又發現,建築頂部開著一些窗子,陽光容易從窗口射入,這些小蟲子偏偏除了喜歡灰垢外,也喜歡陽光。
於是,他們聚集在建築頂部,並以極快的速度繁衍,形成了厚厚的蟲子層。由此,造成了以上一連串的情況。問題的癥結找到後,專家們便告訴紀念堂的負責人,把屋頂的窗戶全部關上。
從此,紀念堂不再清洗牆體,建築危機也就不復存在。這件事告訴我們,花了巨大資金不能解決牆體的危機,而關上窗戶只需舉手之勞,一個重大問題就輕而易舉解決了,這是善於觀察的結果。
03
只有善於觀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人只要善於觀察,才能對事物有清晰的了解,不會盲目地做些事情。
察言觀色可謂鬼谷子的遊說之術中最重要的方法了。鬼谷子認為在遊說過程中,不停地觀察對方,聽他在說什麼,潛臺詞是什麼,分辨其真實意圖又是什麼,如果遇到的是比較強的對手,就要敢於用「捭」的戰略,主動攻擊,以勢壓人;反之,則要採用「闔」的戰略,隱藏自己,以德服人。
馬援(前14年-49年),漢族,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人。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
建武三年(公元27年),隗囂不知道該投靠洛陽登基的劉秀,還是該依附於成都稱帝的公孫達,便派馬援作為使者,近距離進行觀察,看誰更有帝王之氣象。
馬援先到了成都,見到公孫達身穿耀眼的龍袍,高坐在金鑾寶殿上,兩旁武士林立,戒備森嚴,見到他這個老鄉不屑一顧,三言兩語就把馬援打發了。馬援還看到,公孫達到皇家祖廟,遲遲不動身,使文武大臣等得不堪忍受時,他的御駕才從皇宮出發。在盛大的皇家衛隊之前,由天子專用的繡著鸞鳥旗幟和一群騎士作前導,全城都被戒嚴,老百姓都被趕到大街上迎駕。
而在洛陽見到劉秀時,既看不到威武的武士,也看不到助陣的大臣,只見劉秀連龍袍都沒有穿,僅用布包頭,像接見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般,用微笑迎接了馬援。馬援見到劉秀,還故意問他,我從遠道而來,陛下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竟這樣隨意跟我見面?劉秀卻說,人和人見面,何必要有戒備呢?就這樣,馬援很容易地見到劉秀十幾次。每次談話都很輕鬆,並且無話不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第二年,馬援回到天水,軍閥們詢問他的觀感,馬援認為公孫述只是裝腔作勢,不能久留天下士,勸說隗囂道:「公孫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專意經營東方(劉秀)。」
正如馬援所料,幾年後,公孫策兵敗身死,劉秀卻復興了漢朝,史稱「光武中興」。
眾所周知,大畫家畢卡索有一個理髮師朋友,而這個理髮師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既沒有什麼顯赫的家世,也沒有什麼驚人的財富,更缺乏創作的藝術細胞,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但正是這樣一位普通人,卻獲得了大畫家的信任,並且跟著畢卡索出入上流社會。
雖然有傳言說,某個下雨天,他送給畢卡索一把傘,但他們顯然不是因為此事而成為好朋友。
事實上,作為一個理髮師,他每天都會接待各種各樣的人,加上自己工作中服務於人的特點,使得他懂得察言觀色,懂得去挖掘每一個人的心思,也見識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對每一種人可能都了如指掌。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比其他人更加知道如何同畢卡索交流,知道對方什麼時候在想些什麼,需要做些什麼。
從這個故事中也可以說明,觀察,尤其是觀察入微的重要性。因為,大凡人要善於觀察,必著眼於細微之處,從細微之處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
04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多的時候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要去等待,不能像工業流水線一樣要求速成。」反思我們今天所給與孩子們的教育:怕耽誤成長的課程安排、急需正確答案的語言暗示、全方位保護的戶外活動、沒有安全隱患的區域環境、甚至是安排合理的一日流程……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思考的是教什麼?怎麼教?卻忘記了為什麼而教?好似也印證了人們常說的,我們走的太快,甚至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正如「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句話,只有慢下來,我們才能夠用心的去觀察、聆聽、感受和思考,才有時間與精力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理念,反思我們的教育行為。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孩子們真正的需求、聽懂他們「特殊」的語言、理解他們特有的行為、走進他們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從觀察到分析到表達,堅持一段時間並儘量養成習慣,每天都「三省吾身」反思總結一下,在察言觀色能力以及其他社交領域,一定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