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近日,各國媒體都開始進入「倒計時」,緊盯天宮一號預測落點,部分境外媒體甚至渲染天宮一號的「謝幕」風險,妄稱「中國已對天宮一號失去控制」。
點擊下方視頻,看看外媒都說了些什麼吧~
美國廣播公司(ABC)在其網站煞有介事地刊文稱:「2016年,在發射升空5年後,中國航天機構失去了對天宮一號的控制。目前,天宮一號正在垂直砸向地球,澳大利亞處於危險區域。」
▲部分境外媒體對於天宮一號「失控撞地」的報導。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截至2018年3月26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2.0公裡的軌道上,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將每日發布有關監測預報信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關於天宮一號軌道狀態公告截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太空)科學中心博士錢航發文指出,中國對天宮一號採取兩方面應對措施。一是加強對飛行器的地面監測和預警;二是在飛行器軌道壽命末期,使天宮一號主動離軌,重返大氣層燒毀。
此前,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就指出,中國一直在監控天宮一號,其墜入大氣層後就會燒毀,剩餘殘骸將落入指定海域,不會危害地面。
事實上,美國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等多個國外權威航天機構都已明確表示,天宮一號殘骸墜落到地球人口密集區的可能性近乎為零。「從最壞的角度考慮……天宮一號碎片砸中某個人的機率是中彩票機率的100萬分之一。」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多位西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殘骸墜落地球人群聚居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英國航天局的首席工程師理察·克勞瑟說:「天宮一號軌道艙的大部分估計將在再入過程中升溫燃燒,殘餘碎片落入海洋的可能性最大。」
對於外界懷疑中方是否具備「精準控制」太空飛行器墜落地點的能力,中國其實已有豐富經驗。
2014年11月1日,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通過在大氣層表面「打水漂」方式減速,最後落在內蒙古預定位置。
在受控墜落方面,中國於2009年,在相隔40萬公裡之遙控制嫦娥一號衛星撞擊月球豐富海地區。2017年9月,又控制天舟一號飛船脫離軌道,經過兩次制動進入大氣層燒毀,殘骸墜入南太平洋一處遠離大陸的深海區。
中國從2000年啟動「空間碎片行動計劃」,已完成太空碎片地基監測一期工程建設,並多次對廢棄衛星實施離軌處理。中國也已成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已具備太空物體安全返回、太空載具解體分析等能力。
不同於個別外媒炒作天宮一號「失控墜落」,更多外媒則看到中國發展天空技術的卓越成就。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曾先後與神舟8號、9號、10號太空船交會對接。它的發射升空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