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月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象徵著團圓,月有陰晴圓缺,舉頭望月是文人墨客寄託相思的一種方式。同時,月亮也為地球的夜晚帶來了一絲光明,但亮度嘛,是很昏暗的。近日,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稱:該研究會參與構想的「人造月亮」有望在2020初步實現——2020首顆「人造月亮」將完成從發射、入軌、展開到照明的整體系統演示驗證並發射,如果成功,將在2020年繼續發射3顆「人造月亮」。
對此,我們是否有一個疑問,「人造月亮」到底是是什麼呢?它有什麼用處呢?今天,西瓜視頻創作人過客說帶你一起了解「人造月亮」的世界:
首先,我們的創作人為我們舉例,在東漢時期著名思想家王充所著的《論衡》其中有一句話:「濤之起也,隨月升衰」。之後,人們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了解到潮汐石油月球的吸引力造成的。
對於「人造月亮」,國外專家認為,由於人造月亮是處於月亮和地球中間,所以它就會被月球和地球的吸引力互相拉扯。來自這兩個星球的引力的互相拉扯,就會使人造月亮表面彎曲,可能導致潮汐運動的效果會被放大無數倍,甚至還會引發火山活動。但人造月亮具體是個什麼呢?不要著急,我們的創作人會告訴你答案的。
其實,人造月亮最早是由一個法國藝術家提出來的。根據藝術家的浪漫情懷,他就覺得法國巴黎應該是二十四小時都是白天。之後呢,由於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原因,白天時間較短,黑夜的時間較長,所以俄羅斯人對於人造月亮起了極大的興趣。1999年,俄羅斯實施了代號為旗幟的計劃,他們在太空上做了一個直徑為22米的圓形光碟反射鏡,為了節省能源,通過這個來反射太陽的光線,來延長極地地區的白晝時間。遺憾的是,這個計劃最終因為鏡面展開時間過長,這個計劃就被擱置了。
中國製造的人造月亮,根據新華網轉載的科技日報的報導,這個人造月亮由位於地球軌道500公裡處的三面鏡子組成,「三面巨大的反射鏡將等分360度的軌道平面」,可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上;三顆月亮交替運行,可以每天24小時固定照亮成都地區3600至6499平方公裡的地表面積,亮度達到月亮的8倍,每年節約12億元的電費。這樣的操作不得不讓我們感嘆我們國家的科技力量的強大。
在暢想了人造月亮的種種美好願景之後,我們下一步要面對的,可能就是來自現實的靈魂拷問。首先是技術的可行性問題。俄羅斯的旗幟計劃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它的難度與風險,雖然第一步取得了成功,但實用性非常有限,而第二步卻並沒有取得如期效果,枉論此後的可能。但好歹俄羅斯並沒有給自己製造難度,其在國際空間站三四百千米的高度打造一個直徑七公裡的照射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是可行的。但中國的說法就遭到了很多較真人士的批評。比如在500公裡的軌道上實現數千平方公裡的24小時不間斷照射,這一說法已經有很多人進行了詳細的論證,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想要實現這一效果,起碼這個人造月亮的軌道要達上萬公裡……
總的來說,造不出月亮和能造出而不去造,是意味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新的時期,技術能力才是幫助自己贏得權益的有力拳頭。根據本期的講解,大家是不是對人造月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呢!
看完本期的講解,大家是不是感覺學到了好多呢?其實在西瓜視頻還有許多有趣的富含知識的小視頻,所以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知識 就來西瓜視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