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物計劃|林曉峰:不被定義的藝術表達

2020-12-05 知物美術館

一個在路上的人,最怕腳邁向何處

簡單隨性,是這一生最低調的奢華

《眸》 布面油畫 115x140cm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展示」和「表演」自己和自己所處的時代,正如藝術家林曉峰的藝術作品,一直在描述人的敏感和細節,在觀察人性和現實中所磨合出來的語言狀態,但似乎並沒有在視覺表達上過於直接地去說明或傳遞。藝術家則希望能夠讓它隱藏到作品的背後,物質的背後,眼睛的背後,看似缺失實則存在。

藝術家「細膩」之下,在營造一個對個人、空間和生活之間多重關係的理解,從這些相互作用的關係中找到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無論從物質視覺輸出上,還是想法的表達上(比如它反映著重複疊加、時間性和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狀態),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個核心的、帶有持續性、過程性和重複性的概念。

藝術家自說自畫:

你也許從來都不只是你自己,你又只能是你自己,充斥著各種可能性的畫面卻要你多堅定的做心中的那個畫面!欲望,貪婪,失敗,苦痛……都是你涅槃重生的原因,當夢中的各種元素出現在畫面時,我慶幸我跟過去的自己有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完結和一個全新的開始……

林曉峰

出生於福建莆田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

(知物計劃合作藝術家)

知物對話

唯一的任務就是真實的表達情感

C:請簡單介紹一下您的作品,您如何定義自己的作品風格?

L:經歷感觸、情緒、真誠、渴望……諸多的情緒在作品裡。似乎有很多的可能性需要我去闡述,這個闡述也是自我探索的過程,我享受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我觀察世界的一個方向,我沒有固定自己的風格,但是象徵性的表達真實的情感似乎成為我的偏好。

《影棚的故事》布面油畫 90cmx150cm 2

C:您《兔先生》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是什麼?

L:從人與社會的關係角度考慮,人與社會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複雜、對立、統一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對立以及與此相連的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對立與衝突,貫穿於人類社會的始終

《兔先生》的生活也是當下人負重前行的一種生活常態,我更希望通過畫面,讓觀者有一種輕鬆快樂感受的同時也能引發觀者對當下生活的重新思考,也許生活不只是應該這樣,「他(生活)」其實有更多的期許不是嗎?

《年華》 布面油畫 150x160cm

C : 《兔先生》系列作品中,「兔頭」的出現似乎帶有某種象徵性的形式感,對您的創作而言是某種關係的強化嗎?

L:是的,正是這種象徵性的形式感,其實會有種隱匿的力量。兔頭它是無秩序的、無邊界的,是超脫於虛無的,是不被定義的。這個表情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人們看待世界的表情,就像是逃離後的重返、失而復得的快樂、迷茫後的抉擇,最終找到了平衡,我希望借兔先生來強化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沐陽暖秋》 布面油畫 150cmx150cm

C:《觸不可及》系列的「故事性」與您日常生活是否有一定的關聯性?

L:關於《觸不可及》,我把它看成是記憶的碎片。是僅存大腦瞬間的記憶,過後便是觸不可及,這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也是生活的常態,也是一種慌不擇路的尋覓,是「一次可以十萬個為什麼的選擇」,是一次自我放逐的不甘追求。

它是很多思緒、很多情緒、很多渴望、很多迷茫、很多逐鹿、很多頹廢、很多吶喊、很多日夜,筆掠動畫布的狂野,一切都只為了最後這觸不可及的姿態,像是搖滾樂的一樣,永遠在路上,永遠年輕,永遠觸不可及……

《共享時代no.3》 布面油畫 88x158cm 2

C:在當下這樣一個「後疫情」之下的共享時代,您的作品和現世是怎樣的一個呼應呢?

L: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快速的時代下享受著便利。伴隨便利的無疑是高效的生活節奏,在這個「雙重社會之下」一切都似乎簡單便捷,但是這不只是全部,也許更應該重視那些常被人們忽視的事物。於是,我通過「共享時代」作為系列的主題去再現變遷的城市,也記錄社會文明的進步,這背後是我思考的方向。

藝術是情感關係的再現

C:很多人認為架上繪畫必然走向消亡,並且裝置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等等才是以後的發展潮流。那您對他們的觀點怎麼看?

L:藝術史上,任何一個流派都經歷過巔峰,也跌入過谷底,但最終是不會消亡的。我認為架上繪畫是人們的情感流露的方式,無法消亡,哪怕處於低谷都時刻綻放著它獨具一格的魅力,所有的藝術形態都無法取代它。而架上繪畫也是最貼近人的,它不同於其他藝術形態,隨著人類的進步,包括感官和體驗上的不同,架上繪畫的血液一直在延續著,並且在不斷創新發展著……

當然,裝置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的確在這個時代極盡綻放著特有的藝術魅力,我認為藝術服務於人類的情感,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審美感受不同而已……

《綠野仙蹤no.3》 布面油畫 120cmx160c

C:您的作品中,「幻想性錯覺」是對模凌兩可的圖像賦予實際意義的傾向,但同時您在作品中將這個概念與「幻像」、「現實」進行了結合;在這兩個概念裡,一方非常抽象,沒有實體;另一方又非常具體,沒有模糊的餘地。個人覺得這樣幾乎對立的結合產生了非常奇妙的感受,作為作者您怎麼看?

