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29日,由深圳人工智慧行業協會主辦的2020深圳(國際)人工智慧展上,的盧深視帶來了最新3D CV相機、配合式三維人臉識別驗證終端產品,展示其全棧三維視覺技術能力。
進展:國產3D CV相機已實現量產
此次會上,的盧深視展示了其自研的國產3D CV(計算機視覺)相機,目前該相機已實現量產。
的盧深視3D-Face ID模組
其中,高精度RGBD相機(標準型)可用於刷臉支付終端、銀行ATM、無人貨櫃、地鐵刷臉閘機、AR/VR、物品體積測量等場景;
的盧深視3D-Face ID智能模組可用於家庭智能門鎖、智能保險柜、酒店公寓智能鎖、智能門禁等場景。
在技術上,據的盧深視介紹,其三維全棧技術打通了從算法到產品的解決方案:
在三維相機方面: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遠距離相機,在5米範圍誤差小於1mm,指標超越國際3D相機巨頭,且量產良率超99%。
在人臉三維重建方面:重建精度小於1mm,同等條件下精度高於蘋果公司5個百分點。
在人臉識別算法方面:能夠實現千萬級大庫、億級大庫比對,等效三維人像識別錯誤率小於萬億分之一。真三維比對技術,指標遠超二維識別廠商幾個數量級。
除此之外,數據本身的豐富度也會影響數據質量和精度,這對傳感器以及相機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此,的盧深視從應用層面打磨硬體產品,推出3D CV相機。
應用:複雜光線下也能精準識別
與2D有何不同?第四屆全球人工智慧創業者大會上,戶磊帶來了《3D CV相機,跨越規模應用鴻溝的全棧技術剖析》的主題分享。
的盧深視創始人兼CEO演講分享
高精度的3D人臉識別需要前期大量的數據訓練,而與2D圖像不同,3D圖像必須依靠3D相機傳感器生成高精度圖像數據進行基礎數據積累。
「比如,去年豐巢試圖上線人臉識別取快遞,但有小學生拿著列印照片破解了,因為它只用了2D。」戶磊說。
除了安全,體驗也在升級。戶磊介紹,在更大角度情況下,可以在很複雜光線下識別,如太陽強光、強逆光、強特光、完全黑暗等情況,3D在大角度情況下,可以實現比2D人臉識別普遍大10-15度人臉角度體驗識別。
再比如,在一些大場景支付當中,如軌道交通刷臉進站,面對的是千萬級用戶,每天都是千萬級人流量,在此前提下精準識別,需要更多特徵和更準確的識別率,這為3D應用創造了廣泛的市場基礎。
「在金融刷臉支付方面,要解決支付過程中被平面圖片、照片或3D投模所攻擊的可能,就可以引入3D相機,從數據源頭防止攻擊,全棧三維視覺技術能力可確保更加安全。」
的盧深視創始人兼CEO戶磊表示,隨著3D技術日臻成熟,批量化落地生產使得成本降低,憑藉更優性價比,3D視覺感知系統將成為機器標配的「眼睛」。
拐點:3D傳感技術步入規模應用
「3D將會越來越普及,成為機器眼睛的標配。」戶磊說,圖像識別不僅要求拍的更清晰,還要求拍的物理色彩還原度更高,3D技術為機器精準感知提供了更豐富數據,從而更準確,或者更可靠的效果。
但不得不提的是,由於3D應用涉及到3D數據、3D庫以及3D前端設備,3D設備會帶來成本的增加。
戶磊說,隨著規模化的應用,硬體成本會大幅降低,逐步會貼近到性價比的拐點,在成本不增加,可以提供更好準確性和安全性,「至少在機器研究這件事情上可以成為普及的技術,隨著應用的普及和規模化的量產,以及技術的迭代和更新,3D相機的成本已經做到和其它傳感器成本非常接近」。
「如何做到更低成本?除了產業鏈發展和應用能夠上規模之外,技術上也有可探究的地方,而且技術升級帶來成本下降和應用規模成本下降是交織狀態,互相推進最終跨越規模應用的鴻溝。」戶磊說。
在的盧深視看來,3D傳感技術及相機逐步進入「規模應用」階段,一方面需要廠商不斷打磨產品,提高用戶體驗。另一方面,3D視覺產業鏈較長且並不成熟,亟需形成業界統一標準與共識,這些標準需要覆蓋:3D圖像評測標準、3D相機參數標準、3D數據接口標準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