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浙江調研期間,明確提出要發揮舟山區位、岸線及航運綜合優勢,建設江海聯運服務中心。
今年4月14日,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中國船級社、舟山市政府共同籤訂了推進江海聯運戰略合作協議,啟動了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建設面向世界的江海聯運綜合樞紐港、大宗商品儲備加工交易基地以及構建中國江海聯運現代服務體系。
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關鍵在於實現江港與海港的對接。應突出江海聯運的經濟性和便利性,優化江海聯運集疏運體系,完善江海聯運基礎設施,發展江海聯運現代服務,加快建立長三角地區航運聯盟協調機制。
加強骨幹航道建設
形成江海物流網絡互聯布局
浙江水運發達,航道密集。我們要發揮優勢,以京杭運河、杭甬運河為主軸,全面提升浙北航道網和浙東航道網,推進錢塘江和甌江航運開發,重點打造杭平申線、錢塘江、甌江等骨幹航道,重點提升長湖申線、京杭運河、杭申線、乍嘉蘇線等骨幹航道的通航等級,讓浙江的江河通海,互聯互通。
借力國務院和部級的協調,支持江蘇以長江、京杭運河為主軸,以三級及以上航道為主體,形成以京杭運河、連申線和淮河出海航道、通揚線、長江幹線、蕪申線等「兩縱四橫」可通行千噸級船舶的幹線航道網,大力推進長江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儘快解決寧波—舟山港和長江航運間的無縫對接,形成江海直達的集疏運通道。
此外,加強岸線資源整合,對某些適宜掛靠的沿海碼頭設施進行必要改造,增加江海聯運船舶裝卸點、掛靠點,形成並完善依託寧波—舟山港的貨櫃和大宗散雜貨江海聯運網絡。
優化港口網絡資源
培育港口綜合功能
一些人認為,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只是一個綜合樞紐港。其實不然,江海聯運服務中心項目是把寧波—舟山港和城市功能相融合,既作為港口運輸的集聚區,又作為生活服務的集中地,以港口功能轉型為依託來集聚高端服務功能。
因此,舟山江海聯運中心建設必須打破港口集疏運體系的瓶頸制約,形成全方位、開放型、一體化的集疏運網絡體系。一方面,要優化長三角地區港口網絡,按照建立現代物流系統的要求,充分利用深水港口、航道的有利條件以及與長江中下遊各港水水相連的便捷通道,鞏固與大型貨主企業的合作關係,加強港口海運與江海聯運及區域物流配送網絡的統一規劃、資源整合和配套建設,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努力形成以寧波—舟山港等為核心的大宗散貨中轉體系和長江南京以下港口組成的江海轉運體系,構建主、幹、支多層次、多梯度、多功能的長三角港口網絡;另一方面,要實現城市生活服務功能與港口運輸樞紐功能的共同提升,從貨運市場和貨運份額的慣性思維中解放出來,從貨運標準、信息網絡、服務標準等支撐服務中心運行所需的規劃設計突破,高起點設計和規劃江海聯運服務的戰略高地。
加快發展江海聯運
提高水水中轉比重
江海聯運包括「海進江」和「江出海」兩種形式,涉及海運和內河航運兩種不同的運輸管理體系,與物流鏈上港口、航運企業以及貨主各環節密切聯繫。既要聯繫江海運輸,更要實現近洋與遠洋的對接,既是新區發展的需要,更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需要。
因此,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需要處理好區域發展與國家戰略的關係,努力爭取一系列配套設施和政策支持。但是,當前「江船難以入海」和「海船入江成本過高」的現實,仍然阻礙著江海聯運的順利發展,故應充分考慮航運條件和資源,積極開發適合長三角區域航道特點的系列化、標準化江海聯運船舶,努力推進長江直達舟山海域深水港區的江海直達船型研發和船型標準化;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科學預測運量需求,將支線經營公司納入江海聯運聯盟,鼓勵支線經營江海直達,降低因換裝而增加的客戶運輸成本;鼓勵支線經營人開展定航線、定航班、定作業點的班輪化運輸,提高運輸效率;鼓勵支線經營人共用艙位,提高利用率;增加支線泊位,抓好幹支線船舶銜接,擴大沿海中轉比重,實現沿海內支線與國際中轉幹線無縫對接。
完善區域協調機制
推進區域分工合作
當前,長三角港口功能趨於重疊,港口建設自成體系,這是影響江海聯運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基於行政區劃分割的影響和增強彼此競爭籌碼的需要,長三角港口小區域合作初顯端倪,但大區域合作態勢仍然相對滯後。這種以地方利益為主導,帶有政府背景的競爭態勢,使得各地在運輸標準、稅費標準、通關手續、市場管理、行政執法、政策體系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各港口間區域協調難以展開。
因此,打造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需要處理好區域周邊鄰裡的協同關係。舟山與上海、寧波等城市不是簡單的競爭,而是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深度合作,協作發展、共同發展、聯合發展、錯位發展。可以設立相應的組織架構和協調機制,實現政府、航運企業等各個層面的聯動合作,建立整合江海聯運、內河航運和港口資源的航運聯盟。
一方面,可以協調建立規範港口、航運聯盟的準入制度,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制度以及有效的價格協調機制,優先解決集疏運網絡體系布局的協調和對接及江海聯運兩次引航的機制等問題;另一方面, 設立長三角航運聯盟協調機構,建立定期會晤協商制度,協調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制定和實施江海聯運統一的貨運技術標準、對貨運進行全程的量化監督和跟蹤,構建江海聯運統一的貨運信息網絡、實現機構網絡和信息網絡的共享,制定和實施江海聯運統一的服務標準、向客戶提供可追溯可檢驗的高標準服務等等,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正確處理好規模擴張與綜合效益、成本變化與利益協調等關係,積極有效地推進區域分工合作。
突破現有技術制約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跨區域、一體化的航運聯盟,除了要解決港口、航道等技術難題外,運輸方式涉及到海事管理和海關監管等政策性問題,也需相關管理部門大力支持。
當前必須加快聯盟信息一體化建設,統一代碼,實現信息共享,設立統一的物流信息、航運支持保障、聯盟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尤其要花大力氣解決江海聯運船舶的技術規範問題。江海聯運船舶的營運環境複雜多變,既要解決內河航道的水深限制和船舶載貨量儘可能大的矛盾,同時還應考慮船舶的穩定性、抗沉性和船舶的結構強度,以適應海上航行的要求。在2008年中國船級社專門為江海聯運船舶出臺的《特定航線江海通航船舶檢驗指南》基礎上,繼續加快開發適合特定航線航道特點、保證安全航行的標準化、系列化江海聯運專用船舶。
同時,各級政府應多搭平臺、少設門檻,積極創造體制機制條件,制訂優惠政策,促進運力結構調整,培育航運龍頭企業,避免惡性競爭,提高航運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可聯合建立沿海聯運同盟,並以此為平臺,組成大型航運船隊,利用規模效應,降低航運企業經營成本,加強航運業信息溝通、共享,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從根本上解決江蘇、浙江中小型船公司居多、市場競爭力差的問題。
另外,要加強與國內外大型船公司的合資合作,以「碼頭股份換航線」的形式,鼓勵船公司參與貨櫃幹線港建設、建立箱管中轉基地,開闢和加密航線航班,增強港口貨櫃運輸競爭力。同時,要主動爭取航運企業內貿多式聯運配套政策,爭取航運權對外開放及新式的準入規則,設計一套全新的江海聯運貿易規則,疊加自貿區政策,為江海聯運中心建設創造更加寬鬆的空間和良好的氛圍。
(《今日浙江》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