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成語「飲鴆(zhèn)止渴」來比喻不顧後果,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從字面看,「鴆」一定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事實真的如此嗎?
鴆是傳說中的一種有毒的鳥,人要是喝了用它的羽毛泡過的酒,就可能會喪命。古書記載 :「人有飲吞鴆酒,白眼朝天,身發寒顫,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狀,心中明白但不能語言,至眼閉即死。」根據記載,製作鴆酒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將鴆的羽毛浸泡在酒中就可以了。酒的顏色和香味雖然不會發生變化,但鴆毒已經進入酒裡,喝了鴆酒的人會五臟破裂,神經麻木而死,所以鴆酒一直是帝王賜死罪臣的上品。
在古人及古書的描述裡,鴆的形象是 :體型較大,眼睛充滿血色,脖子長長的,全身長著紫綠相間的羽毛,生活在毒蛇毒蠍出沒的深山老林裡,並以毒蛇毒蠍為食,常常雌雄雙飛,雄鳥叫「運日」,雌鳥叫「陰諧」。鴆一般生活在嶺南地區,由於它毒性太強,所以很多朝代當政者都嚴令禁止南方的鴆過長江。據說,西晉時的大富豪石崇早年得到了一隻鴆的幼雛,為了巴結晉武帝的舅舅王愷,石崇將鴆的幼雛獻給了王愷,結果遭到言官上書彈劾,那隻鴆的幼雛最後被當街燒死了事。
對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鴆這種毒鳥,現在並沒有明確的說法,不過吃毒蛇的動物並不少,比如雕、蜜獾、蛇獴等,所以「喝下用鴆的羽毛泡過的酒就能毒死人」的說法,確實有些誇大其詞。如果說鴆酒真的有如此大的毒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人們在酒中同時摻入了其他毒性物質。
「飲鴆止渴」最早出自《後漢書》。東漢時期有位讀書人名叫霍諝(xū),有一年他的舅舅宋光被人誣陷說擅自更改了皇帝的詔書,當時的霍諝才 15歲,他給負責此案的大將軍梁商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 :「舅舅宋光出身仕宦之家,仕途順利,升官入朝指日可待,而且品德高尚。這樣一個人,即便對皇帝的詔書有懷疑,也絕對不會冒死對詔書進行更改。如果他這樣做,無異於止渴於鴆毒,斷送自己的前程。試問,有誰會傻到如此做呢?」霍諝的這封信說動了梁商,他經過一番調查,終於還了宋光清白。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常常把「飲鴆止渴」錯寫成「飲鳩止渴」。鳩(jiū)是鳩鴿科部分鳥類的通稱,有 200 多種,很常見,大多也沒什麼毒性。大概是因為「鴆」和「鳩」這兩個字太形近,所以人們才會經常寫錯吧。
本文來自《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