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路上的人,最怕腳邁向何處
簡單隨性,是這一生最低調的奢華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展示」和「表演」自己和自己所處的時代,正如藝術家林曉峰的藝術作品,一直在描述人的敏感和細節,在觀察人性和現實中所磨合出來的語言狀態,但似乎並沒有在視覺表達上過於直接地去說明或傳遞。藝術家則希望能夠讓它隱藏到作品的背後,物質的背後,眼睛的背後,看似缺失實則存在。
藝術家「細膩」之下,在營造一個對個人、空間和生活之間多重關係的理解,從這些相互作用的關係中找到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無論從物質視覺輸出上,還是想法的表達上(比如它反映著重複疊加、時間性和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狀態),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個核心的、帶有持續性、過程性和重複性的概念。
藝術家自說自畫:
你也許從來都不只是你自己,你又只能是你自己,充斥著各種可能性的畫面卻要你多堅定的做心中的那個畫面!欲望,貪婪,失敗,苦痛……都是你涅槃重生的原因,當夢中的各種元素出現在畫面時,我慶幸我跟過去的自己有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完結和一個全新的開始……
林曉峰
出生於福建莆田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
(知物計劃合作藝術家)
知物對話
唯一的任務就是真實的表達情感
C:請簡單介紹一下您的作品,您如何定義自己的作品風格?
L:經歷感觸、情緒、真誠、渴望……諸多的情緒在作品裡。似乎有很多的可能性需要我去闡述,這個闡述也是自我探索的過程,我享受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我觀察世界的一個方向,我沒有固定自己的風格,但是象徵性的表達真實的情感似乎成為我的偏好。
C:您《兔先生》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是什麼?
L:從人與社會的關係角度考慮,人與社會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複雜、對立、統一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對立以及與此相連的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對立與衝突,貫穿於人類社會的始終。
《兔先生》的生活也是當下人負重前行的一種生活常態,我更希望通過畫面,讓觀者有一種輕鬆快樂感受的同時也能引發觀者對當下生活的重新思考,也許生活不只是應該這樣,「他(生活)」其實有更多的期許不是嗎?
C : 《兔先生》系列作品中,「兔頭」的出現似乎帶有某種象徵性的形式感,對您的創作而言是某種關係的強化嗎?
L:是的,正是這種象徵性的形式感,其實會有種隱匿的力量。兔頭它是無秩序的、無邊界的,是超脫於虛無的,是不被定義的。這個表情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人們看待世界的表情,就像是逃離後的重返、失而復得的快樂、迷茫後的抉擇,最終找到了平衡,我希望借兔先生來強化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C:《觸不可及》系列的「故事性」與您日常生活是否有一定的關聯性?
L:關於《觸不可及》,我把它看成是記憶的碎片。是僅存大腦瞬間的記憶,過後便是觸不可及,這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也是生活的常態,也是一種慌不擇路的尋覓,是「一次可以十萬個為什麼的選擇」,是一次自我放逐的不甘追求。
它是很多思緒、很多情緒、很多渴望、很多迷茫、很多逐鹿、很多頹廢、很多吶喊、很多日夜,筆掠動畫布的狂野,一切都只為了最後這觸不可及的姿態,像是搖滾樂的一樣,永遠在路上,永遠年輕,永遠觸不可及……
C:在當下這樣一個「後疫情」之下的共享時代,您的作品和現世是怎樣的一個呼應呢?
L: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快速的時代下享受著便利。伴隨便利的無疑是高效的生活節奏,在這個「雙重社會之下」一切都似乎簡單便捷,但是這不只是全部,也許更應該重視那些常被人們忽視的事物。於是,我通過「共享時代」作為系列的主題去再現變遷的城市,也記錄社會文明的進步,這背後是我思考的方向。
藝術是情感關係的再現
C:很多人認為架上繪畫必然走向消亡,並且裝置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等等才是以後的發展潮流。那您對他們的觀點怎麼看?
L:藝術史上,任何一個流派都經歷過巔峰,也跌入過谷底,但最終是不會消亡的。我認為架上繪畫是人們的情感流露的方式,無法消亡,哪怕處於低谷都時刻綻放著它獨具一格的魅力,所有的藝術形態都無法取代它。而架上繪畫也是最貼近人的,它不同於其他藝術形態,隨著人類的進步,包括感官和體驗上的不同,架上繪畫的血液一直在延續著,並且在不斷創新發展著……
當然,裝置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的確在這個時代極盡綻放著特有的藝術魅力,我認為藝術服務於人類的情感,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審美感受不同而已……
C:您的作品中,「幻想性錯覺」是對模凌兩可的圖像賦予實際意義的傾向,但同時您在作品中將這個概念與「幻像」、「現實」進行了結合;在這兩個概念裡,一方非常抽象,沒有實體;另一方又非常具體,沒有模糊的餘地。個人覺得這樣幾乎對立的結合產生了非常奇妙的感受,作為作者您怎麼看?
L:這個詞用得好,「幻想性錯覺」我特別喜歡。我喜歡這種對立,在對立中構建現實與理想的幻想錯覺。某種意義上來講,具像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延續,而抽象是對當下生活的思維方式,從中尋找一種特殊意義的心理現象然後賦予一個客觀中立的事物一種特殊意義,這就像一個神秘的地方被一把鑰匙打開,使我無盡的游離在這種奇妙的畫面中,有種沉溺的幸福……
C:您覺得在「兔先生」、「觸不可及」、「共享時代」這三個系列作品中,是否存在一個內在的規律或者路徑?
L:是的,您也感受到了,或者換一種說法,是關係之下的情緒,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看似無關,實際內在相互關聯的關係之中的關係。
C:近期有新作品嗎?如有可否與我們簡單分享一下?(手稿,筆記亦可)
L:近期會繼續延續《共享時代》的系列,屆時再與大家分享
C:您平時最喜歡哪類閱讀?推薦幾本您喜歡的書吧
L:不固定,比較隨意,有時也會讀一讀無聊的雜誌,發現也挺有趣,還有些許動漫的書籍……
最近,在看《絕對批評》《藝術的故事》
部分作品欣賞
《夜色微涼》 布面油畫 50cmx150cm 2020年
對話:藝術家林曉峰(簡稱「L」)
陳樹(簡稱「C」)
信息來源於藝術家
禁止商業轉載
編輯:田園
監製:大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