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只有數學可以描述的世界,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數讓這個世界沒有偶然,但任何奇蹟都可能發生:離開宇宙,與另一個自己擦身而過,遇見比無窮還要大的無窮。
開始之前,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何謂大數。
人們喜歡用簡略方式記錄重複的東西。比如,2×2×2×2(總共四個2)也可寫成2^4(讀作「二的四次方」)。而2^20(即1048576),比起寫成2×2×2×2……(二十個2)顯然要簡單得多!如果把2換成10,簡寫的優勢就更明顯了,因為我們只需要數數有幾個0就可以了。比如,10×10就是100或10^2……
換言之,上面的小數字(被稱為「指數」)表示1後面的0的個數。一百萬,即1000000,可簡單地寫成10^6。
10的乘方還可以簡化運算。相乘時將指數相加,如:1000×1000000=10^3×10^6 =10^6+3=10^9(即十億)。相除時將指數相減:1000000÷1000=10^6-3=10^3。因此在探索大數世界時,10的乘方不可或缺。
在一個美麗的夜晚,抬頭仰望星空……哇!今晚的星星好多,數都數不清。然而,在地球上用肉眼可以看見的星星僅僅只有8768顆而已。
而且,我們通常只能看見其中的一半(其他的均在地平線以下)。這就意味著只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到4000秒,即一個小時多一點,你就能數清所有這些星星!
驚訝嗎?這很正常。因為我們的大腦對大數並不怎麼在行,當它說「大數」的時候,其實屬於詞語濫用。大腦能一眼看出的數量只有1、2、3和4。超過4,大腦就會死機並宣布「有很多」!如果桌上凌亂地放著五個蘋果,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你將不得不一個一個地數,以弄清楚它們的數量。
惱火吧?但事實就是如此。這就是骰子的最「大」點數「五」(4+1)和「六」(2×3)按現在方式排列的原因:便於一眼識別。
這也是為什麼在寫(很)大數時,我們習慣於三個數字一組:數字1453214在你看來毫無意義,但如果寫成1 453 214,你立刻知道這個數字是百萬級。識別大數需要創意!
你可以比較本頁中所呈現的各個量。你會知道為什麼在九宮棋遊戲中獲勝並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在九格棋盤上,隨意放×或○並獲勝的概率並不小。相反,同樣的策略在魔方遊戲中不會很見效,因為魔方的變化要比九格棋盤的變化多得多。
你也將明白為什麼西洋棋冠軍被認為是天才。很簡單,因為他們在眾多的可能中找到了通往勝利的路徑……因為如果每次都有「很多」可能的路徑,這些「很多」中的一些顯然比其他擁有更大的可能!
全人類質量僅佔地球生物總質量的四千分之一,或地球總質量的十六萬億分之一。以太陽為起點,將50億個地球排成直線,可抵達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然而,這個範圍僅為整個銀河系的十萬分之一。
而可見宇宙中(有數百億億個銀河系那麼大)類似銀河系的星系有數百億之多。天啊,為什麼人類如此渺小?為什麼宇宙中的一切都比我們要龐大得多?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先來看看什麼是偶然性。
以拋硬幣猜正反為例,如果拋的次數有限(不到20次),想猜對很難,如果拋的次數很多,想猜錯卻不容易。這就是數學家們所謂的「大數定律」:如果拋1000次,可以肯定結果為正面和反面的次數將非常非常接近!
把一枚沒有動過手腳的硬幣拋若干次,得到的「正面(F)」和「反面(P)」的數量會一樣多嗎?不一定。我們將所有可能性序列以樹形圖的形式呈現。
結論:如果一個宇宙由完全隨機運動的元素構成,要想預測這個宇宙的運行方式,除非它所涉及的元素有很多很多……
但大數定律還有另一「面」,稱為李特爾伍德奇蹟定理。
這位英國數學家曾說過:「如果你每個月觀察100萬個事件,而奇蹟指的是只有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會發生的事件,那麼你每個月都能等到奇蹟發生。」說得通,不是嗎?
