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生代晚白堊世最後的海洋中,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它就是——滄龍!!!滄龍已經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了。但很多營銷號依然對它樂此不疲。並且尤其喜歡用《侏羅紀世界》中的片段。
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現實的滄龍。
這倆就是Bunker和Sohpie,兩隻非常著名的滄龍。背景後面也有很多海洋古生物,你能找到幾個?
人們熟悉的滄龍:
再來看點熟悉的。上主角!——滄斯拉
這應該是影響力最大的形象了。的確,如果用這個形象的話,誰打得過啊。要打也得找個夠厲害的對手啊。比如《狂暴巨獸》中的大鱷。
是時候讓滄斯拉顫抖一下了。
滄龍在我認知中最早是出現在《BBC與恐龍同行·海怪篇》。裡面把它所在的海洋設定為最危險的海洋。並且提出有團體成群的說法。後來在2014年出版的遊戲《方舟·生存進化》中,它的團體作戰能力穩居第一。也許這就使人產生了他可以秒殺一切生物的想法。早期復原的對比圖也有一定影響,但一直在逐漸的科學化,與時俱進。
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一看真正的滄龍
滄龍的歷程:
森諾曼階-土侖階的滅絕事件。滅絕了卡瑪卡瑪組的巨龍與上龍家族。海洋空出大量生態位。這就使得滄龍的祖先崖蜥有了下海的機會,得以迅速巨型化,成為中生代最後的海洋霸主。正好中生代的海洋霸主,也正好把蜥形綱的三大目都輪了一個遍。
魚龍目-魚龍類-三疊紀
主龍目-蛇頸龍類-侏羅紀
鱗龍超目-滄龍類-白堊紀
中生代在如日中天的主龍類的光環下,鱗龍類黯然失色。滄龍在白堊紀末為鱗龍超目在中生代佔有了一席之地。這個家族首先霸佔的地區就是白堊紀北美西部內陸海。
這個地方發現的滄龍。化石。至少有17個屬30個種,雖然他們都並不生存在同一時期,但總有幾種大小不同的滄龍同場競技,佔有不同的生態位。作為中生代各類海龍中的後起之秀,他們演化速度很快,到晚白堊世已經出現了很多種類型,分別適應不同的環境。
有體長只有6米的球齒龍,它們是一種滄龍科的恐龍,體長在6米左右,眾所周知,菊石的殼特別的硬,吃它容易磕壞牙齒,球齒龍可不這麼想,它們的牙齒呈球形,可以咬碎一些甲殼動物,雖然擁有6米的體型,但球形的牙齒不利於它們撕碎大型獵物,所以他們更適合吃一些甲殼類動物和一些頭足類,這種每天撿垃圾吃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與大型食肉動物的競爭。
以及體長10米的傾齒龍,有著滄龍中強勁的硬體,最大的飽和傾齒龍可以達到14米,一具海龜化石上就有它的咬痕,德國發現的海膽化石上也有索爾維爾傾齒龍的咬痕,它們眼睛內還有鞏膜。起到減緩水壓的作用。並且有一句哈西米傾齒龍化石保留了尾部印痕。
扁掌龍,同樣是一種滄龍科的海爬,他們發現於世界各大洲,扁掌龍亞科的體型通常不到10米,平均體長也在6米左右,它們的頭部短而粗,牙齒細而彎曲,這個形態表明他們不適合捕食大型獵物,而是更適合吃小魚小蝦,甲殼類和頭足類,咦,怎麼感覺它的食性和球齒龍很像?同時它們是唯一入侵淡水的滄龍類,如果要跟恐鱷打的話,後果可想而知。西部恐鱷,才是北美內海道的真正霸主。同時期沒有任何滄龍能與之匹敵。即使是同體型,恐鱷也佔有一些優勢。
後來因為坎帕期晚期,北美內海道消失,恐鱷就此滅絕。
後來才出現了那些大型滄龍。當時滄龍類和鱷類可以說是互相約制。鱷魚類成功阻止滄龍類統治淡水,滄龍類也並沒有讓鱷類成功進軍海洋。
不過大部分滄龍還是在海裡追捕魚類為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王龍、霍夫曼滄龍。
海王龍,
模式種: 佩姆比海王龍這種大型滄龍長達15米,身形細長。具有相對小型的胸帶骨盆帶和纖細的趾骨。可以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吻部前端沒有牙齒,古生物學家推測他們會用前端撞擊獵物。古生物學家在海王龍的化石體腔中發現過鯊魚、黃昏鳥和長喙龍等動物的化石。這裡甚至有皮膚印痕化石。海王龍與真正的滄龍不同,他們的尾巴並不成魚鰭狀,並且沒有內頜齒。所以方舟生存進化中的滄龍其實就算是巨壯版海王龍。
霍夫曼滄龍:12~17米。11~12噸。
