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寶 編輯/曹樂溪
由BBC與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已於10月30日晚18點在騰訊視頻獨家開播,同步BBC播出。這部號稱「最美紀錄片」的神作在時隔16年後終於回歸了。
在看《藍色星球2》之前,很難想像一部紀錄片的精彩程度完全可以與一部跌宕飽滿的高分電影相媲美。
平延宛輾的情節起伏,難料莫測的故事鋪陳,喜驚感傷的情感投射,打開的卻是海底未知空間的大門,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一種豬齒魚,用嘴叼起蛤蜊,通過在硬珊瑚上重擊來敲開蛤殼,吃掉裡面的肉;還有名為浪人鰺的食鳥魚,通過精確測算,從海中凌空跳躍捕捉到海鳥;以及一隻雌性金黃突額隆頭魚,成長到一定階段,性別會發生改變……
時間倒回至2001年,彼時播出的《藍色星球》囿於技術等各方面原因,上述這些景象尚處於蒙塵狀態。隨著各種科學發現和新技術的出現,十六年後的今天,《藍色星球2》才得以成片,並在騰訊視頻同步BBC獨家首播,據悉,為了更好地呈現海下震撼人心的畫面,騰訊還專門應用了其最新研發的視頻增強技術TIE(鈦)。
與觀眾16年的等待相映照的是,《藍色星球2》的拍攝歷時四年多,整個BBC自然歷史部拍攝團隊共經歷了125次探險,訪問了39個國家,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海洋,僅攝製組的水下拍攝時長達6000多個小時。
食鳥魚、甲烷火山……
420分鐘故事背後的拍攝故事
《藍色星球2》共7集,分為《一片海洋》《深海》《珊瑚礁》《深藍海洋》《綠色海洋》《海岸》《我們的藍色星球》,單集片長60分鐘。
每集都有令人驚嘆的發現,比如《一片海洋》裡魚捕食海鳥,《深海》的甲烷火山,以及在海底行走,而不是遊泳的魚類;《珊瑚礁》中以小型珊瑚礁魚類為食的石斑魚,因為體型太大,無法捕獲躲在巖石裂縫中的獵物,為此它們採取倒立姿勢,在獵物藏身的位置左右搖頭晃腦,向章魚求助通報小魚藏身之處……
無論是難得一見的生物活動,還是意想不到的新景觀,在拍攝過程中往往意味著難以想像的挑戰與危險。
負責《藍色星球2》中《深海》和《我們的藍色星球》兩集的製片人奧拉多爾蒂告訴娛樂資本論,他們在深海當中進行了1000多個小時的拍攝,甚至下潛到8000米深的水下。另外,奧拉還分享了讓她記憶深刻的一次經歷:他們把潛水艇開到南極,溫度非常低,受其影響,在450米的水下,潛水艇開始出現漏水,但最終把漏水的地方修補好後,他們依舊繼續潛水作業。
關於食鳥魚的故事,一開始完全是道聽途說,沒有任何照片或視頻畫面來證實這一說法,攝製組四個人帶著800公斤的拍攝裝置,去到塞席爾的一個偏遠環礁進行拍攝,剛開始因為浪人鰺襲擊低空飛行的燕鷗過程很快,地點也很隨意,對攝像師而言,要調整畫面幾乎不可能,再加上船隻本身具有不可預測性,且在持續漂流,導致前一周完全一無所獲。
因為一篇介紹豬齒魚使用工具的論文,攝製組先是請博士潛水尋找這些魚,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花費100多個小時到水中拍攝這種小魚。
為了拍攝到偽虎鯨和寬吻海豚相互作用的畫面,攝製組需要先找到它們,於是他們在偽虎鯨以往經常出現的時間搜尋,意味著要在相當於比利時國土面積的範圍內,尋找最多有足球場大小的偽虎鯨群。經常所有攝製人員出海,直升機待命,卻空手而歸。
另外,4年多來,《綠色海洋》攝製組歷時196天拍攝,其中170天的拍攝中包含潛水,潛水時長為664個小時。
尋找、等待、徒勞是他們早已習慣的家常便飯。
《藍色星球2》蛻變:
新技術講述新故事
當然,神秘奇異、大開眼界的畫面呈現,是一部優秀自然地理紀錄片的標配,但如果僅僅如此的話,它傳達至觀眾的感受或許也只局限於視覺震撼,《藍色星球2》更吸引人的地方,正如前面所說,在於獨特的故事鋪陳,綿延曲折的情節跌宕。