舉個例子,在拋硬幣猜正反時,接連拋出20個反面的概率只有百萬分之一,但是,如果在一個200萬人口的城市裡,所有居民同時玩這個遊戲,這樣的奇蹟就有97.8%的可能發生在某一個人身上!
結論:大數不僅能使偶然變得可預見,還可以使奇蹟的發生成為必然!
這就像買彩票:即使贏面極小,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必然有一個人能中獎。另外,你知道嗎?汽車發動機的運轉和生命的進化也都是基於這一原理。
大數讓氣球變得平滑,使發動機得以運轉。活塞不過是一種過濾器:它只將那些朝著選定方向運動的少數分子的運動傳遞給外界。
一些有趣的事情(如生命的出現)只有在宇宙變得非常大(而且非常老)之後才會在某些地方發生這一事實表明,這些有趣的事情其實是偶然的產物!
多少只猴子隨機在打字機鍵盤上按鍵,可使得其中一隻必然打出一本類似《哈利·波特》的書?答案是10^369020。
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形象地說,1及其後面的369020個0足以填滿本期《新發現》(經過慎重考慮,我們決定放棄)。
明白了吧?那麼準備好了,因為與我們現在要說的數字相比,這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以10^10^29 為例。完整寫出這個數字需要在1後面加10^29,即10萬億億億個0。這次可填滿的《新發現》雜誌足以橫跨整個可見宇宙!我們之所以介紹這個數字是因為它代表一段距離,在這段距離之外,另一個你自己正在讀這本雜誌……
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呢?
我們的思路其實很簡單:將地球看作一個由大自然樂高積木零件(構成物質的質子、神經元和其他粒子)拼裝而成的很大很大的量,在無限的宇宙中,如果我們走得足夠遠,或許會有一個地方和我們這兒一樣(由同樣的零件以幾乎同樣的方式拼裝起來)。
也就是說,可能還存在另一個地球,包括它的所有居民!而在一些天體物理學家看來,在半徑為10^10^29 米的範圍內至少會有一個這樣的地球副本存在。
實際上,這個數字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是用微米還是百萬光年來表示都無所謂:1後面總是跟著無數個0!因為旅途實在遙遠,所以當從這些地球副本發出的光自宇宙的另一端到達地球時,目前已知的所有恆星和星系都已經消失很久了。所以這一幕永遠都不會出現!
不過,如果宇宙是無限的,那麼在宇宙某處,肯定會有你的無數個分身,而且還會無限地反覆出現!有沒有被嚇到?但還有更厲害的。
比如數字10^10^10^120 ,與上一個數字一樣,它所表示的時間跨度長到用什麼單位都沒關係。不管是微秒還是百萬年,1後面都得加上差不多10^10^120個0(差幾萬個0已經無所謂了)。而這個數字所能填滿的《新發現》雜誌的長度,將遠遠超出離我們最近的另一個地球的位置!
以棋牌遊戲為例,從一副 52 張牌中抽出前 4 張,接著將這4 張牌放回並徹底洗牌,然後重新開始……方片 A 必定會在某個時刻被抽出。如果繼續,方片 A 還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而我們的宇宙不是由52張牌而是由10^100 個粒子構成,那麼在 10^10^10^120這個數量級的宇宙之後,一切將重演。
難以想像?那麼換個方式:如果你能等待這麼長的時間,你將見到構成我們的可見宇宙的大約10^100個粒子以幾乎同樣的方式再次呈現,比如今天早晨你吃早餐的情景。也就是說,10^10^10^120 秒(或年,無所謂)後,宇宙歷史將重演!
當然,這只是理論而已,根據自然法則,數到10^10^10^120 是不可能的。整個由物質構成的計數體系,不管是鐘錶、電腦或是你的大腦(一個閒著沒事幹且極其固執的副本),在尚未完成工作時就會崩潰並最終分解成粒子,這些粒子將在片刻後恢復原狀,然後重新從0開始計數!