L:這個詞用得好,「幻想性錯覺」我特別喜歡。我喜歡這種對立,在對立中構建現實與理想的幻想錯覺。某種意義上來講,具像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延續,而抽象是對當下生活的思維方式,從中尋找一種特殊意義的心理現象然後賦予一個客觀中立的事物一種特殊意義,這就像一個神秘的地方被一把鑰匙打開,使我無盡的游離在這種奇妙的畫面中,有種沉溺的幸福……

《無主之地no.2》 布面油畫 100cmx120c

C:您覺得在「兔先生」、「觸不可及」、「共享時代」這三個系列作品中,是否存在一個內在的規律或者路徑?

L:是的,您也感受到了,或者換一種說法,是關係之下的情緒,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看似無關,實際內在相互關聯的關係之中的關係

《東陽一夢》 布面油畫 200cmx200cm

C:近期有新作品嗎?如有可否與我們簡單分享一下?(手稿,筆記亦可)

L:近期會繼續延續《共享時代》的系列,屆時再與大家分享

《共享時代no.5》 布面油畫 60x80cm 20

C:您平時最喜歡哪類閱讀?推薦幾本您喜歡的書吧

L:不固定,比較隨意,有時也會讀一讀無聊的雜誌,發現也挺有趣,還有些許動漫的書籍……

最近,在看《絕對批評》《藝術的故事》

部分作品欣賞

《表面的平靜》布面油畫 100cmx130cm 2

《夜色微涼》 布面油畫 50cmx150cm 2020年

《曲徑夢魘》 布面油畫 50cmx150cm 202
《愛情操控師》 布面油畫 95x160cm
《統一時間》 布面油畫 90x150cm
《夜遊no.1》 布面油畫 88x158cm 2020
《起》 布面油畫 200cmx150cm

對話:藝術家林曉峰(簡稱「L」)

陳樹(簡稱「C」)

