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些都是黃櫨。」白述明手指的方向,是近年來頗有名氣的坡峰嶺景區。遠遠望去,這片山就像披上了燦爛的彩衣;走進其間,狹窄的登山道上遊人如織,兩旁的黃櫨猶如夾道歡迎,樹枝伸向半空似乎在向遊人「招手」。
2013年,2000畝地、20餘萬株黃櫨出現了「紅葉不紅」的現象,景區找到了房山區林果科技服務中心林保站的高級工程師白述明,8年來他在坡峰嶺景區義務指導林木病蟲害的防治,只為一個目的:染紅坡峰嶺。
紅葉不紅請來專家
「喲,這不是白工嘛!我得跟您說說,黃櫨王周邊能不能拉個網,要不遊客老倚著,樹皮都蹭掉了!」在景區裡,擔著兩大袋垃圾正準備下山的清潔工劉佔水,拉著白述明說起了自己的擔憂。
劉佔水提到的黃櫨王位於登山道1700米處,是坡峰嶺的鎮山之寶。它高兩米呈傘狀,樹形優美,周圍砌有「樹盤」蓄水,看得出是被精心養護的。看它的主枝幹還不如成人小臂健碩,何以在漫山20餘萬株野生黃櫨中稱王呢?旁邊的提示牌揭曉了原因:樹勢雖不大,卻年年開花最早,花色最豔,秋季葉最紅,落葉最晚,故稱黃櫨王。
就是這麼優種的樹木,著地條件卻很差。「它是從石頭縫裡鑽出來的!」白述明弓著腰拍了拍斜坡上的一大片原石說,「裸露的巖石形成緩坡,不保水也不保肥,雖然開花盛,葉片卻很小;花佔的養分太多了,就把樹累壞了;花謝後整棵樹盡顯弱勢,讓人心疼。我真擔心哪天它會衰弱致死。」白述明說,這是2013年他初見這株黃櫨時的樣子,因為缺少科學養護,樹的壽命很難持久。
而在當年秋季,不僅黃櫨王病病殃殃,漫山的黃櫨均出現紅葉不紅的景象,這可急壞了景區管理者。「2009年村裡開始打造坡峰嶺景區,6000米步道都是村民一磚一石背上山的,不能荒廢了!」景區林木管理負責人高文志說,村幹部向區林果中心求助。「找老白,他是專家!」林果中心主任田文東力薦白述明。結果當天白述明便穿著皮鞋、襯衫上了山,就這樣開啟了8年的守護。
幫漫山黃櫨擺脫「牛皮癬」
初到山頂的白述明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這片野生黃櫨林本是周口店鎮黃山店村發展生態產業、振興鄉村的希望,然而由於缺乏科學養護,目力所及一片衰敗,絲毫沒有紅豔的驚喜。
他仔細查看葉片,上面是一塊塊白斑和蟲洞。「這就是紅葉不紅的原因——黃櫨白粉病,就像牛皮癬一樣。」白述明說,由於病蟲害嚴重,樹勢極度衰弱,再加上枝葉鬱閉、山上乾旱、土壤貧瘠等多重原因,別提觀賞價值了,這些樹能不能存活都是問題。
「提高樹勢,通風透光,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技術措施了!」白述明當機立斷,憑著幾十年的工作經驗決心幫這漫山黃櫨擺脫「牛皮癬」。
2014年春節剛過,他親手修剪了30株典型黃櫨,邊修邊手把手地帶隊伍。「整枝修剪不僅能讓樹形美觀,還能讓營養集中,打薄是為了通風透光,消除病菌喜陰喜潮的生存環境……」
修剪過程越發驗證了他的「診斷」。從剪開的橫截面看,枝條嚴重衰弱,只有一小部分活組織,如果不更新復壯,樹木的抗病能力會逐漸喪失,打多少藥都白搭。那段時間每天修剪的枝叉鋪在地上有20釐米厚,整樹修剪率達到了40%。
經過一冬的修剪和補充營養,第二年開春時黃櫨有了起色,萌發出許多有活力的新枝條,樹勢明顯提升,葉片增大,「抵抗力」也強了,為防治白粉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開春到初秋,白述明隔三差五就來景區一趟。他家住在青龍湖,每次騎自行車到車站,再坐公交,需要兩個半小時才能到景區。「工人們實際操作上有差異,怎麼用量杯配藥,噴什麼地方,隔多長時間澆水……我都得盯著,不然不放心啊。」
就這樣,踏過密林、雜草,經歷嚴寒和酷暑,深秋時白粉病得到抑制,2000畝黃櫨一夜變色,葉大、色紅,極具觀賞性。景區也停止了長達5年的免門票試營業階段,轉為正式營業。即便付費入園,遊人照樣如織,給景區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
讓脛跳甲在坡峰嶺滅絕
