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日的劇情出人意料,反轉又接反轉。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民調數據都顯示拜登大幅領先,即便是川普新冠治癒後加緊關鍵搖擺州的競選活動,一直到大選當天拜登仍然領先7個點左右,遠超上一次希拉蕊3%的優勢。
然而當天,拜登高開低走,形勢急轉直下,川普漸佔上風:
8:00,無知的瘋子商人正在走向他的滅亡;
9:30,瘋癲的3K主義沙龍分子即將丟掉德州;
10:30,川普似乎拿下了佛羅裡達;
11:30,川普先生在內華達和北卡大獲全勝;
12:30,尊貴的「皿煮」鬥士在賓州和五大湖所向披靡;
13:30,美利堅的皇帝即將降臨白宮;
14:00,偉大的川皇回到了他忠實的華盛頓!
15:00,拜登「白等」,瞌睡喬失去民心;
16:00,提前恭喜總統川普贏得連任。
北京時間23點,拜登在3個搖擺州選票反超:
emmm……拜登牛逼!
這大概是過去一天美國媒體人最真實的寫照了。
截止到今天早晨,按照目前的計票,拜登剛好能拿到270票,以一票的優勢勝選。至於川普會不會耍賴不承認結果不好說,但可以確定,川普仍然深得民心。
我們要深究的是,面對940萬的確診、23萬的死亡,為什麼美國民眾還是站在了川普的身邊?
01
川普身後的選票
所有的爺爺,曾經都是孫子。
而有些孫子,抓住了機會,就成了爺爺。
18世紀末,工業革命和西進運動同步啟動的美國登上歷史舞臺,一躍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工業強國。大約1893年,美國的實際經濟超過了歐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在此後逐步拉大了與歐洲之間差距。
187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總量佔資本主義世界的31.8%,美國為23%。
30年後,美國工業生產佔整個世界工業生產的38%,比英(佔14%)、德(佔16%)、法(佔6%)、日(佔1%)四國工業生產量的總和還多。
1913年,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易主。
在這背後,如今落魄的「鐵鏽帶」居功至偉。
「鐵鏽帶」,代指美國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包括紐約州西部、賓夕法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伊利諾州北部、艾奧瓦州東部、威斯康星州東南部等地區。
這些地方曾經是美國經濟的中心和工業的心臟,也被稱為「工廠帶」、「鋼鐵帶」。20世紀50年代,美國45%以上的經濟總量和50%以上的產業工人都集中在該地區。
但自從美國成為發達國家,經濟重心轉向第三產業後,「鋼鐵帶」的重工業逐漸走向衰敗,大量工廠被廢棄,只剩下廢棄機器的鐵鏽斑斑,「鋼鐵帶」也變成了「鐵鏽帶」。
美國變得越來越富有、越來越強大的同時,「開國功臣」曾經的繁榮富足卻一去不復返,不但人口迅速流出,民眾的收入也隨之下降。2000年到2015年,「汽車之城」底特律淪為「鬼城」,總人口下降28.8%;1970年到2006年,底特律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中位數下降30%。
此外,犯罪率、單親家庭比率上升,居民受教育程度、勞動參與率下降,非婚生育和吸毒現象嚴重,諸多社會問題一層又一層地把這個地方裹到窒息。
怪誰呢?時代發展,科技進步,還是政府的忽視?
白人藍領們感到從未有過的迷茫,他們開始懷疑羅斯福的自由主義,最初堅定站在民主黨身後的這些人開始「搖擺」。
2016年,「政治素人」川普來到「鐵鏽帶」,對他們說:我要讓這裡再次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我們將用美國鐵、美國鋼、美國鋁,重新奪回我們作為製造業國家的傳統。」
於是,這些人把川普抬進了白宮。
四年前,川普以絕對優勢贏得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西維吉尼亞州、密蘇裡州和艾奧瓦州,並分別以0.2%、0.7%和0.8%的微弱優勢贏得密西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這三個傳統藍州,改寫了美國的政治版圖。
四年過去了,川普並沒有很好地兌現他的承諾,但在這裡他的支持率依然很高。或許相較於政治正確的傳統政客,他們更希望有人能直面他們的切身問題。
「鐵鏽帶」的沒落成就了川普,而這裡只是美國「偉大」背後代價的一個縮影。
02
貧富分化的100年
一個行業,如果自由競爭,政府不加幹預,任由大魚吃小魚,最後必然會呈現寡頭壟斷的局面。
自由市場經濟如果不加約束,最後會走向壟斷資本主義。
在這個過程中,財富分化的現象不可避免。
美利堅從建國起就一直奉行英國的私有經濟和自由競爭,由市場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左右經濟運行,任由企業自由發展、優勝劣汰,政府袖手旁觀。
於是,19世紀末,1%的美國人佔有近一半的國家財富,12%的美國人擁有90%的國家財富。
從這時候開始,美國巨大的貧富分化開始凸顯。
大蕭條之後,羅斯福新政、凱恩斯經濟學開啟了「大政府」的道路,但這時候資本的積累已經完成了。
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出現了:只要經濟一直在擴展,資本的回報率就一定高於勞動收入的增長率。
