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衣的選購上,羽絨服固然是優秀的選擇,但最近棉服的上升勢頭也頗為迅猛。到底什麼冬衣才值得放入購買清單中呢?我們拋開品牌和款式,只從保暖原理上為各位提供初步的指導意見。
人體熱量的散失與兩個因素有關,第一個是人的體溫和環境之間的溫度差;第二個是人體周圍的導熱係數(顧名思義,這個係數代表了傳導熱量的能力,例如鐵比玻璃的導熱係數大,也就越容易傳遞熱量,故而可以用作炒鍋)。我們大部分人的體溫和環境之間溫度差是固定值,所以熱量散失的多少就只和導熱係數有關了。導熱係數越大,熱量損失就越大,就越容易感到寒冷。
在日常可見的材料中,空氣的導熱係數是最小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穿「皇帝的新裝」反而感到更冷呢?
這就涉及到傳熱問題了,我們知道,自然界的熱量傳遞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空氣層困在原地,那麼即使沒有風,空氣也會由於受熱以後密度發生變化而產生所謂的「自然對流」,帶走人體的熱量從而使人感到寒冷。
所以,人類的一切冬衣,都是為了把空氣困在原地,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保溫層,保溫層越厚,人就越暖和。然而除了厚度以外,我們關心的還有重量——君不見以前的軍大衣,厚則厚矣,但也十分沉重,所以就漸漸被掃入歷史的故紙堆中了。
綜上,羽絨服、包括現在採用了新型合成纖維的棉服,在這兩方面都比較優秀,所以也就成為了大家的當然之選。
羽絨服的保溫性能和它所能固定下來的空氣量正相關,而影響一件羽絨服固定空氣量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是蓬鬆度,第二是充絨量。這兩個因素的乘積就決定了同樣尺碼羽絨服的保溫性能(顯然,更大尺碼的羽絨服達到相同的保溫效果所需要的羽絨含量也是越多的)。
所以,現在頗有些甚囂塵上的「蓬數」論其實有些偏頗:我們不能拋開充絨量只看蓬鬆度,一件900蓬但是只充100g絨的排骨羽絨服很可能還不如一件只有500蓬但充了250g羽絨的中等厚度麵包羽絨服。
接下來就得說說羽絨服的材料了,一般羽絨服充絨只用鴨絨或鵝絨。一般認為,質量最好的是白鵝絨,其次是灰鵝絨,再次是白鴨絨,最後是灰鴨絨。白色羽絨比灰色羽絨貴是因為應用場景更廣泛,但為什麼鵝絨比鴨絨的檔次高?主要還是由於鵝絨能夠做出蓬鬆度更高的羽絨產品。對於600蓬以下的產品來說,二者保溫性基本不存在差別。
不過遺憾的是,各大廠商為了拉開產品檔次,往往會提高鵝絨服裝的做工和配件水平,這樣一來,我們不得不為了這些非保暖因素而買單。
說了半天,必須回到正題了,我們到底該買什麼羽絨服?那麼我們就要區分應用場景進行說明了——比如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概就是排骨羽絨服比較合適;而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可能就得上重裝羽絨了;不南不北的地方,則正是廣大消費類羽絨服的主戰場。
排骨羽絨服:Montbell Plasma 羽絨服
排骨羽絨服裡Montbell的Plasma算是近年來聲望最顯著的產品了——儘管屬於排骨類羽絨,但通過異形縫合,使得羽絨的排布方式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Plasma首次採用了1000蓬的白鵝絨作為填充物,江湖人稱「千蓬元帥」。須知同樣質量下1000蓬的保溫效果幾乎是550蓬(此蓬鬆度已經相當不錯了)的兩倍,這就保證了此產品在區區132g的總重量下仍然能達到足夠南方冬季一般要求的保溫效果了。
此外,Plasma通過貼身裁剪,使得它還有成為中間層的用途,因此對於身處北方的人,可通過外加衝鋒衣等衣物增加保溫能力。正是因為這些性能,此產品甫一推出,便斬獲了歐洲某戶外博覽會的大獎。
重裝羽絨服:Canada Goose Expedition Parka