2014年春季,蟲害也來「搗亂」。白述明在修剪樹枝時發現了脛跳甲的卵殼,立即有了警覺。待黃櫨幼芽剛剛萌發時,大量脛跳甲幼蟲開始孵化啃食,每個芽上都有1至5頭幼蟲取食。由於黃櫨芽勢弱,嫩芽萌發生長的速度還趕不上幼蟲取食的速度,如果不及時防治,新梢萌發不出來,更談不上展葉了。
「要是園藝工人不認識這些蟲子放過了,這一年可就白幹了。」白述明帶領20多人,用了5天時間接連打藥,終於將蟲害控制住了。
「這個蟲不難治,難在需要大量時間觀察和經驗判斷,找準時機一網打盡。現在這個蟲在坡峰嶺已經絕跡了!」說著簡單,為了和脛跳甲「戰鬥」,白述明在春季萌芽期的15天裡天天上山,日行2萬步,剮壞了兩雙鞋和一件羽絨服,手上還留下了一道疤。
四季耕耘,才有一季收穫。深秋遊人眼中絢爛的坡峰嶺是白述明帶領園藝工人盯、防、治、養全年的成果。不僅是黃櫨,他還指導景區對玫瑰三節葉蜂、月季三節葉蜂、玫瑰白粉病進行防治。
隨身帶剪刀是白述明的習慣,到黃山店村委會辦事的功夫,他順手就把門前的6株龍爪槐給修剪了。他笑著說:「一隻羊也是趕,兩隻羊也是放,順手的事兒!」
說起白述明的幫助,黃店村黨支部書記張進剛感激不盡:「本是一座荒山,現在成了綠水青山,大家都吃到了生態治理的甜頭,白工功不可沒!」張進剛說,經過8年的治理,坡峰嶺已經吸納了200多位村民就業,形成了餐飲、停車、住宿、旅遊的產業鏈,全年收入1400多萬元,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都盼著景區更好!
拯救上千株日本紅楓大苗
隨著景區名氣越來越大,2017年坡峰嶺又引進了日本紅楓大苗增加景觀,讓遊客春、夏、秋三季都能觀賞到紅葉。日本紅楓大苗十分珍貴,一株的價格抵20株黃櫨,但在新梢生長期卻出現了枯乾死亡的現象。苗木供應商認為是根部病害造成的,為景區提供了多菌靈,卻沒什麼效果,於是白述明又「出山」了。
「這不是病害!」白述明看著日本紅楓根部被挖開的一圈土坑,發現靠近苗木根部的一層是其自帶的土球,於是大膽猜想是苗木自帶土球與栽植地土壤差異太大,毛管水難以連通所致。「土球是黏細土,咱們坡峰嶺是石礫土,兩種土的毛細孔不能結合,石礫土裡的水進不到黏細土裡,所以樹是幹的!」
白述明提出「小水勤澆」的建議,讓苗木自帶的土球始終保持溼潤,什麼時候新根生長到能吸收本地土壤的水分,樹就徹底活了。景區按這方法操做了一段時間,果然見效。
解決了病蟲害,白述明又開始研究怎麼嫁接選育黃櫨優種。「黃櫨也是有膚色的,可以通過嫁接,讓鮮豔的品種擴繁。」白述明打算通過「蠟封接穗」技術實施嫁接選優,於是他把自家電磁爐搬到窗外,上面擱個鐵盆融蠟,結果因為火力太大,蠟液突然爆騰,噴得滿窗都是蠟液,雖然沒傷著人,可窗戶打理起來太困難了,為此他還挨了妻子一通罵。「這200根從優種樹上剪出來的枝條用蠟封上一層『保水衣』,嫁接成活率才高,這是在果樹上常用的方法,我試著在林木上用,效果也不錯,紅葉顏色更鮮亮了!」白述明說,雖然妻子埋怨了幾句,但最後還是支持他幹成了這事兒。
林果中心主任田文東評價說,59歲的白述明從事林木病蟲害防治和檢疫執法工作已經36年了,在專業上很較真兒,他發現了區裡首例白蠟窄吉丁疫情、美國白蛾疫情,徹底拔除疫點,創造了許多綠色防控的經典案例,設計了各種試驗解決實際問題……正是踏實、勤奮、愛鑽研的性格,不僅成就了坡峰嶺,還讓白述明兩次獲得北京市經濟技術創新標兵稱號,今年還獲得了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的榮譽。
對於這些頭銜,白述明覺得都是虛名,他從小生長在房山,愛家鄉,愛自己的事業,坡峰嶺讓他一展拳腳,把畢生所學都用在這裡。「其實我和這山上的黃櫨一樣,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土壤,幸運地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果需要,我願一直守護這片山林,繼續做我熱愛的事兒!」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曲經緯
編輯:王雯淼
流程編輯: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