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南方科技大學官方網站更新的校領導介紹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經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
三戰考研的「天才」物理學家
從目前的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獲「諾獎」級科研成果是薛其坤最為人熟知的標籤。實際上,他的勵志成長經歷與科研生涯一樣精彩。
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後,薛其坤被分配到曲阜師範大學當助教,邊教書邊準備考研。第一年,他報考哈爾濱工業大學,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兩年後,薛其坤報考中科院物理所,結果大學物理只考了39分。
央視一套朗讀者節目曾這樣描述他:
【當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在科研領域取得諸多成就的薛其坤,被看作「天才」,而在這背後,正是多年來腳踏實地地砥礪前行,最終獲得厚積薄發的成就。
薛其坤還被稱作「量子王國垂釣者。」2013年5月,薛其坤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同年帶領的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評價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
今年,薛其坤院士榮獲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因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獲得這一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他也成為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
薛其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
一步一個腳印地登頂,日夜兼程地奮進。薛其坤成為學子心目中的「大先生」,他身上的特質,與敢闖敢試的深圳精神,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他將給深圳的高等教育、科研發展帶來怎樣的驚喜?
薛其坤與深圳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注意到,11月1日,在深圳人才日當天,薛其坤來到深圳,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作了主題演講,並在那時接受了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
薛其坤在演講時,寄語深圳加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高等教育領域也能成為特區和示範區,擔負起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歷史使命。
他說:「越是基礎的,越具有顛覆性,越具有前瞻性,開展跨學科研究是取得決定時代走向的重大科學發現的重要途徑,重大技術發明是由少數傑出人才創造的,深圳建成先行示範區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能培養這樣傑出的人才。」
深圳正在建設國家級綜合科學中心,薛其坤認為,深圳完全可以瞄準更高的目標——未來的世界科技中心。
建議深圳在目前學院主體架構下,建立四個中心:
一是用於科學發現的X中心;
二是用於發展未來技術的交叉學科F中心,F是future;
三是建立一個學校通識教育甚至是整個深圳大學通識教育的LAR中心;
四是學生創新創業A-Z中心。
而在人才培養體系方面,薛其坤認為深圳也完全可以先行先試。
他建議,本科學制應該由4年制改成2+2或3+1,前兩年打基礎,第三或第四年採用全新的跨學科課程進行教育,培養學生多學科能力,「從跨學科的本科到跨學科的研究生實現無縫銜接。」
未來的深圳是什麼樣的?薛其坤還道出了自己的暢想——「深圳將湧現世界一流的大學,培養最有創新力和競爭力的人才;深圳會有世界一流的實驗室,成為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的搖籃;深圳將成為顛覆性技術的策源地,定義未來人類生活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
筆者認為,薛其坤不僅深度了解深圳,同時對於深圳的科技創新、科學研究、高等教育發展等有著獨到的思考,提出的一系列創新舉措都透露著「先行先試」的意味。
薛其坤簡歷
薛其坤,男,漢族,1962年12月生,山東蒙陰人,1984年9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本科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任教;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研究生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研究生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2年至1999年先後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和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物理系學習和工作;
1999年8月至2007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年5月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歷任物理系副主任、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
2011年至2016年任清華大學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
2013年5月至2020年11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7年12月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物理和高溫超導電性。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菲裡茲·倫敦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等獎勵,入選「萬人計劃」傑出人才。
2005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目前為教育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 AIP Advance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編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主編。
北大清華校領導先後接棒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從南科大曆任校長的履歷不難發現,他們大多都是在科研領域有突出成就的「明星」院士,此前也擔任其他知名高校的重要職務,也都有著致力於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決心。
2015年1月,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兼任研究生院院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更加明確該校向「創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進發。
北大清華的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陸續接棒南方科技大學校長,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
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今年是教育部批准籌建南方科技大學10周年,作為新興創新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肩負著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使命。
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陳十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2015年1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這五年間,南科大的綜合實力、學術聲譽、國際影響力有顯著提升。2018年5月,南科大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快速完成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內地新辦高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間最短的學校。
在最近多項大學排名中,南科大進步飛速,表現突出:2020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位列中國內地第8位,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內地第14,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創校50年以內)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位列中國內地第1、全球第47,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國際化辦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今年9月,南方科技大學第二任校長陳十一在開學典禮上致辭,「10年來,深圳敢闖敢試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未來,南科大創新創業、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將為深圳精神增添新內涵。」
參考資料:北京日報、央視綜藝朗讀者、清華大學新聞網、南方+
記者 / 李天南
編輯 / 龐詩凡 孫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