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視頻影像。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相機僅兩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異常珍貴。
畫面中這隻白色大熊貓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緊貼著安裝紅外線相機的大樹坐下,全程背對相機。3天後,它穿過密林和小河溝,出現在1公裡外山脊上的另一臺紅外線相機裡,然後用了大約10分鐘到達山腳,山腳的紅外線相機記錄下它離開的背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熊類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視頻中這隻白色大熊貓步伐穩健,身體壯實,毛色光亮,可以看出是一隻健康的野生大熊貓。「白化」現象雖然罕見,但在脊椎動物各類群中廣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於動物個體基因突變所致,使得動物體內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態上呈現白色、金白色或淺金色。單純的「白化」突變並不一定影響動物個體的生存。這隻白色大熊貓能健康成長到3歲左右,說明它已基本適應了生存環境,生存狀態良好。
2019年5月25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首次對外發布了這隻白色大熊貓的照片,保護區內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臺野外紅外觸發相機,於4月中旬攝錄下一張大熊貓影像,圖片清晰顯示出這隻熊貓獨特的形態特徵。這隻熊貓毛髮通體呈白色、爪子也為白色,眼睛為紅色,正穿過鬱鬱蔥蔥的原始落葉闊葉林。據專家分析,根據照片上這些外部特徵,可以判斷該熊貓是一隻白化個體。從體形判斷,這是一隻亞成體或青年熊貓,年齡大概在1至2歲。為了長期跟蹤研究這隻白色大熊貓,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專門設立了白色大熊貓保護研究項目。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和保護區的專家30多人共同參與,歷時一年時間,對白色大熊貓發現地15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了網格化紅外相機布控。
四川臥龍白色大熊貓保護研究項目執行人 譚迎春:從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判斷,這隻白色大熊貓從2019年5月到2020年2月期間長大了不少,體格壯實。相較於小時候的通體白色,它在成年後四肢的毛髮還顯出淡淡的金色。2020年兩次記錄中這隻白色大熊貓都是單獨活動,我們推算它目前已3歲左右,判斷它已離開媽媽,自立「門戶」了。
這一判斷得到了北京大學專家李晟的認可,專家認為從之後該區域再未拍攝到白色大熊貓行蹤的情況來看,它可能已經從出生地遷移擴散到周邊棲息地。後續還需擴大監測範圍,並採用DNA檢測等技術找尋更多的證據。
來源丨央視新聞客戶端、四川觀察(總臺央視記者 蔣樹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