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內置函數隨著解釋器的運行而創建。在Python的程序中,你可以隨時調用這些函數,不需要定義。
print()方法用於列印輸出,最常見的一個函數。
print() 方法的語法:
print(*args, sep=' ', end='\n', file=None)參數:
args:複數,表示可以一次輸出多個對象。輸出多個對象時,需要用 , 分隔。sep:用來間隔多個對象,默認值是一個空格。輸出多個值才生效。end:用來設定以什麼結尾。默認值是換行符 \n,我們可以換成其他字符串。file:要寫入的文件對象。返回值:
無。默認參數:
修改end不是換行符 \n
sep間隔符只有輸出多個值才生效
Python3中 input() 函數接受一個標準輸入數據,返回為 string 類型。
input()函數語法:
input(prompt)參數說明:
prompt: 提示信息,可選參數。返回值:
為 string 類型。默認
提示信息
help() 函數用於查看函數或模塊用途的詳細說明。
help 語法:
help(object)參數說明:
object:對象;返回值:
返回對象幫助信息。查看 os 模塊的幫助
查看列表 list 幫助信息
顯示list的append方法的幫助
查看 str 數據類型的幫助
type() 函數如果你只有第一個參數則返回對象的類型,三個參數返回新的類型對象。類似 isinstance()。
如果要判斷兩個類型是否相同推薦使用 isinstance()。
type() 方法的語法:
type(object)type(name, bases, dict)參數:
name:類的名稱。bases:基類的元組。dict:字典,類內定義的命名空間變量。返回值:
一個參數返回對象類型; 三個參數返回新的類型對象。一個參數:平常用的比較多
三個參數:平常少用到
isinstance() 函數來判斷一個對象是否是一個已知的類型,類似 type()。
如果要判斷兩個類型是否相同推薦使用 isinstance()。
isinstance() 方法的語法:
isinstance(object, classinfo)參數:
object:實例對象。classinfo:可以是直接或間接類名、基本類型或者由它們組成的元組。返回值:
如果對象的類型與參數二的類型(classinfo)相同則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判斷數字:
判斷字符串:
判斷只要在元組的一個就返回True。
len() 方法返回對象(字符串、列表、元組、集合、字典等)長度或項目個數。
len()方法語法:
len( s )參數:
s:對象。返回值:
返回對象長度。
dir() 函數不帶參數時,返回當前範圍內的變量、方法和定義的類型列表;帶參數時,返回參數的屬性、方法列表。
如果參數包含方法__dir__(),該方法將被調用。如果參數不包含__dir__(),該方法將最大限度地收集參數信息。
dir 語法:
dir([object])參數說明:
object:對象、變量、類型。返回值:
返回模塊的屬性列表。獲取當前模塊的屬性列表
獲取字典的屬性列表
abs() 函數返回數字的絕對值。
abs() 方法的語法:
abs( x )參數:
x:數值表達式,可以是整數,浮點數,複數。返回值:
函數返回 x(數字)的絕對值,如果參數是一個複數,則返回它的大小。
round() 方法返回浮點數x的四捨五入值。
round() 方法的語法:
round( x , n )參數:
x:數字表達式。n:表示從小數點位數,其中 x 需要四捨五入,默認值為 0。返回值:
返回浮點數x的四捨五入值。
pow() 方法返回(x的y次方) 的值。
pow() 方法
pow(x, y, z)函數是計算x的y次方,如果z在存在,則再對結果進行取模,其結果等效於pow(x,y) %z。
參數:
x:數值表達式。y:數值表達式。z:數值表達式。可選參數。返回值:
返回(x的y次方) 的值。
divmod() 函數把除數和餘數運算結果結合起來,返回一個包含商和餘數的元組(a // b, a % b)。
divmod()語法:
divmod(a, b)參數說明:
a: 數字b: 數字返回值:
一個包含商和餘數的元組(a // b, a % b)。
max() 方法返回給定參數的最大值,參數可以為序列。
max() 方法的語法:
max( x, y, z, .... )參數:
x:數值表達式。y:數值表達式。z:數值表達式。返回值:
返回給定參數的最大值。
min() 方法返回給定參數的最小值,參數可以為序列。
min() 方法的語法:
min( x, y, z, .... )參數:
x:數值表達式。y:數值表達式。z:數值表達式。返回值:
返回給定參數的最小值。
sum() 方法對系列進行求和計算。
sum() 方法的語法:
sum(iterable, start)參數:
iterable:可迭代對象,如:列表、元組、集合。start:指定相加的參數,如果沒有設置這個值,默認為0。可選參數。返回值:
返回計算結果。
range() 函數返回的是一個可迭代對象(類型是對象),而不是列表類型, 所以列印的時候不會列印列表。
list() 函數是對象迭代器,可以把range()返回的可迭代對象轉為一個列表,返回的變量類型為列表。
range()語法:
range(stop)range(start, stop, step)參數:
start: 計數從 start 開始。默認是從 0 開始。例如range(5)等價於range(0, 5);stop: 計數到 stop 結束,但不包括 stop。例如:range(0, 5) 是[0, 1, 2, 3, 4]沒有5step:步長,默認為1。例如:range(0, 5) 等價於 range(0, 5, 1)。可選參數。返回值:
一個可迭代對象一個參數:
兩個參數:
三個參數:
sorted() 函數對所有可迭代的對象進行排序操作。
sort 與 sorted 區別:
sort 是應用在 list 上的方法,sorted 可以對所有可迭代的對象進行排序操作。
list 的 sort 方法返回的是對已經存在的列表進行操作,而內建函數 sorted 方法返回的是一個新的 list,而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的操作。
sorted 語法:
sorted(iterable, key=None, reverse=False)參數說明:
iterable:可迭代對象。key:主要是用來進行比較的元素,只有一個參數,具體的函數的參數就是取自於可迭代對象中,指定可迭代對象中的一個元素來進行排序。reverse:排序規則,reverse = True 降序 , reverse = False 升序(默認)。返回值:
返回重新排序的列表。sorted 的最簡單的使用方法:
可以使用 list 的 list.sort() 方法。這個方法會修改原始的 list(返回值為None)。通常這個方法不如sorted()方便-如果你不需要原始的 list,list.sort()方法效率會稍微高一些。
另一個區別在於list.sort() 方法只為 list 定義。而 sorted() 函數可以接收任何的 迭代對象。
也可以通過 key 的值來進行元組/字典的排序。
也可以通過 key 的值來進行元組/字典的reverse = True 降序排序。
id() 函數用於獲取對象的內存地址。
id()語法:
id(object)參數說明:
object:對象。返回值:
返回對象的內存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