霍夫曼滄龍,是最著名、最大、最早發現的滄龍超科,最大個體CCMGE10/2469,一個1.72米的下額骨,估測體長14~17米,保守體長15米,10噸,在1770年一群採石場工人發現。
正模:MNHN AC 9648
頭部更強壯,長有內頜齒。比最早的恐龍要早不少。侏羅紀世界中的原型也是它。同時也是最大的滄龍。
在海中能夠威脅到滄龍的,也只有白堊刺甲鯊了(與海王龍同時期,對幼年海王龍會造成巨大威脅,但經常被海王龍捕食)。
影視連結:在金剛骷髏島中,骷髏爬行者的嘴內部也有內頜齒這種結構。(現在大型蟒類也有,如網紋蟒)
下面為滄龍超科所有種(不含亞種):滄龍超科模式種:霍夫曼滄龍
楚裡·傾齒龍
索爾維·傾齒龍
飽和·傾齒龍
殘暴·傾齒龍
歐弗頓·傾齒龍
畸齒·荒野龍
卡安達·傾齒龍
維帕拉·傾齒龍
霍夫曼·滄龍
本尼森·浮龍
錐齒·滄龍
密蘇裡·滄龍
殺手·近瘤龍
阿拉巴馬·球齒龍
達克·球齒龍
原蟒·硬椎龍
穆爾維爾·硬椎龍
特納利·達拉斯龍
斯滕伯格·始泳龍
扁平·大洋龍
鼓膜·板踝龍
扁掌龍S·PP
威利斯頓·板踝龍
平額·板果龍
似硬椎·長鼻蜥龍
姜氏·塞爾馬龍
博卡基·安哥拉龍
南極·海怪龍
歐氏·海怪龍
貝蘭迪·海諾龍
普氏·海王龍
所羅門·海王龍
富馬內·羅密歐龍
科赫尼·羅塞爾龍
哥倫比亞·亞瓜拉龍
意外·潘諾尼龍
諾普喬·特提斯龍
卡氏·科曼龍
達爾馬特·崖蜥
布奇奇·齒蜥
所有亞科:
滄龍亞科
大洋龍亞科
特提斯龍亞科
亞瓜拉龍亞科
扁掌龍亞科
海王龍亞科
滄龍可以說是鱗龍超目中最成功的類群了。在鱗龍三巨頭中佔有最強的地位。滄龍-霍夫曼滄龍
蛇-泰坦蚺
蜥蜴-古巨蜥
滄龍的演化:他們很像早期的魚龍類,並且體型一直在不斷加粗,甚至出現了背鰭和尾鰭。
如果沒有小行星,他們會愈加像魚龍一樣。在尾鰭方面已經幾乎快要做到了。
滄龍的演化晚期就已經出現了高度特化的物種——浮龍,在1951年。被美國古生物學家柯普命名,拉丁文名意思為泳者蜥蜴
模式種本尼森浮龍。
也許我們應該舉一個很好的例子——鯨類。早期的大型鯨類就非常麵條。比如龍王鯨。
龍王鯨與滄龍對比一下,你就能發現他們的相像了。滄龍在它們內在中也有很多聯繫,鯨魚採用的正是與蛇和滄龍等鱗龍方法一樣,方向不同的遊泳方式,這也使得鯨類的後肢逐漸消失。龍王鯨就是最後一批還保留外部可見的後肢的鯨類。如今的海生蛇類並不大,但在歷史上都有過對巨型海蛇的描述,比如北歐神話中的大海蛇耶夢加德。但很多這些巨型海蛇在雕塑作品中總是呈現縱向的波浪形,環形的軀體一部分露出水面外,如果真的有原形那應該是鯨類,與蛇並不會有什麼瓜葛。
他不是秒殺巨齒鯊的怪物,讓那些營銷號見鬼去吧。
別走有彩蛋:「貝雅的禮遇」是什麼?
不過這是原版的問題啊,我還已經發布了動態公布了答案,這個問題貌似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誰讓我手殘把原文刪了。
Courtesy ot the Beyal貝雅的禮遇
又名:MOSASAUR摩薩索爾
This partial mosasaur skull was collected in 1973 from Kakut Creek, northeast of Grande Prairie. The specimen was found in the Puskwaskau Formation, a unit of rock around 85 million years old that was formed from sediments deposited in a shallow sea. Mosasaurs were large swimming reptiles that ate fish and other ocean life in this shallow sea. Researchers are studying this partial skull to discover what exact species in the mosasaur family this animal belongs to.這部分摩薩索爾頭骨於1973年從格蘭德大草原東北部的卡庫特溪收集。這個標本是在普斯誇斯考組發現的,普斯誇斯考組是一個大約8500萬年前的巖石單元,由沉積在淺海中的沉積物形成。摩薩龍是一種大型的海洋爬行動物,在這片淺海中吃魚和其他海洋生物。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部分頭骨,以發現這種動物究竟屬於摩薩龍科的哪一種。
撰文:博物LEGO扈興為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