事實上,物理定律能否維持這麼長的時間也還是個未知數,或許這個永恆輪迴的故事只是異想天開而已。但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只要數量(距離或時間)足夠龐大,你就可以擁有一大批分身,何論無窮!好吧,既然已經說到了無窮,我們沒有可能走得更遠吧?你錯了:等著吧,還有比無窮更大的呢。
實驗表明,沒有比無窮更大的數字了。例如無窮加上一還是無窮,不是嗎?
然而,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還在後頭呢。一切始於20世紀初,當一位名為格奧爾格·康託爾(Georg Cantor)的德國數學家決定將無窮當作一個和其他數字一樣的數字來看時。
其推理如下。如果按照1、2、3、4、5……的順序一直數到「盡頭」,最後將數到無窮數(用ω表示)。那麼問題來了:能否找到一個比ω更大的數字呢?
正如前文所說,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傻。康託爾的一個仰慕者,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還專門創作了一則名為無窮旅館的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ω是一個多麼古怪的「數字」。
但康託爾不為所動,他的第二個問題來了:偶數有多少個?答案,無窮,即ω。然而,這個ω僅僅相當於所有整數的一半而已,另外一半則是奇數,不是嗎?
所以,偶數的無窮數應該比整數的無窮數少一半。康託爾立刻發現不對。實際上,每個偶數都可以與另一個整數的兩倍相對應,比如2是第1個偶數,4是第2個偶數,6是第3個偶數,8是第4個偶數,依次類推。最後我們發現可以用整數給每個偶數編號,也就是說偶數和整數的數量一樣多!
這就是有趣的無窮數法則:ω(偶數)+ω(奇數)= ω(所有整數的總和)!
康託爾的思考繼續進行:1和2之間還有無窮個像1.33333……或1.666666……這樣的數字。2和3之間,3和4之間,4和5之間,也一樣。那麼所有這些數字的總數應為數字的無窮乘以區間的無窮,即ω×ω,這就意味著比整數的數量明顯要多,不是嗎?
並不是。像2.438438……這樣的無限循環小數被稱為「有理數」,因為它們全部成「比例」,如5/3(1.66666……)或812/333(正好是2.438438438……)。經過一番推理,康託爾發現有理數的數量和整數的數量完全一樣。所以:ω×ω=ω!
康託爾最終在「實數」領域撞上了大運。實數指所有可能的數字,包括整數、有理數以及無限不循環小數,後者比如π等於3.141592653……小數點後面的數字無限不循環(只能被一個接一個地計算出來,目前的記錄是小數點後10^13,即10萬億位。)
關於實數,康託爾有兩點貢獻。首先,他指出實數的數量比整數的數量更多。然後,他證明實數的無窮數是2^ω(2×2×2×2……直到無窮)。這個論證很巧妙,但原理很簡單。
以一個包含三個球(紅、藍、綠)的集合為例,三個球的組合方式是有限的:無、單個藍、紅或綠,紅和藍,藍和綠,紅和綠,三個一起。總共有8種可能,因為對於每個球而言都存在兩種可能(要麼在組合內,要麼不在),那麼2×2×2=23=8種可能。
包含n個元素的集合的組合數為2^n個,所有整數的組合數則為2^ω個。而實數正是整數的各種組合(比如,π可被認為是3與141、5926、53等的組合),那麼實數的數量就是2^ω個。
結論?即使ω+1= ω+ω=ω×ω=ω成立,換句話說,就算與無窮數相關的任何運算的結果還是無窮,2^ω(讀作2的ω次方或2的無窮次方)仍然是一個比ω更大的無窮數!
在無窮數之後,康託爾還發現了κ0——讀作「阿列夫(希伯來字母表第一個字母)零」——後面還有κ1、 κ2、κ3等。這一連串數字被稱為「超窮」數,用來表示無窮集合的勢(大小):可數集(包括自然數)的勢標記為κ0,下一個較大的勢為κ1,再下一個是κ2,依次類推……
也就是說,下一個總是比上一個更加無窮,這簡直讓人發瘋,不是嗎?康託爾最後不幸地進了精神病院。
不過,一個剛開始只能數到4的大腦能走到這個地步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撰稿 René Cuillierier
編譯 吳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