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伴侶隨著時間推移會變得越長越相像,這一說法稱之為「夫妻相」,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之久,是以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科學研究為事實依據的。
但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否真實呢?
1987年發表的一項心理研究使「夫妻相」這一說法引起了大眾的注意。
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由於長期同居的原因,在一起生活了25年的已婚夫妻身體特徵開始變得相像。
世界各地都有類似「夫妻相」的說法 來源:Jamie Ducharme
對此,已故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約恩克(Robert Zajonc)表示,夫妻面容漸趨相像可以歸因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相伴一生的愛人在飲食起居上變得非常同步,以致於會不自覺地模仿對方的面部表情,時間久了,他們的面部特徵也隨之發生改變。
「人們的情緒體驗(emotional efference)會導致血管變化,血管變化會部分地調節面部肌肉,面部肌肉組織的習慣性使用又可能永久地影響面部特徵,」研究人員評價道。
「這也意味著,兩個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由於反覆的移情模仿,他們的面部特徵會變得相像。」
時至今日,此類思想不僅記載在心理學文獻裡,在日常文化中也十分普遍,甚至有人斷言「夫妻相」這一現象已被「科學證實」。
根據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不,事實並非如此。
這項新研究由電氣工程學博士提-馬克隆(Tea-makorn)帶頭,論文的共同作者解釋道:「通過仔細研究文獻,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面容漸趨相像的假說是當前心理學的主流解釋之一,並且已通過教科書、著作和重點論文得到了廣泛傳播,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實證證據的支持。」
「1987年的實驗雖然經過精心設計,卻是基於12個已婚異性戀夫妻的極小樣本。此外,再無其他實驗得出相同的結論。」
為了檢驗面容漸趨相像這一假說是否成立,提-馬克隆和她的合著者,計算心理學家米開爾·考森斯基(Michal Kosinski)對1987年的實驗進行了重新設計,這次的潛在樣本量卻大得多,還用上了21世紀的先進科技手段。
1987年的實驗僅研究了12對夫妻的照片,時間節點分別是剛結婚時和25年之後。
而這一新實驗則從公共在線資源中收集了517對已婚夫妻的照片,比較了剛結婚時和婚後一段時間(20年至69年)夫妻的面容相像度。
所有夫妻都是白人和異性戀者,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同性戀和非白人夫妻的照片。
新實驗收集了517對已婚夫妻的照片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此外,提-馬克隆和米凱爾·考森斯基(Michal Kosinski)不僅從網上招募了153位人類觀察員,還使用了被稱為VGGFace2的面部識別算法——先前已被證明在判斷面部特徵相像方面優於人類。
換句話說,這項實驗樣本多而且數據更可靠,有望成為幾十年以來的最佳機會來證實「夫妻相」這一假說的真實性。
遺憾的是,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表明夫妻會隨著時間推移越長越相像,該研究結果甚至也讓他們感到驚訝。
「當我們開始這個項目時,我堅信我們將很容易找到面容漸趨相像的證據,」提-馬克隆說。「這是所有本科生在心理課上學習的理論之一。」
但是,根據人類觀察員和全方位VGGFace2面部識別算法提供的相像度排名,夫妻二人的面容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相像。
人類觀察員甚至認為相像度略微降低了,也就是說,夫妻二人的面容實際上變得不那麼相像了,但這種差異很小。
人類觀察員和VGGFace2面部識別算法提供的相像度排名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然而,儘管研究小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夫妻會越長越相像,但結果證實,人們似乎確實選擇了面容看起來與他們相像的人作為長期伴侶,至少與隨機挑選的其他面孔相比是如此。
「夫妻面容是相像的,但不會隨時間推移變得更相像。這使面容與其他特徵(例如興趣、個性、智力、態度、價值觀和幸福感)保持一致,最初會表現出相似性,但不會隨時間推移而漸趨一致。」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8/100825131614.htm
https://www.sciencealert.com/do-couples-start-looking-more-alike-over-time-a-new-study-finally-solves-the-mystery
編譯 | Gabri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