在豬齒魚用嘴挪開破敗的殘枝敗葉尋找到一個蛤蜊時,並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直到它叼著蛤蜊遊向硬珊瑚構成的小堡,並通過撞擊打開蛤蜊時,不得不讚嘆魚類的智力;接著你又會被上一秒還在交配中的雌性隆頭魚,轉眼變成雄性而驚得目瞪口呆;而正學習飛行的幼鳥在海上歇腳時,水下的浪人鰺慢慢向其靠近,你的心臟會咚咚加速跳動,浪人鰺躍出水面向燕鷗發起進攻,觀眾的心臟早已提到嗓子眼,腹中餐眼看在所難免,奮力震動翅膀的燕鷗卻逃過一劫,越飛越高,你終於舒了一口氣。
主角變成了難以控制的動物,一切都變幻莫測,也更考驗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奧拉透露,在四年的時間裡,在沒有拿起攝像機的時候,他們就一直在準備有哪些新的內容呈現給觀眾,怎麼安排每一集的走向,「在故事呈現上花了很多時間,比如說有的故事,首先這個故事要本身就很吸引人,再講這個故事在視覺上呈現的效果怎麼樣。這個過程中就要考慮很多的因素,從拍攝地回來就知道怎麼樣進行剪輯,怎麼樣呈現最好的版本。」
最重要的是,各種新技術的應用為故事支撐起了最恰當的呈現視角。
而水下拍攝意味著要完全聽任海洋的擺布,要承受來自潮汐、洋流、海風、海浪、深海壓力和能見度低等各種極端挑戰。「憑藉革命性的新技術,我們得以進入新世界,並以十幾年前望塵莫及的新方法拍攝海洋動物的行為。」《藍色星球2》執行製片人詹姆斯霍尼伯內表示。
借用新技術的力量,《藍色星球2》的水下拍攝團隊下潛的時間,比使用傳統的水肺設備要長很多,循環呼吸器潛水能讓攝製人員在水底靜靜觀察,且不會產生氣泡或幹擾。這種是美國的前軍事潛水技術,它能夠拍攝更多以前望塵莫及的事情。以前我們潛水只能持續45分 鍾,現在卻能下潛3個小時。
所以,你能坐在潛水器裡面,在1000米深的海底深淵停留1000 個小時,或者使用循環呼吸器深入珊瑚礁;或者採用低光攝像機拍攝蝠鱝神奇的舞蹈,或者展現生物發光的世界和浮遊生物。
同時,水下拍攝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要營造出一種場所感,他們聯手許多專家工程人員,採用百萬像素超高清半球型攝像機進行拍攝,這樣就能夠同時記錄水上和水下的情況。比方說,當拍攝冰山上的海象時,你也能看到漂浮在下面的巨大冰山的鏡頭。另外,他們還配備了紅外水下攝像機,這意味著就算在完全漆黑的環境裡,也能捕捉到前所未見的動物行為。除此之外,他們還DIY了不少拍攝設備。
「無論是拍攝技術還是故事節奏,《藍色星球2》無疑是今年全球最優秀的自然地理類紀錄片。紀錄片它能讓生活像生活本身一樣真實,同時又能讓生活像詩一樣浪漫,我覺得這個是BBC為代表的紀錄大片感動你的最根本的原因。」《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導演陳曉卿如此評價道。
除了拍攝技術,《藍色星球2》相比於16年前的首作在播放推廣的模式上也有很大革新。騰訊視頻作為BBC此次的合作出品方和國內獨家播出平臺,不僅提供了最新的視頻增強技術TIE(鈦),更運用自身平臺優勢對《藍色星球2》進行線上線下的全面推廣,在上海舉辦了《藍色星球2》獨家超前放映交流會,讓一大批紀錄片愛好者與中外頂級紀錄片大師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線上也通過預告片、花絮等短視頻進行推廣傳播。
正如製片人奧拉·多爾蒂所說:「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讓海洋的美麗得以更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