重裝羽絨服中,最出名的就是Canada Goose/加拿大鵝了,這個1957年建立的品牌做工出色,保暖超強,堪稱南極洲裡尋常見,珠峰腳下幾度聞。此品牌的標誌更是南極洲的地圖,也說明廠家對自己服裝的保溫能力充滿了自信。
而其Expedition Parka更是值得推薦的產品之一,帶有毛邊的風帽和整齊的外觀更是在顏值上秒殺了一眾麵包式羽絨服。此外,此款產品還在內部參考衝鋒衣設計了防風裙,防止冷氣倒灌。此服裝據標稱可用於-30℃條件下的長時間保暖。
消費級羽絨服:Marmot 8000 系列
對於不住在那麼北的朋友來說,消費級羽絨服才是選購目標。提到消費級的羽絨服,最該說的就是Marmot。老鼠羽絨服做工優秀、標準嚴格、價格合理,特別是一直有8000系列這種變態級別的產品(秒殺上面提到的Canada Goose Expedition Parka)作為標杆存在,使得它穩坐戶外行業第一羽絨品牌的交椅。
消費級羽絨服:Marmot Guides 系列
Marmot的產品中性價比最高,並且基本能符合華北地區至江淮一帶冬季保溫需求的產品首推Guides系列,Guides為麵包型款式,蓬鬆度為700,充絨量一般在150-200g之間,並且有連帽和不連帽兩種款式,方便不同需求。
羽絨服的清洗
說了這麼多,還必須知道的是羽絨並不完美,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遇水以後保溫性能會急劇下降,儘管幹態下保溫能力出類拔萃,但溼態下就比較失態了。
由此就帶來一個大問題:羽絨服如何清洗?水對羽絨影響這麼大,是不是清洗以後保溫性能會下降很多?
材料廠商正是針對此類問題,開發了比羽絨更憎水的合成纖維製作的保暖填充材料,以便擴展冬衣的使用場景,提高冬衣的耐用度。
是的,在特定場景下,合成纖維填充要比羽絨好。
合成纖維由於要保證紡絲過程的成功率,所以直徑與羽絨相比要略粗,因此也無法達到頂級白鵝絨的1000蓬的神奇效果,不過頂級的合成材料,例如P棉和C棉,基本能達到600蓬,也可以登堂入室了。
P棉是Primaloft,美國Al-bany International公司生產的,一種超柔軟、拒水性超細纖維,重量輕,具有羽絨纖維一樣的柔軟和溫暖的手感,滑雪手套、睡袋、服裝填充物裡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非常適合用在潮溼和有雪的天氣環境中。
C棉是Coreloft,Gore公司生產的,和P棉相比,它的每一根纖維材質不同,由於有專利保護,所以我並不知道是什麼,但估計和聚四氟乙烯也脫不了關係。C棉比P棉拒水性更好,在溼態下的保溫能力更強,但是因為Gore公司什麼都賣得貴,所以就是價格高。
合成纖維材料和羽絨相比,溼態下的保溫性能衰減不明顯,所以特別適合出汗多或是戶外運動達到一定強度的朋友在冬天選購。對於出汗多的人來說,羽絨服的壽命可以說遠遠小於合成纖維棉服,更別說汗水浸潤羽絨後保溫效果衰減帶來的難受感覺了,也就是說,無論舒適程度還是耐用程度,這種使用場景都更適合穿著棉服。
ARC'TERYX/始祖鳥 Atom 系列
棉服中的代表產品一定要騷鳥的Atom系列,修身剪裁外加Parka的遮臀式設計,無疑表明了此款產品的冬季戶外運動定位。Atom填充的是Gore公司生產的C棉,拒水性能和價格都比P棉要高一個檔次。
Patagonia Solar Wind Jacket
如果身材微胖Hold不住Atom,那麼還有PATA家的Solar Wind Jacket這種短粗型的棉服可以推薦,此產品面料較之Atom更加高級,乃是Gore為軟殼類服裝專門提供的WINDSTOPPER,擋風性能超強。
美中不足的是,此產品填充材料為P棉,溼態保暖性比C棉略差,而由於有WINDSTOPPER作為外殼,更多的汗註定會存積在保溫層裡,這不得不說是選材上出現的一點失誤。當然,即使如此,它仍然比羽絨服更適合作為冬季戶外具有一定強度的活動時的穿著。
以上推薦的冬衣分別適合不同的使用場景,並非厚度越厚價格越貴就越好,適合的才最值得購買。最後還是要重複開頭的話,保暖的不是羽絨或合成纖維,而是空氣;同樣的,我們提供的也不是清單,而是希望諸位生活愉快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