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德民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
1960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鑽採系,同年赴大慶油田,在大慶石油會戰中從事科技研究工作;
1961年獨立推導出地層測壓計算公式"松遼法";
1965年首次研製了用鋼絲起下的分層測試工藝;
1978年,他組織研究的"偏心配水工藝"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主持完成的"大慶油田高產穩產注水開發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世紀90年代,組織完成了"化學驅"三次採油技術攻關,推廣了聚合物驅油技術的應用。
21世紀,提出並組織開展了三元複合驅、泡沫複合驅、高濃度聚合物驅、用三次採油方法開發三類油層以及與化學驅配套的工藝技術等項研究工作。
2016年4月12日,國際編號為21023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二、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
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 ,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4日)是美國數學家、資訊理論的創始人。
1936年獲得密西根大學學士學位。
194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41年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
香農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為資訊理論和數字通信奠定了基礎。主要論文有:1938年的碩士論文《繼電器與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1948年的《通訊的數學原理》和1949年的《噪聲下的通信》。
三、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
(德語: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874年,普朗克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後改讀物理學專業。
1877年轉入柏林大學,曾聆聽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教授的講課,1879年獲得博士學位。
1930年至1937年任德國威廉皇家學會的會長,該學會後為紀念普朗克而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從博士論文開始,普朗克一直關注並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發表諸多論文。大約1894年起,開始研究黑體輻射問題,發現普朗克輻射定律,並在論證過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數h(後稱為普朗克常數,也是國際單位制千克的標準定義,成為此後微觀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極為重要的普適常量。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這一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由於這一發現,普朗克獲得了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874年的普朗克
1878年學生時代的普朗克
四、海蒂·拉瑪 ("漂亮得不像實力派"的女神)
海蒂·拉瑪(Hedy Lamarr,1914年11月9日—2000年1月19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美國影視女演員、發明家。
1931年,以《街上的錢》初登螢屏。
193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出演愛情影片《欲焰》,成為世界上首位全裸出鏡的演員 。
1937年,在路易斯·梅耶的引薦下進入好萊塢,改藝名為"海蒂·拉瑪"。
1938年,開始在米高梅公司擔任主角,並與羅伯特·泰勒合作主演愛情影片《Lady of the Tropics》。
1939年,與克拉克·蓋博合作喜劇影片《某同志》以及冒險影片《新興都市》等25部作品。
1941年,出演了羅伯特·倫納德執導的歌舞影片《齊格菲女郎》;同年,借鑑了音樂家喬治·安太爾同步演奏鋼琴的原理髮明了"跳頻技術",為CDMA、Wi-Fi等技術奠定了基礎。
1942年,獲得美國頒發的"跳頻技術"專利 。
1949年,與喬治·桑德斯合作出演塞西爾·B·戴米爾執導的愛情影片《霸王妖姬》。
1953年,加入美國國籍。1966年,出版爭議性自曝隱私的自傳小說。
1997年,被授予"電子前沿基金會"先鋒獎。
她曾是豔絕一時的明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她又是一位女發明家,她與他人合作發明了"擴頻通信技術",被廣泛用於今天的手機、衛星通訊和無線網際網路,她因而被後世尊為"CDMA之母"。
2003年,波音公司做了一系列的宣傳廣告紀念這位傳奇的好萊塢女明星、科技女性;2014年,她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德語/英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現代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
1900年畢業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 。
1905年,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同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33年移居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1940年加入美國國籍同時保留瑞士國籍 。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逝世,享年76歲 。1999年12月,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Person of the Century)"。
愛因斯坦的理論為核能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幫助對抗納粹,他曾在利奧·西拉德等人的協助下曾致信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直接促成了曼哈頓計劃的啟動,而二戰後他積極倡導和平、反對使用核武器,並籤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