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熱愛變成可以奮鬥一生的職業,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最近,34歲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男子劉東升「火了」,在短視頻平臺上名為「中國鋼鐵俠」的他,自製穿戴式飛行服擺脫地心引力成功「上天」,完成了自己兒時的夢想。
劉東升展示自製穿戴式飛行服
從特崗教師到果農再到機器人節目技術總監,兜兜轉轉近10年,劉東升坦言自己終於找到了未來的方向。「對於飛行的執著,源於小時候科幻類動畫片、電影的影響。」劉東升說,從小到大,每當看到《阿童木》《星球大戰》等作品中藉助科技和外力可以實現漂浮飛行,就覺得熱血沸騰,這也為自己後來的嘗試埋下了種子。
2010年,劉東升從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畢業,但短短幾年時間裡初入社會的他卻頻繁地更換了好幾份工作。「感覺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甚至2014年在家裡整整待業一年,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劉東升回憶說。
自製穿戴式飛行服
改變的契機,源自一條國外的格鬥機器人視頻,觀看視頻後的劉東升對此萌發了濃厚的興趣,決心製造屬於自己的機器人參加比賽。他組建了自己的團隊,開始涉足自己並不熟悉的機械製造行業,克服重重困難後,劉東升的努力初見成效,在不少全國性比賽中多次榮獲冠軍,還受邀擔任《機器人爭霸》節目的技術總監。
從那時開始,機械設計製作從劉東升的業餘愛好逐漸演變成了劉東升為之奮鬥的事業。2018年6月,一則新聞引起他的注意,英國有一位發明家造出了飛行服,可以飛離地面。「看到新聞我非常激動,這不就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嗎?」懷揣的飛行夢被喚醒,劉東升辭職從北京回到河口,開始研究飛行服製造。
劉東升展示自製穿戴式飛行服
「剛開始時大家都不看好,覺得我異想天開。」劉東升表示,開始時自己的確對飛行服一竅不通,弄懂相關飛行原理和結構設計圖就耗費了快半年的時間。國內領域空白無法借鑑,國外信息難以共享,在這樣的條件下,劉東升和他的團隊從零做起,不斷研究、畫圖、製作、調試,2019年3月底,他製作的首代飛行服終於面世,可以進行飛行實驗。
「研究路上可謂喜憂參半,困難肯定有,但最終能夠實驗成功就足夠了。」劉東升介紹,2019年11月,自己首次試飛成功。為將飛行服各方面的性能改良得更加完善,直到去年5月試飛,自己還摔了一次,下巴縫了6針,導致2臺發動機損壞,目前前後研發已經花費70餘萬元。
劉東升展示自製穿戴式飛行服
今年4月,劉東升再次試飛成功,最新版的飛行服擁有5個微型渦噴發動機,馬力可達600匹,相當於4輛小汽車的馬力之和,理論高度可以達到100米以上,飛行距離可達5公裡。劉東升說,為了安全起見,目前每次只飛3到5分鐘,僅在離地1米到2米的距離測試。
目前,劉東升的飛行服已申請國家發明技術專利,將尋求投資人對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升級改造,為產品實現量產做好準備。「明年我們將在河口舉行『飛躍紅河』表演賽,在擴大產品影響力的同時,助力家鄉旅遊業的發展。」說起未來的發展,劉東升信心滿滿,他表示穿戴式飛行服市場前景廣闊,團隊下步將在廣東成立公司,依託VR等技術讓更多人更安全地享受飛行帶來的樂趣。
雲南網記者 黃翹楚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