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科學用最美的數字語言描繪出了世界的本質。我們抬頭望見星空,而數字用穿透了表象,讓我們了解更多秘密。
引力常量
1665年的英國經歷了一場大瘟疫。當時腺鼠疫暴發,由於醫療水平有限,許多人選擇出城躲避。那時,劍橋大學關閉,學校裡一位名叫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的學生只能離開校園回到了家中。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推開了通向現代科學世界的大門。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帶來了一種定量預測的能力。牛頓假設兩個質量之間的引力與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質量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一關係中的常數就是引力常量G。然而,要精確地測量這個支配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強度的常量是極其困難的。1798年,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通過扭秤實驗第一次測量了引力常數值。
到了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兩個獨立的測量中,得到了迄今為止最高精度的G值。但問題是,過去幾十年對這一數值的測量結果並不吻合。物理學家還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差異,對這一常量的繼續探索或將使我們對引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光速
中世紀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聲音的速度是有限的,比如,在遠處的一顆炮彈炸響之前,你早就看了到火光。不久之後,伽利略(GalileoGalilei)等一些科學家開始發現,光速似乎也並不是無限大的。
然而,光速的測量比聲速測量困難對技術的要求要高得多。直到19世紀末,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光速測量的誤差能夠不超過0.02%。1887年,阿邁克耳孫(Albert Michelson)和莫雷(Edward Morley)為了驗證「以太」是否存在,進行了著名的麥可孫-莫雷實驗。
當時的理論認為,光的傳播介質是以太,如果以太確實存在,那麼地球自轉必然會對光速產生影響。但實驗發現,光速在任何方向上是一致的。這一驚人的結果最終成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相對論的基石之一。
我們現在知道,光速是宇宙的極限,沒有事物能夠比光速更快。光速的測量數據是299792458m/s,隨後人們通過光速定義了單位「米」(光在1/299792458秒走的距離),變相來說,這是將光速的值「固定」了下來。
理想氣體常數
17世紀的科學家認識了物質的三態——固、液和氣態。當時,許多科學家傾向於用氣體推斷基本的物理定律,因為對於當時的實驗設備來說,固體和液體比氣體更難處理。
在這一時期,實驗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成了現代實驗科學方法的先驅。他認識到,在實驗中藉助控制變量的方法可以發現變量與結果變化之間的關係。波義耳發現了氣體的壓強和體積之間的關係。
一個世紀後,查爾斯(Jacques Charles)與蓋-呂薩克(Joseph Gay-Lussac)發現了體積與溫度之間的關係。這些結果結合起來表明, 在一定量的氣體中,溫度與壓強和體積的乘積成正比,這一比例常數便是理想氣體常數。
絕對零度
宇宙誕生之初無比熾熱,有著難以想像的高溫。然而隨著宇宙的膨脹, 它會逐漸的冷卻。根據大爆炸的餘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如今的宇宙平均溫度已經降低到了2.73K。
但是,溫度不會無限降低,它有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最低值,那就是絕對零度。在上個世紀初,通過加壓等方法,科學家已經製備出了液氧、液氫和液氦,也讓我們越來越接近絕對零度。隨後,利用雷射降低原子速度的技術,我們和絕對零度的距離只有百萬分之一度。但和光速一樣,這個數字我們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也達不到。
阿伏伽德羅常數
有人說,有兩把鑰匙打開了通向現代化學的大門,其中一把是道爾頓提出的原子理論,它讓我們了解到了化學現象背後的粒子世界,另一把鑰匙則是對化合物及其內部分子和原子的認識,比如,人們開始了解到,純水是由許許多多相同的水分子組成的。
義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Amadeo Avogadro)提出,無論氣體性質如何,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氣體的體積與原子或分子的數量成正比。20世紀初,佩蘭(Jean Perrin)創造了「阿伏伽德羅常數」這一術語,來紀念阿伏伽德羅的貢獻。如今,這一常數被定義為12克碳-12所含的原子數量,它聯繫起了物質的質量和摩爾質量。
玻爾茲曼常量