信息來源於藝術家

禁止商業轉載

編輯:田園

監製:大熊

相關焦點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原標題: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博覽薈   基因,在藝術家的眼中,褪去了科學賦予其固有的硬殼,從內而外地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高低等級的界限,真正自由地融合,表達出生命本真的意義。
  • 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裝修中,我們也會選擇裝修的風格,當然我們知道每一種風格的藝術效果不一樣的。現在我們對於裝修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在選擇風格時也希望達到漂亮的藝術效果。那麼下面我們來介紹有關於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五周年,聚焦新媒體藝術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第五屆「青年策展人計劃」近日正式開幕。「有毒」 (策展人:呂凝珏、李靜秋、任心怡)與「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策展人:陳子澂、張瀞尹)兩組方案從61份有效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的獲勝者。這兩組方案都表現出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策展人及藝術家對時代的思考和獨特的世界觀。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我想先談生物藝術定義的問題:彭佳老師的演講提到的藝術家兼學者都在不斷地對他們(她們)的工作進行定義,首先進行實踐的藝術創作,然後考慮怎樣做一個合理的解釋。為什麼需要有一個很廣的定義?在不同學科的人、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有一個共同認識,這個是不是很重要?彭佳老師開始的時候提到生物藝術和符號學之間有共同關注的方面,我想知道彭佳老師是怎麼考慮這個問題的。對什麼是生物藝術的定義的爭論是否跟考慮生物藝術形式它本身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表達有一定的關係?
  • 精神病與藝術:真的「不瘋魔 不成活」?
    現代藝術甚至視之為創作的冒險歷程,人們普遍認為,這種現代主義精神源於「瘋狂」的梵谷,自他以後,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但事實上,精神病與藝術有著更深的淵源。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德國藝術大師丟勒就將有天賦的藝術家歸類為憂鬱症患者,將浪漫主義畫家稱為瘋子。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藝術家總是關注社會的陰暗面:所有創作過程都是一段非理性的經歷。
  • 計劃的定義與內容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計劃」這個詞。大到美國政府的火星探測計劃,小到我們身邊的一次周末郊遊計劃,計劃幾乎無處不在。我們經常會為自己制定一些個人計劃,例如一學期的學習計劃、勤工儉學計劃、假期旅行計劃等等。
  • 《製造之外》用最SWAG的藝術態度對生活場景再定義!
    藝術家們探討快消時代,我們和周遭環境的共生關係,將我們的生活賦予特殊意義,讓我們不斷反思或許一切皆可被定義...特雷弗·安德魯 100%中國製造整個房間被Gucci的經典logo填滿,與空間中的垃圾箱、廢棄馬桶等形成反差性的對比,似乎有點調侃,「一切皆可Gucci」的玩笑背後是否會令大家對奢侈品意義重新思考?
  • 去「均質化」的個人特色藝術
    當代藝術有最大的創作空間,是自由的,但是作品必須是創新的,即是當代藝術的語境一定是前所未有的,不能重複別人的作品,更不能回歸傳統,但可以用一切傳統手法來重組和實現自己全新的藝術觀念。當代藝術更加注重對觀念的表達當代藝術作品更加直接面對生活,更加創新,在作品中反映對人類生存與環境的關注和思考等人文關懷。當代藝術更加注重對觀念的表達,作品的觀念性更強。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1997年,「生物藝術」一詞由巴西裔美國藝術家愛德瓦多·卡茨(Eduardo Kac)在構思探索性作品《時間膠囊》時首次提出。三年後,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件轉基因動物藝術作品,兔子「阿爾巴」,從此聲名大噪。卡茨為生物藝術所下的定義是:生物藝術是當代藝術的一個新方向,藝術家試圖用它去探索形成生命的全過程。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之後的整整十年,格林伯格的追隨者還掌管著《藝術論壇》雜誌。形式主義理論在現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中走向來了一條狹窄的線性道路,走向純粹化。任何不符合格林伯格邏輯的東西都從他的現代主義定義中被劃出去。正如邏輯實證主義者所指出的,惟一的、絕對可證明的真理是同義反覆的,格林伯格等人在嚴密性中得到的又丟失了。
  • 「跨學科藝術團隊創作方法」 | 訪談計劃
    在這個情況之下,就會有很多新的計劃產生,它就打破了傳統和古典藝術的所謂藝術家為核心的個人化的方向,所以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勢必要去思考一種新的創作的觀點:如何跟其他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合作,把觀點互相share,共同的去思考。
  • 美術、圖像和視覺文化:如何定義「藝術作品」?
    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和美學著作中是沒有美術這一詞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藝術和中國美術這一概念可能是不相容的,甚至是需要重新考慮的。在中國古代,「美」並非是藝術最高的準則。在傳統的藝術中,美往往不是最需要考慮的內容。古代漢語中的美,往往是用來形容女性,男性、食物、人的德行,甚至是統治者的政策。
  • 藝術啟蒙與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被定義為一種不知不覺的學習,是有機體通過與環境接觸,無目的的、自動地獲得事件或客體間結構關係的過程。)內隱學習是意識之下的,更多時候難以用語言層面表達,我們的母語學習,就是內隱的。以孩子的語言及方式,感知身體、腹式呼吸、發聲音樂部分-ML不同球體的運動,象徵著不同的音樂形象讓孩子在不同球體的運動過程中,通過律動與重力的區別,感受不同的音樂形象,從而建立聽覺審美;音樂與戲劇部分-ML&DL藝術
  • 吉林藝術學院2020年藝術本科提前批在河南招生計劃
    吉林藝術學院2020年藝術本科提前批在河南招生計劃  專業名稱 科類名稱 計劃人數 > [19] 美術學((師範))(師範) 文理分科 1 點擊查看 [20] 美術學((視覺藝術策劃
  • 當代藝術不簡單 創作不僅要懂藝術還要會物理化學生物和編程
    來自中國、美國四所美術學院的30餘位青年藝術家,把國際前沿的數字藝術帶到瀋陽。包括動態影像、互動裝置、沉浸式藝術、生物藝術、機械裝置、聲音視覺等40件作品,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豐富的感官體驗,觀眾在這一新式展覽中可以「聽見兩面、看見聲音」。當地時間10月28日,記者就走入其中,感受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當代藝術。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1989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費在研究線蟲,以線蟲作為一種生物模型,探尋觸覺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可是如何檢測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用綠色螢光蛋白來作為一個標記,如果螢光蛋白呈綠色,在半透明的線蟲中應該容易看到。但是問題來了,綠螢光蛋白能在別的生物體內發光嗎?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按照規劃,「人工智慧」將「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到203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2017年9月1日,普京在演講中提出「未來誰率先掌握人工智慧,誰就能稱霸世界」。2018年4月25日,歐盟委員會計劃2018-2020年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240億美元。
  • 拉脫維亞,相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卻也讓人覺得有意思
    這種隨處可見的街頭藝術,自然也為古城之遊平添了一種活氣,我甚至看到幾個 歐洲 遊客隨著街頭藝術家的音樂起舞,隨著音樂的旋律去跟著感覺律動,倒也是一種很是感染人的生活態度。可惜我的這種身體本能似乎已經丟失了,是否應該去學個街舞什麼的呢?
  • 「表達而不去定義」,《聽見她說》踐行女性題材新方法論
    近年來,為了藉助「她經濟」紅利,很多製作公司和平臺相繼推出多檔以女性受眾為導向的影視綜作品,也有很多作品擦邊「女性話題」贏得了高關注,但真正圍繞女性問題本身的討論卻少之又少,能夠聚焦女性群體問題表達的作品更是寥寥無幾,而獨白劇《聽見她說》的出現正好切入了女性題材作品轉型的關鍵時機,其立意與目標是直擊當代女性生存痛點,聚焦女性問題表達。
  • 3層中空LOW-E玻璃、窗牆比超40%...帶你看港龍建築藝術表達
    美學的表達總是呈現於全方位的生活之中,它可以是清晨日暮的變換光影,它可以是周末午後的一場藝術展覽,當然,它也可以是多元的建築刻畫的城市天際與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