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界有一些科學家,他們不但才華橫溢而且還有高顏值。下面就帶大家去看看那些智慧與美貌並存的科學家。
海蒂·拉瑪。她是一位傳奇女性,她是跨界之王。她,1914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庶的猶太家庭,1953年4月10日,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
她既是演員、發明家、數學家,她借鑑了音樂家喬治·安太爾同步演奏鋼琴的原理髮明了「跳頻技術」,為CDMA、Wi-Fi等技術奠定了基礎,因此被稱作「WiFi之母」。1933年上映的捷克電影《入謎》中她成為了影史上第一個全裸出鏡的女演員。
鄧稼先(中),年輕時的鄧稼先也是一表人才,風度翩翩。他26歲就在美國普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當時人稱「娃娃博士」。新中國成立後,鄧稼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毅然回國。
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發事業,他隱姓埋名,離開繁華的都市,走進大漠深處。這一走,就是28年。他是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他將我國核武器研發事業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顫動著嘴唇,斷斷續續說出幾個字:「我……為了……這件事……死了,值得!」
圖為李政道和夫人秦惠箬。這真是郎才女貌啊,李政道年輕的時候真的好帥啊!李政道先生年輕時的顏值不輸如今影壇小鮮肉。
在1957年,他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馬克思.普朗克。他是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年輕時的馬克思.普朗克也是妥妥的帥哥,關鍵是他還多才多藝,他還會彈琴唱歌作曲。
他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是大學時代的王德民院士。王德民院士被網友稱為「中國最帥的科學家」。
他在油田開發的注水和三次採油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使中國在這些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為大慶油田各個階段的發展和穩定提供了技術保證。
王德民院士曾說,只有不正經的人才討論長相。他當年的擇偶標準是:不能打擾他看書。
年輕時的王淦昌。他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一生對國家的貢獻巨大,培育出十幾名兩彈一星元勳,50多名新中國院士。他為我國研製原子彈、氫彈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一生致力於理論物理研究,曾兩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他曾是舉世矚目的科研明星,備受世界科學界關注,然而他卻在巔峰時期「消失」了,他為了祖國的核事業隱姓埋名、無私奉獻、保守國家秘密。
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是智慧與美貌並存。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來表達就是:明明可以靠臉,偏偏要靠才華。
這些比你美,比你帥,比你還有才華的人,還在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
科學推動社會進步,科技興國,科技強國。中國的崛起,離不開科學家。當今世界,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我們要「長大要成為科學家」成為更多孩子的理想,孩子是祖國的未來。
對於許多立志要成為科學家的年輕人來說,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最讓他們望而生畏的是數學。數學是很多學生害怕的一個學科。
可是數學是一切科學技術的基礎。要成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首先必須要學好數學。可以說人類每一次重大的進步背後,都是數學在背後強有力地支撐著。
對學習數學視為畏途,對數學沒有興趣。這都是學習的方法不對,數學其實很有趣,關鍵是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1983年,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向中學生介紹自己學習數學時,這樣說:
「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可見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是可以讓孩子愛上數學的。劉薰宇所寫的數學書,就是一本優秀的數學科普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