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哥倫比亞偏遠的熱帶雨林中,有一個神秘的地方叫做拉馬卡雷納( La Macarena),在史前時代,這裡就曾是古老部落的寧靜家園,到了近現代,卻屢受戰亂、毒品和貧困的困批,直到今天,其地方治安仍是問題叢生。
即使是這樣,對於有著冒險精神的生態旅行者來說,拉馬卡雷納仍有著強烈的吸引力。這一帶是哥倫比亞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熱帶雨林、安第斯山脈及草原彼此交錯,是大量乳動物、爬行動物、原生魚類、鳥和昆蟲的家園,植物種類更是不可計數、生物多樣性令人讚嘆。
不過,這裡最閃亮的自然奇觀,卻是一條叫做 Cano Cristales的河流,它流過保護區南部。每年的7-11月間,仿佛有彩紅落入清流,它會華麗變身,呈現出斑斕迷人的色彩,並由此獲得了一個浪漫的名字一一「彩虹河」。
由於政治地理混亂問題,我們一般人是很難進入到這神秘的雨林深處,探秘這華麗的「霓裳羽衣」,我只能從水下攝影師張帆的攝影中,窺探這條霓虹落水的彩虹河。
攝影師張帆隻身一人經波哥大轉乘小飛機,來到了這個偏遠之地,開始了為期兩周的拍攝。根據他描述,不管是在小鎮還是從林中,隨處都可見荷槍實彈的士兵,時而有直升機從低空飛過,給這趟尋訪之旅籠罩上了別樣的氣氛。從攝影的照片看,水下的角度,哥倫比亞彩虹河色彩的秘密昭然若揭。在這條河流上下生長著大量特殊的水生植物Macarena clavigera,雖然看起來近似苔蘚或水藻,實際身份則是川苔草大家族的一員。它們固著生長於清澈激流中的石壁上,在特定的季節和生長階段會變色,呈現出以紅色係為主,兼有黃、粉、綠的多元色澤。
移步換景,流淌著的清流霓虹沿著河岸前行,彩虹河呈現出不同的景觀,或瀑布跌宕,或蜿蜓出沒在參差巖層中,或是一片平坦地帶,水中如朵朵花開,群群原生魚類來回穿稜。彩虹河中的川苔草對水質要求較高,只生長於見光、透氣性好的潔淨水體中,同我國特有種海菜花一樣,都是水體的指示劑。
在穿越密的雨林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小農場卻忽然在叢林中現出身來。這個農場家族幾經滄桑,已在這裡延續了一百多年。冒著炊煙的小木屋,濃鬱的爐火味道,開滿了紫色花朵的大樹下站著一匹白馬,一切像童話故事一般。彩虹河就在這裡附近,河道蜿蜒在一片狹長的黑灰色巖石帶上。順流前行,眼前的景觀過於跳躍和濃烈——巨石參差的河床鋪展向前,河岸兩側生長著一片片茁社的野生龍血樹;而在河流的波光中,摩肩接踵的是熱烈的紅、濃鬱的紫和黃、沉靜的綠,加上激流掀起的層層白浪和黑灰色的巖石。
而河道本身,就如同一個巨大的雕塑。一些河段散布著大小不一的孔洞,深淺不一,像是一個個在巖石河床上鑿出的石桶、石盆,或連接成串,或對稱出現;一些平緩的河段則有著平板一般的巨巖。孔洞盈滿了清澈的河水,顏色極富變化,邊緣可見生長著大片紫紅色的水生植物、而稍深的地方或許是因為水色和陰影,會迅速轉換成祖母綠般的翠色和嬌嫩的黃,這通透豔麗的配色不禁讓我想起了九賽溝,只不過彩虹河的風格更熱烈。巨大的枯樹倒伏在河床上,經河水衝刷和太陽炙烤,變得光滑而蒼白,在一片濃鬱的色彩中顯得特別醒目。
繼續向下遊走,河水變得更加湍急,形成了一些錯落的小瀑布,水流越急,那些生長在巖石上,緊貼著水面搖蕩的水生植物越是豔麗,演繹著亮紅、大紅到妖燒的的紫紅,仿佛有一片烈火在河面上燃燒。
彩虹河的真正秘密一一原來巖石上下,到處都生長著同一種水生植物,有點像藻類,長得比較弱小的則如同鋪在石頭上的苔蘚。而它們才是彩虹河色彩的真正主演,隨著水深、生長位置和受光多寡而呈現出多樣色彩——越是靠近水面,受光充足的地方顏色越紅,而一些光照不充分或較深的地方,則會呈現出淡粉色、橙黃色或嫩綠色。它們在清波中招搖著,像棉花、像雲朵、像羽絨,再觀察其細微處的結構,又像是伸展的毛細血管和纖維。它們遍布河流,從水上看如融化的彩虹,從水下看則更立體有層次,像是一件巨大而飄逸的霓裳羽衣,讓人有「雲想衣裳花想容」的聯想。
河水極為清澈,只要不觸底揚沙,不管怎麼打光都不會出現浮塵,而與這波光豔影作伴的,還有一群群在國內水族店中才能看到的南美熱帶魚。燈魚聚集在水生植物較密集的位置;水流更為湍急的巖石區是鰍類的樂園;體型較大的慈鯛則愛躲在水底石洞中或是沉木周國。作為一名水下攝影師,這樣的環境真是讓人幸福感飆升。套用徐志摩的一句詩:「在這樣的柔波裡,我甘心做的一條水草!
