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王有晴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5日電 (記者 繆璐)眼前的王有晴,簡單的條紋針織衫,加卡其色風衣,巴掌小臉,身材修長挺拔,透露出少有的精緻感。
「漂亮」是王有晴身上避不開的標籤。2014年王有晴代表同濟大學學生會參與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錄製,在這檔被網友戲稱網紅照妖鏡的節目上,憑藉清新靚麗的形象和與主持人歐弟臨場發揮的古箏演奏表演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少關注。隨後,王有晴又受到多個綜藝節目的青睞,課餘時間參加了《大學生來了》《快樂大本營》《夏日甜心》等熱門綜藝的錄製。
除了美貌,王有晴同時還是智慧擔當,是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本科、碩士, 大二被任命為同濟青年攝影師協會會長、大三成為同濟女子學院副主席、在學生會和民樂團同時任職、拍攝微電影、策劃文藝晚會、參與環境保護組織和活動、創新試驗、飛全國各地錄製各類電視節目、頂尖諮詢公司實習、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本科時代身邊的朋友大概都會覺得我是野心很大的人。」王有晴1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調侃道。學生會的重要晚會前沒日沒夜的通宵籌備,一天只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是家常便飯;經常在繁忙課業間隙坐飛機跑各個城市錄製電視節目....。.用她的話說,她的本科生活忙碌到咬牙切齒,甚至連部門裡的聚餐出遊和同學間「放鬆一下」的KTV聚會都極少參加。
或許是身邊認識的人逐漸增多,見識到的世界越來越大,所以覺得自己渺小如星辰。現在的她更願意以學習的心態做事情,「因為身邊有太多優秀的個體,偶爾我會覺得自己有些怯懦、不自信、小家子氣,會認為自己見識尚少,所以更習慣沉默和聆聽。」王有晴說。
實際上,無論在節目上、還是社交平臺裡,王有晴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都積極介紹自己學習領域的相關內容,科普並呼籲大家環保。坦言自己「並不愛說話」的王有晴,談起自己的專業來卻侃侃而談。
眾所周知,同濟大學以土木工程而聞名,被問及土木工程與她所學的環境工程有何聯繫時,王有晴正色道:「我們學院最早是土木的分支。本科學習水處理多一些,做些創新實驗,以及大多數同濟人都逃不過的畫圖紙。我研究生期間的研究方向是對汙泥的處理。現在的市政基礎汙水處理已經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汙泥依舊是個很大的問題,現在國內普遍採用的還是填埋一類的物理方法,不穩定因素多、資源也無法回收。我們不光要研究理論,還要推向實際工程,這挺難的,但是很有意義和成就感。」
王有晴聊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也是簡單道可以用「無聊」形容,「每天課題組寢室兩點一線,做六休一的坐班制讓她沒時間參加實習。除了和室友聊聊天健健身,偶爾和本科時代的閨蜜看話劇演唱會,生活很少有其餘的社交。」
王有晴說自己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人,喜歡做實事,這讓人不免聯想到她那條置頂微博:「無論以後要做什麼,書還是要念的。」
王有晴繪製的工程圖
她堅定地認為讀書都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關於本科時候參加的校內外活動,她認為這是在嘗試、探索和驗證,是一個認識自我和發現自我的過程。經歷多了後,反而心境會越來越平和,會有意識地拒絕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和無意義的事物。
至於對未來的規劃,她則強調二十幾歲仍是充滿變數的年紀,畢業後的發展難以預料。或許會繼續做主持,但比起已經試水過的傳媒行業和外企,她認為自己的氣質和性格還是比較適合國企、央企,念個博士也說不定。
「但其實我現在還是有參與創業的項目,總的來說我依舊是閒不下來的人。只是現在做的事情專業性越來越強,不太願意輕易表述給外界判定。」王有晴表示, 「也許以後的生活依舊是無休止地與汙水汙泥固廢打交道、跑施工現場,做個按部就班踏踏實實的技術人員吧。」
「明明可以靠臉卻偏靠才華」說的應該就是王有晴,正如她的微博個人簡介所說:「不嬌,不矜,勤工,好學。一個有著雙下巴和高低眉的,真誠的人。」(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繆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