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省目前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普遍感覺這次疫情的病毒比較「狡猾」。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構築防線抵禦病毒?1月7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感染與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主任醫師孫英偉。
「正如大家感受的那樣,此次疫情中入境人員在解除14天集中隔離後,出現發病和核酸檢測呈陽性,進而引起疫情在市內傳播,呈現『長潛伏期』的現象。」孫英偉介紹,在進行流調溯源過程中,疾控人員也是堅持人、物、環境同查,而對於公眾日常防範,應堅持從自我做起,圍繞防人、防物、防環境、防未知風險四個方面協同發力,通過「四防」科學構築堅固防線。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人」的傳播?孫英偉介紹,此次疫情病毒來源為境外輸入,我省目前已經出臺多項防控措施,比如嚴格落實對境外入遼等人員實行「14+7+7」的隔離管控舉措;進一步加強對從事進口凍品、冷鏈物流等高風險崗位人群的規範管理,切實管控好風險源等,從而阻斷疾病的傳播和擴散。公眾要切實把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保持安全距離等具體舉措堅持下去。此外,還要注意減少聚集,減少流動;關注確診病例的軌跡,如果有重合的地方,及時上報;有症狀及時就醫,並做好防護,保持冷靜,遵從醫囑。
在防「物」的傳播方面,孫英偉建議,尤其要注重手部衛生。外出回家後、收取快遞後都要第一時間按照規範認真洗手。
以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為例,孫英偉建議,儘量不用手觸摸座位、扶手、車門、扶杆等公共設施。觸摸後,不要直接接觸口、眼、鼻,避免接觸傳播。乘車時可戴手套。乘車後及時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也可以隨身攜帶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溼巾清潔手部。此外,乘坐公交儘量選擇刷卡、掃碼等無接觸方式充值、購票。不要在乘坐過程中進食或飲水,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及時消毒乘車過程中使用過的物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錯峰出行。
如何防範「環境」中的病毒傳播風險?孫英偉建議,減少出行,如去超市等公共場所必須戴好口罩,並避免聚集。儘量採用自助購物、非接觸掃碼付費等方式,儘量減少排隊時間。
對於戶外活動如何防範?孫英偉建議,戶外活動時應注意保暖,佩戴口罩,與他人保持一米距離。使用公共設施時應注意手衛生,不要用手接觸口、眼、鼻。戶外活動時不要隨地吐痰,打噴嚏、咳嗽時注意用紙巾或肘部遮住口鼻,分泌物和痰液用紙巾包好,棄置垃圾箱內,回家後及時清洗雙手。
如需到醫院就診,該怎麼防護?孫英偉強調,在疫情期間,醫院為了降低感染風險,都制定了相應的措施,患者及家屬要做好防護,就醫時主動接受入院前的體溫檢測和登記,如體溫高於37.3℃,應自覺前往發熱門診進行篩查,如有特殊症狀和行程,應如實告訴醫護人員;如體溫合格,應按照醫院的指示標誌和通道就診;配合醫院疫情期間的診療流程安排和醫生的診療措施。患者就醫回家後,要及時洗手,對物品進行消毒,對衣物進行晾曬或清洗。患者住院治療期間不要隨意走動,如有特殊情況,應向主管醫護人員報備並做好登記;要妥善處理私人垃圾,用垃圾袋系好後扔到指定位置,避免傳播病毒;陪護人員需要接受醫院的核酸檢測、體溫檢測以及健康監測等。
防範未知風險,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出現防護漏洞。圍繞公眾容易出現的疏忽或者漏洞,孫英偉提示,口罩必須正確佩戴才能切實起到防護作用,用口罩完全遮住口鼻,確保面部和口罩之間沒有縫隙。一旦口罩潮溼,需要立即更換口罩,一次性口罩不要重複使用。手衛生同樣重要,不勤洗手或者用沒洗過的手摸臉,仍有被病毒傳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