其實,為哥倫比亞彩虹河披上霓裳羽衣的,既不是藻類,也不是苔薛,乃是一種獨特的水生植物物—— Macaron1a clavigera,為川苔草科植物的一種。不過它猛地看起來,特別是在不開花的時候,確實與苔蘚或水藻等低等植物十分相似,容易混淆。至於彩虹河為何只在特定的季節變身,這種獨特的川苔草,其顯色主要是在雨季剛結束,光照充足,而早季的力量正在積累,河床還未大量裸露之前,也就是約7-11月之間。當水位、陽光和時節剛好時,其進行營養生長(根、莖、葉快速生長),葉可隨激流波動遍及整個河床,煥發出豔麗的顏色(以紅色係為主),配合上河道多變的巖石地形和水色,光線的折射反射,便能營造出調色板般的華麗色彩。而當水位繼續下降,植株露出水面,開花、傳粉、結果,成熟葉脫落,色彩便逐漸暗淡;雨季時水位過高,也不是其顯色階段,彩虹河也難有水中霓虹的奇景。
彩虹河拍攝後,攝影師張帆選擇了一條名不見經傳的附近河流進行拍攝。它距離彩虹河不遠。
在同一個保護區中,作為同氣連枝,毗鄰奔流的河流中,是否也擁有類似的五彩斑斕?Cano piedra河,它流淌在一片濃密的雨林之中。沿河條探索,河水時深時淺,常有倒伏的樹木和大塊巖石阻攔,有時可深吸一口氣從水底通過,有時則需脫掉腳蹼拎著相機踉蹌前行,甚至上岸繞過礙物再回到水中。
這條河流的水下環境與彩虹河截然不同,泥質河床上到處是綠色的水生蕨類,還有類似澤藻的植物鬱鬱蔥蔥地生長著,河底有倒伏的芭蕉樹,黃綠色葉間星星點點是成群的燈魚,河床上可見落入水底的果實,成為了魚群的美味點心。
在哥倫比亞的兩周裡,攝影師張帆還探訪了其他數條河流,找到了彩虹河下遊與主河道匯集的河口。有的河段水草豐美,魚群密集,陰霾與陽光交錯時水下世界光影瞬息萬變;有的河段清濁合流,涇渭分明。可是,在這形形色色之中,並沒有找到另一道「彩虹」。 原來,彩虹河的繽紛主要是因為獨特的用苔草的存在,而這種植物只能生長在潔淨的石壁上,它們緊緊抓住巖石,鍾愛激流,對環境要求高,只能生長於見光、透氣性好的潔淨水體中。在這一點上,同我國特有種海菜花頗為相似,宛如清波精靈,乃是水體的指示劑。而彩虹河河床鋪展在大面積的石英巖上,這一區域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裸巖區之一,形成於12億年前。在漫長的歲月裡,大自然研磨衝鑿,不斷侵蝕,打造了河床上成片的石穴、石槽、石壁,河水清澈,激流奔騰,堪稱川苔草的完美家園。而彩虹河的周邊姐妹河流,正如張帆所觀察記錄到的那樣,或是泥質河床,或是碎砂石底質,或水質不佳,或缺少激流,都缺乏這種植物生存的條件。
此外,彩虹河的獨樹一幟應該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川苔草科植物的特有性強,常常一河一種;而其多彩還可能與河流基質成分有關,即生長過程中吸附了某類元素而顯色。在我國喀斯特河流的水生植物中就有某些隱棒花,在原生長地葉片顯紅棕色,但一且移栽別地後,紅色就會漸漸消失。
哥倫比亞雨林的深處,這一條獨特的「彩虹河」,真心讓人嚮往,一睹它平日的「平平姿容」,這披了華麗的「霓裳羽衣」紅、黃、紫、綠、灰、粉……色彩繽紛的霓虹彩虹河,你們都想去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