19世紀的物理學對熱力學進行了重要探索,科學家認識到了熱和能量之間的關係,並發展出了重要的熱力學定律。同時,隨著人們對粒子世界的認識,宏觀的現象與微觀的狀態同樣被聯繫在了一起。從這個角度來看,能量(包括熱)成了一種粒子速度的度量,「熵」的概念被提出,它可以用於度量系統的一種無序性。
19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玻爾茲曼提出了玻爾茲曼熵公式,通過玻爾茲曼常量將熱力系統中的微觀態與熵相聯繫。在微觀層面,熵可以簡單理解成微觀態出現的概率,也是一種反映各種能量分布配置的可能性的直接度量。
普朗克常量
進入20世紀後,物理學迎來了一次革命。1900年,普朗克(Max Planck)發表黑體輻射公式,假設能量只能以離散的「量子」形式釋放,這標誌著量子物理學的開端。在對黑體輻射問題的研究中,普朗克引入了一個關鍵的數值。他認為,一個假想的共振器只能以某個最小數量改變其能量,這種能量和相關的電磁波頻率成正比,其中的比例常數就是h,它後來就被稱為普朗克常量h。
現在,普朗克常量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甚至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數值之一。由普朗克常量起,物理學家發展出了代表物理學極限的普朗克長度和普朗克時間,以及一套完整的自然單位「普朗克單位」。量子理論不僅解釋了宇宙,還帶來了技術的革命。這種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反直覺的現實圖景,讓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更進一步。
史瓦西半徑
早在18世紀,米歇爾(John Miche)和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就推測宇宙中或許存在著無法被看見的黑洞。但直到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後,才真正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以方程組的形式提出了他的理論,這些方程極難求解。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中,物理學家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設法計算出了解。不僅如此,他還指出,對於任何給定量的物質,都存在一個非常小的球體,如果將所有物質都被「塞」進這樣一個小球中,它就會變成一個黑洞。這個球體的半徑就被稱為史瓦西半徑。與其他常量不同,史瓦西半徑並沒有一個固定值,它的大小取決於相應物質的質量。
錢德拉塞卡極限
碳元素是生命的基礎,但生命也需要其他許多更重的原子。宇宙中有一個過程會產生這些較重的元素,那就是超新星。超新星爆發產生了這些較重的元素,並將它們「分發」到整個宇宙中,使得行星形成,生命進化。
然而恆星是否會走向超新星的命運,主要取決於它的大小。這裡一道明顯的「門檻」被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與太陽大小相當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最終會演化成熾熱的白矮星。但白矮星的質量是有上限的,約為1.4倍的太陽質量,這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
在宇宙中由白矮星和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中,白矮星的引力會吸引伴星的物質,一旦白矮星成長到1.4倍太陽質量,它就會產生所謂的Ia型超新星爆發。1998年,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遙遠的Ia型超新星,發現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哈勃常數
宇宙有開始嗎?如果有,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今天的宇宙膨脹的又有多快?20世紀20年代,哈勃(Edwin Hubble)在威爾遜山天文臺的觀測,使這些問題開始有了更精確的答案。
哈勃天文望遠鏡發現,從地球上觀測,星系都在向後退。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就是說,這種退行一定是在整個宇宙中發生的,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遠離。而星系的退行速度和它與地球的距離成正比,這種關係正是由哈勃常數給出的。哈勃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而膨脹的宇宙意味著它有一個更小的過去。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家探測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宇宙微波背景的最新測量表明,哈勃常數的值約為67.4km/s/Mpc,而宇宙的年齡約為138億歲。值得一提的是,在另一個著名的測量方法中,天文學家測得的值卻為74km/s/Mpc。兩個同樣精確卻不一致的測量結果,很可能引發一場宇宙學「危機」。
來源:上遊新聞
來源:重慶二三裡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