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記者今天從何梁何利基金官網獲悉,我國呼吸疾病領域的領軍科學家鍾南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此外還評選產生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名。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在2020年度頒獎大會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的得主,是兩位在不同領域畢生耕耘、貢獻卓著,以其傑出科學技術成就和卓越科學家精神,贏得評選委員會高度讚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
此外,從823位被提名人中脫穎而出的50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的獲獎人,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原創性突出,從「0到1」的科學成就不斷湧現;
二是關鍵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瓶頸約束,打破封鎖,暢通全程產業鏈,保障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產業創新在產學研深度融合基礎上提質提速,為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賦能;
四是區域創新催生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科技發展,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五是醫學藥學、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創新碩果纍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人民生命安全不斷帶來福音;
六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搶佔科技制高點,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中之重。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實現自主自控;
七是獲獎人結構合理,最大84歲,最小37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獎人平均58.7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平均52歲,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中青年成為獲獎科學家主體;
八是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總體創新能力出現質的躍升。今年獲獎人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0853篇,人均208.7篇;擁有發明專利1821項,人均35項,較2019年有大幅提高。不少獲獎科學家整合智慧財產權,實施品牌戰略,搶佔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高地。經過初步評估,今年獲獎人的主要科技成果,全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85.6%的成果已經在國際競爭中從「並跑」進入「領跑」方陣。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