有本書曾經在經濟學理論圈、政界、商界甚至普通民眾當中都引起轟動,書名叫《21世紀資本論》,裡面搜集了百年以來的歷史數據,作者通過考察數據發現:排除通脹因素後,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淨收益率長期保持在5%左右,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尤其是扣除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經濟擴張之後,長期穩定水平只有1%。而一些亞洲國家較高的增長率,只是在「追趕」階段的暫時現象而已,當這一階段結束後,增長率也會逐漸變慢並趨向於1%的數字。
換句話說,越有錢的人財富增長的速度越快,到最後1%的人將擁有99%的財富。
1980年,經濟全球化提上日程,美國的貧富差距愈發嚴重。也正是這時,「鐵鏽帶」開始走向衰退。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導致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等生產要素的上升與利潤的下降,由此比較,資本到國外投資,要比在國內投資和出口更有利可圖。這導致產業轉移,集中表現在中低端製造業,隨之流出的還有就業機會與政府財稅。
私人資本享受了全球化的紅利,國內普通民眾非但沒有享受到多少好處,就業崗位反而隨之減少,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1980年美國80%的家庭屬於中產階級,而到2013年,這一數字降到了約50%。
美聯儲數據顯示,1989年到2018年間,美國中等收入家庭所佔社會財富從19%不斷下滑至13%,而收入前10%的家庭財富佔比上升至57%,他們擁有的國民財富比其餘90%的家庭總和更多。
1990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5.2萬美元;到2019年,增加到了6.87萬美元,扣除通脹率,相當於1990年的4.12萬美元。
過去幾千年,主要是通過自然災害、戰爭等手段打斷這種馬太效應機制下財富的積累,社會各階層大規模洗牌,讓草根大眾有機會重新回到財富的起跑線。1793年,法國大革命將路易十六推上斷頭臺,正是如此。
而現在是和平時代,即便是金融危機、疫情這種最接近混亂的歷史事件,最受益的還是金字塔頂部的那些「精英」。2020上半年,美國前1%的富人淨資產總額達34.2萬億美元,而最貧困的50%(約1.65億人)——總共只有2.08萬億美元,佔全國家庭財富總額的1.9%;其中最富裕的50個人身家接近2萬億美元,較2020年初增加3390億美元。
法制社會中,草根大眾的反抗途徑其實沒有太多,而川普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大選。
03
民粹主義崛起
雖然出身富貴,但川普給自己的競選定位卻是一個十足的民粹主義者。
何謂「民粹主義」?
學術上,民粹主義是一種以滿足普通民眾的利益與情緒為最高訴求的政治主張。民粹主義者在鼓吹民意至上的同時,往往極端強調自己與社會精英的對立以及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也就是說,民粹主義更多是指為草根百姓站隊、反對社會和政治精英的一種立場。
在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一個所謂的「民粹主義者」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們美國人的工作被外國人和移民搶走了,大家要站起來維護自己的錢袋子。
這樣一看,和那些傳統政客相比,喊著「美國優先」、「去全球化」、「回流製造業」、「建牆、反移民」口號的川普要順眼多了。2018年,川普的建牆計劃受阻,民眾自發在網上為川普融資,短短三天籌資超過700萬美元。
事實上,川普並不是一個橫空出世的人物,他的反移民、反全球化的理念,也不新奇。在他之前,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眾對老一套的精英決策已經開始感到疲倦。2017年,橋水發布的一篇統計報告指出,西方發達國家中的民粹主義政黨的得票率已經達到35%的水平,達到二戰之後的歷史最高水平。上一次民粹主義達到如此高的得票水平是大蕭條之後,接著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民眾關注最多的還是切身的利益,只要能餵肥自家的錢包,管他總統是川普、吉普、還是離譜。
拋開疫情不談,川普前三年的所作所為還是很有效果的。
2019年美國失業率降至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3.5%,美國家庭收入中值從2017年開始加速增長,低收入工人工資的漲幅也創下柯林頓政府以來的最高水平。
正是因為川普代表著底層民眾的真實想法,所以即便疫情治理失敗,依然能夠得到眾人的擁護。
04
結語
一個國家的發展,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走到一個「人心思變」的節點。
的確,經濟擴張會掩蓋掉一些問題,但如果將其忽視,只會在未來以更尖銳的形式爆發。
擺著面前的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這種思潮開始湧現,就會出現所謂的「天選之子」。
說到底,是美國創造了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