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頭哥又叫蜜獾棲息於非洲熱帶雨林和開闊草原地區,獨居或成對生活,多在黃昏和夜間活動,白天在地洞中休息。雜食性,以小型哺乳動物、鳥、爬蟲、螞蟻、腐肉、野果、漿果、堅果等為食,可捕食劇毒蛇,尤喜食蜂蜜。與響蜜鴷具有典型互惠行為,常跟隨善於發現蜂巢但不能搗毀蜂巢的響蜜鴷,用利爪搗毀蜂巢,分享蜂蜜,而其厚密粗糙的皮毛可以抵禦蜂群的攻擊。性兇猛,生存力強;具同類相殘現象,幼崽存活率僅50%。
在已知的少數幾種對毒蛇咬傷具有抵抗力的哺乳動物中,蜜獾具有一種近乎傳奇的能力,能夠攻擊毒蛇並在被咬傷後存活下來。
關於蜜獾的抗毒能力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蜜獾百毒不侵,有人說蜜獾是後天免疫,也有人說只有沒被毒死的蜜獾被報導出來,而野外被毒死的蜜獾其實有很多?實際上蜜獾被毒死的案例是極少的,少到基本上找不到的程度。蜜獾食譜中只有大約25%是蛇類,也就是說毒蛇都算不上是蜜獾的主食。蜜獾的皮毛防禦性很強,毒蛇不容易咬進去,結結實實的咬一口能有50mg的毒液就很驚人了。那麼,蜜獾究竟是如何在被眼鏡蛇咬傷後存活下來的呢?
首先眼鏡蛇的毒液成分一般情況下共有兩種:a-神經毒和CTX細胞毒素。神經毒毒性大於細胞毒毒性,眼鏡蛇體現毒性的正是a-神經毒這個成分,含量越高毒性越大。
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nAChR]a神經毒性是目標,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nAChR]它介到突觸從神經到肌肉傳遞,它的目標是蛇毒中存在的a-神經毒素。
而蜜獾進化出不再與這些毒素結合的能力,重要的蛋白受體不再與毒素結合蛇毒便不再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