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種類]:檜葉白髮蘚
拉丁名:leucobryum juniperoideum
葉片飽滿,質地細膩,群落美觀,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苔蘚。
[形狀和大小]
乾燥時顏色發白,因故得名。一旦接觸水,又會變回嫩綠色。直立型苔蘚,莖高2-3釐米左右,葉片長3-4毫米,葉子不那麼有光澤,即使乾燥也不會收縮太多。假根不發達,莖葉容易脫落。
[原生環境]
常見於長江流域以南,生長在山地的針葉樹根部、腐殖土上、巖石上。典型的酸性土植物,PH值大於6.5會導致其生長異常和死亡。我國北方的鹼性土壤不適宜白髮蘚生長。
[養護經驗]
光照:白髮蘚屬於陰生植物,應儘量避免陽光直射,建議養護在光線散射的地方。適當遮陰,植株的葉綠素含量更高,觀賞效果更佳。根據相關文獻數據:「白髮蘚對弱光有較強的適應力,在80μmol·m-2·s-1光合速率達到最高。」室內養護若用補光燈,建議光照強度可在500-4000LX左右。
溼度:保持穩定的高溼環境(溼度80%左右),但不要浸入水中,根據相關文獻:「水分增加到一定程度,會引起檜葉白髮蘚黃化死亡。」
溫度:白髮蘚常於見我國南方,春夏之交(以浙江地區的4月份為例),平均溫度升至20度左右,室外枯黃的白髮蘚開始進入生長旺季。人類生活的室內溫度非常適合白髮蘚的生長。根據文獻:「高溫(38℃)或乾旱(溼度50%以下)會對檜葉白髮蘚造成嚴重傷害」。
擴展閱讀:
-王鋮等,檜葉白髮蘚對遮蔭和溫溼脅迫的生理響應,《園林科技》 ,2014年03期
-莫惠芝等,不同光照條件對三種苔蘚植物光合特性的影響,《北方園藝》,2018(15)85-91
-黎修東等,不同水分條件下3種苔蘚植物的生理響應,《江西農業學報》,2018,30( 4) : 39-43
【轉載需標註來自訂閱號:苔蘚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